2023年11月27日 中原焦點團隊 講師13期 龐愛國 第1058天分享 本周第0次約練 總約練第683的次 咨536、觀110、來3、朋5、box約練11、案例分析18
前兩天一位朋友留言說,她有點受不了了:奶奶特別喜歡夸孩子,尤其喜歡夸孩子聰明。前兩天去市場買菜,孩子很快算出買的幾樣東西需要多少錢,奶奶立刻就大聲地夸獎:“我大孫子真棒,真聰明!”孩子一聽,揚揚得意,可是媽媽聽得很焦慮,孩子算賬快,明明是因為刻苦練了半年的口算練出來的。這時要讓孩子明白這就是刻苦練習的好處,怎么能把它歸功于“聰明”呢?媽媽真擔心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中付出了那么多心血,會被長輩種種不恰當的教育給沖淡了。生活中,長輩們的教育理念往往會與我們的發生沖突,會影響到孩子的教育,這個時候我們到底要怎么跟長輩交流,才能影響到長輩,讓長輩的教育理念也進行認知升級?
有三種方法
第一,對長輩的教育行為進行補償性或創新性的解讀。奶奶夸孩子“聰明”,媽媽覺得這樣夸不合適,那可以對“聰明”這個詞進行進一步的解讀。比如剛才奶奶說“我大孫子真棒,真聰明”。媽媽可以在旁邊補充,順著奶奶的話來接著說:“是的,亮亮這學期每天都做50道口算題,開始算得還沒這么快,現在算得又快又準了。”然后轉小聲音偷偷地說:“媽,這孩子真的聰明,他特別能琢磨,他能夠自己把口算的算法用到這個買菜算賬里面。錢和口算不完全一樣,它有元角分呀,可是這孩子轉換得特別快,我都不知道他咋做到的。”你們在小聲說話,孩子聽到沒?全聽著呢,跟他自己有關的信息,他會豎著耳朵聽。這孩子聽到了,心里就明白奶奶夸自己聰明,媽媽也說自己聰明,他內心對自己的能力就很確定,夸聰明能讓他自信也很好呀。但是,這時“聰明”的含義不再只是天生的能力水平了,而是變得深刻化了,變得不一樣了。“聰明”的含義變成我每天堅持做練習,把口算做得又快又好;我還特別能琢磨,能把口算中的算法變成元角分的轉換。那這個“聰明”的含義就不再是表現性目標:“我棒”或者“我不棒”,而是變成一個能成長的、可掌控性的目標,是我可以做哪些事情能夠讓自己變得更聰明。這個聰明就是可以通過孩子的努力去獲得的能力。所以當長輩的管教方法不合理時,我們一定要用合理的方法去解釋長輩的語言和行為,讓孩子能夠按照我們的理念去領會里面的道理。
第二,面對雙方觀念沖突時,要看懂觀念的內涵,找到共同點。不要一看到長輩的管理理念和我們自己的不一樣,就要立刻分清誰對誰錯。對錯不重要,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中間的差別,有時不一樣的要求反倒能夠讓孩子對規則有更好的理解,更有彈性。比如,我家孩子4歲時,奶奶來北京,帶她在小區里玩。玩了半天回來,奶奶跟我們說:“這孩子一出門就亂跑,追都追不上,叫她也不聽,你們可得說說她呀。”奶奶的話表面上聽起來是嘮叨孩子不聽話,嘮叨我們的管教不到位,可是用心聽就明白,這是奶奶帶孩子的安全界線和我們的不一樣。她對安全的要求是孩子要在自己的視線中,寸步不離,保證安全;而我們對孩子安全的要求是,你在這個區域里隨便玩,只要別擅自離開這個區域就行,如果要轉移到下一個區域要過來告訴我,然后就可以自己先撒腿跑過去,我們會慢慢跟過來。這兩條界線畫得不一樣,奶奶的緊,我們的松,要怎么辦?我們要不要跟奶奶講,讓她改改觀念,多給孩子一些自由?不要!那樣會讓奶奶跟不上孩子時,心里很緊張。所以我要回應奶奶:“是,她現在跑得很快,一轉眼就跑遠了,您一直追她,是不是很累?”這時再轉過來跟孩子說:“孩子,奶奶帶你出去很注意你的安全,要保證你在她的視線范圍內,她才能放心。奶奶年齡大,走不快,下次你跟奶奶在一起時要放慢速度,等著奶奶,保證她能看到你才行。”這樣孩子就懂了,“安全”是全家人對我的一致要求,但是我跟奶奶在一起時的原則和跟爸爸媽媽在一起時是不一樣的,得區別對待。
對于買零食的問題,父母和長輩的觀念也常常不一樣。我以前給她買零食是一周買一次,一次買一樣,自己決定要買什么,所以孩子就會有很好的規則,而且她很用心地挑選,可能還會計劃下一次買什么。所以在買零食問題上我們就很和諧。可是有一次姥姥帶她去超市,一會兒抱著好幾樣零食回來了,看到我,孩子心虛地說:“我說買一樣,姥姥非說讓我買三樣的。”這時我要不要批評姥姥,說她破壞我們原來定的規矩,而且讓孩子吃多了零食影響吃飯?要說長輩方法不對之前,一定要先琢磨這個行為對長輩來說意味著什么。姥姥為什么一定要買給孩子,一定是看到孩子在幾樣東西之間選擇時很難,她難以取舍啊,她那么渴望的眼神姥姥怎么受得了,她希望孩子開心,希望孩子渴望的東西都能夠得到,那她當然要買給孩子。對姥姥那一代人來說,小時候一定嘗過“求之不得”的苦,甚至在撫養我們長大時,也面對過孩子想要,可自己當時沒錢,不舍得買給孩子的遺憾。所以,當她面對外孫女渴望的東西時,她一定要都買給她。姥姥買的不是零食,是她給孩子的愛。同樣是買零食,我們和長輩內心的語言是不一樣的,我們是通過有計劃地買零食讓孩子學會選擇和取舍,并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對自己選擇的能力自信。而姥姥在買零食時放縱孩子,實際上卻是在表達特別珍貴的長輩對孩子的愛。所以,這件事上,一個在說取舍,一個在說愛,怎么評判對錯?都是對的。那就要讓孩子明白,跟媽媽在一起時每周買一種零食,隨便挑,媽媽相信你選擇的能力;跟姥姥在一起能多買幾種零食,姥姥愛你,看到你買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姥姥很開心,這也是可以的。
第三,在必須要統一觀念的事情上,通過探求共同目的達成觀念的一致。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媽媽說這頓不吃可以,但在下一頓吃飯前不能吃東西。商量好了,媽媽就等著讓她餓一餓,那樣下頓可以多吃點,而且嘗過饑餓的滋味,孩子就能正常按頓吃飯了。可是中間孩子餓了,去央求姥姥,姥姥偷偷給拿了吃的,這就不行。這種觀念的不一致會讓孩子沒法形成好習慣,怎么辦?要和長輩溝通、交流,談談共同的擔心,找到共同的價值觀。比如雙方都擔心孩子吃得不好影響身高發育,都擔心不按頓吃飯會影響身體對饑餓的調節功能,都希望孩子健康,那就好辦了,我們的要求是讓孩子餓一頓,姥姥也同意。可她又擔心孩子太餓,又受不了孩子的央求怎么辦?要事先跟跟姥姥商量好,讓我們來做壞人,姥姥可以說:“姥姥也想給你吃呀,可是媽媽不允許,要到下頓吃飯的時候才能給,我也沒辦法。一會兒姥姥給你做你愛吃的燒排骨,你先去堅持一會兒,吃飯時多吃點。”這樣全家的教育方式就達成一致了。
所以,要解決隔代教養中的沖突,父母要做好三件事,一是對長輩的教育行為進行補償性的解讀或創新性的解讀,用合理的理念去補充,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二是雙方觀念沖突時,要讓孩子看懂觀念的內涵,明白其中的差別,更全面、更有彈性地理解規則;三是通過探求共同目的,達成觀念和方法的一致。我們在教育中不要怕沖突,在沖突中也不要堅持我對你錯,而是要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期望,把雙方觀點中的有用因素抽取出來組合在一起,才能成為一種最佳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