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人。"
根據木心的詩《從前慢》精簡提煉而成的一句話。直擊人心,點中了很多人的穴。當然,也暴露了人的年齡,因為網絡時代出生并成長起來的一代,對此句話應該是無動于衷的。
在此,我們不妨先欣賞木心的詩作--《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寫信,這一交流方式差不多已被人們遺忘了。從電話、手機、短信、QQ、視頻、微信一路更迭而來,通訊方式愈來愈先進便捷,人們的遠程溝通已無任何時空障礙。
其實,手書信件所呈現的諸多情感內涵遠非現今通訊方式能比。如期待回復時或甜蜜或焦灼的心情,嘮家常般的隨性親切,字體的豐富性,字里行間情緒的流露,反復的摩挲回味,還有集郵者的樂趣??無法一一言表。
01 保留信件的習慣
自上大學后,我保留了自己收到的所有信件(2000年之后基本沒有信件了),無一遺漏。
從學校畢業分配至廣州,我帶著一包信;來廣州后,共計搬家四次,每搬一次,我會清掉一部分無用的書,但信件我一封未棄,包括書信、電報、明信片。寄件人有親人、戀人、同學、校友、朋友,甚或一面之交的人,也會有公函。
偶爾清理書柜的時候,觸碰到那包信件,隨意翻之,會很好奇居然還有這樣或那樣一封信。揀之展閱,方記起一段塵封遺忘的往事。記憶飄散,而一封封信靜靜地忠實記錄、確證著往事的存在。不禁啞然!
02 寫信的習慣
記起了自己寫信的習慣。
對于寫重視的信,我會有一種儀式感。
紙張不會馬虎,盡可能選標準的信箋紙。如果決定用正楷寫,我會用方格紙。所以,我案頭常有幾種版式的信紙。遇上手邊沒有合適的,我會去買了適宜的信紙再寫,極少將就。
筆,一定選用自己用得順手的。記得早年用吸墨水的鋼筆,寫前盡可能吸飽墨水,我不愿寫到中途因吸墨水而中斷寫信的思路。對最重要的信,需凈手,只差沐浴焚香了。
至于時間的選擇,如果不是緊急的信,會選擇閑靜的時候,比如安靜的夜晚、閑適的周末。
現在想來最不可思議的是,寫信會先打草稿,先寫一遍再謄寫。有時對過多涂改極不滿意,也會重寫一遍。寫信,本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要求本真狀態的書寫,但我卻像是寫一篇交與老師的習作。也為此自怨過,但積習難改。當然,對等閑視之的信件,也不至如此苛求自己。
聽說處女座追求完美指數是100%,而我不是處女座,是雙魚座。時常想,這種對無關大局之細節的過度關注與較真,也注定我成不了一個做大事的人。成大事者,當不拘小節,縱橫捭闔。世界這么大,做大事的也不少我這一個:我會這樣開解自己。
03 文字潔癖
每個人都有自已敏感的事物,就像有的人對數字敏感,有的對路敏感??我對文字十分敏感,也可以說是有文字潔癖。我容不下錯別字,如看到錯別字,一定要改過來。這種習慣不單是因為做過幾年語文教師,似乎早已有之。在很多場合,看到別人有錯別字,不指出不快,也因此得罪過人,后來也便漸漸收斂了許多。
原來與女兒出門,看到公共場所的錯別字,我會問女兒:發現錯別字沒有?在她小的時候,也不失為一種有趣有益的游戲。女兒長大了,對錯別字也敏感,她說隨我。
我也極容易發現藏匿的錯別字。對別人寫的或書上的文段篇章,一眼掃過,錯別字基本一覽無遺。曾圖便宜買過路邊的盜版書,記得買過一套兩本的《歷代散文選》,大部頭。剛開始還將就著看,拿支筆遇到錯別字便隨手改過來。后來實在忍不住了,就如吃飯老嚼得沙粒,確乎掃興。覺得不是在閱讀,倒像在做校對。后來那套書只能棄讀裝點門面蒙塵了。
有此習慣,自然不能容忍自己的信件有錯別字。極少時候,也苛求到別人。清楚記得,當時一讀高三的遠親女孩給我寫信,信中現多個錯別字,且都是常用的。想到實不應該,便一一圈出,回信告之?,F在想來,自己真迂腐得可以!當然,也是因為對方還是學生,且是一名文科生。
04 信件被盜
我愛保留信件,并不等于收我信件的人也有此習慣。自然,我發出的信件命運定當各異,倒也不足為奇。如果哪天能從朋友處看到自己的信,那也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會不會有故人重逢的感覺呢?
對寫出的信,不知今在何處?不知命運如何?但給其中一人的,我卻確切知道--被盜了。
別詫異,真的!
那時,她還在老家學校任教。2000年春節回家,寒假期間,她想把宿舍物件搬回家?;氐剿奚幔l現已有小偷光顧了,滿屋狼藉,物件七零八落。損失兩樣東西:一雙新買準備春節穿的短皮靴、積存在抽屜里我寫的幾十封信件。
隨后,我買了一雙同樣的皮靴補償她。但信件,我有辦法重寫嗎?
那些信,潛藏了我最初的情愫,傾注了我的心血,記錄了我一段坎坷曲折的情感歷程。居然讓小偷偷了!
這些年,我有時會想:這到底是一位有文化的小偷呢,還是一個沒文化的小偷呢?
在偷信的一閃念間,他是怎么想的呢?是想學幾招情書的書寫,還是只是出于好奇,想窺探別人的隱私呢?
不得而知。
無論怎樣,如今這些信肯定也不在了,也許進入垃圾堆,也許化為灰燼。
就像書信這一通訊方式一樣,清失得干干凈凈,不留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