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美市場的擴大,醫美機構激增而技術水平泥沙俱下,給消費者造成了嚴重威脅。記者了解到,全國多地陸續打響醫美行業集中整治戰,重點圍繞輕醫美領域的黑針劑,以及無證機構、工作室等進行打擊。
近2個月來,上海警方查獲未經國家批準進口的肉毒素、玻尿酸等醫療美容類藥品和醫療器械14.7萬支(瓶),查處了60余家無證醫療美容診所,涉案金額6400余萬元。蘭州從4月30日起,開展美容美發場所衛生轉型整治,嚴厲打擊非法開展醫療美容亂象,查處了一批涉嫌存在違法經營的美容店、理發店。
不僅如此,保定、長沙、株洲等地也掀起了打擊黑醫美的"打黑行動"。自5月起,河北保定開展打擊醫美機構非法使用醫療器械、藥品,保障消費者用械用藥安全。長沙發布了2020年醫美整治工作方案,明確專項整治工作以全市各級各類醫療機構醫療美容科、醫療美容機構、非法開展醫療美容服務的機構及人員等作為專項整治對象。湖南株洲也全面清理整頓醫療美容服務機構,對轄區內的醫療美容和生活美容機構開展專項監督檢查。
實際上,"黑針劑"、"黑醫美"等現象比比皆是、屢禁不止。據《中國醫療美容行業洞察白皮書(2020年)》顯示,2019年,正規針劑僅占33.3%,水貨、假貨非法針劑占比高達77.7%。"黑針劑"要么含有致癌物質、激素等違禁成分,要么用生理鹽水等無效產品收取高額費用。目前,中國具備醫美資質的機構約1.3萬家,而非法經營的醫美店鋪數量超過8萬家,在合法的醫美機構中,依然存在15%超范圍經營的現象。針對上述行業亂象,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綜合監管執法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醫美行業要將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放在首位,規范醫療美容服務行為。
除了線下查處打擊,線上的自律行動也必不可少。記者了解到,近期,中國整容美容協會就邀請國內最大的互聯網醫美平臺新氧科技,發起中國醫美行業自律行動,依托后者的技術優勢,將線下平臺線上化,實時監督產業動態,全面覆蓋醫美信息審核、技術監督。
此外,以新氧科技為代表的互聯網平臺,還運用大數據加強對醫美黑產的監控。2019年9月上線的新氧"用戶風險指數",引進金融業征信體系用戶行為特征分析算法,以42個維度評判和呈現用戶行為真實性,包括設備異常、用戶行為異常,以及在其他主流互聯網平臺有違紀、作弊現象等,對高風險用戶站內打標并降權。同時,旨在抵制站外疑似黑機構的新氧"機構風險指數",會對申請入駐機構信息進行審核,并結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具備醫療資質機構名單等因子研發的風控模型,對當前區域性的醫美機構進行風險評估,為中整協提供數據支持。
在醫美市場得到凈化的同時,黑醫美受害者及先天、意外事故導致面部畸形的患者,也迎來"重獲新生"的機會。國內首個互聯網醫美修復救助公益項目——中國整形美容協會醫療救助與修復基金新氧公益救助項目于近日上線,報名通道發出一周,已有42萬人關注到公益救助項目,3000多人登錄公益救助通道,初步審核篩選與資料核對的申請者有76位,他們都將獲得整形修復,從而回歸正常生活。
目前,各行各業都已復工復產,醫美消費也呈現出回暖態勢。業內人士認為,從中央部委、行業協會,到各地監管機構,均積極開展行業整治行動,釋放了嚴管醫美市場的信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發起行業自律和擁有技術風控的平臺,更能為求美者安心變美提供值得信賴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