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是劉勰的君子之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的家國情懷。黃摩崖先生說在里耶待的近一年的時間里,他幾乎每日都會到長堤上行走,寂寞時便安慰自己“我與先人望著同樣的山川與月亮,多么的幸福”,字里行間皆是黃摩崖先生對文人情懷的追求。
到底是歷史創(chuàng)造了英雄,還是英雄構建了歷史,暫且放開對這個問題的糾結(jié),歷史終究是英雄的歷史,這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后最大的感慨。
神話故事流傳已久,這些故事大多是人類演化初期的故事,包括創(chuàng)世神話和一些被神話了的英雄傳說。
面對他們無法掌控的局面,初期的人類從不屈服,一心的想要認識自然,征服自然,他們把這一意志和愿望通過不自覺的想象化為具體的形象和生動的情節(jié),于是便有了神話的產(chǎn)生。
人類總是喜歡用神話故事來表達自己的美好愿景。像不想長大,這可能是很多人都曾夢想過的,因為長大意味著承擔責任,意味著煩惱和憂愁,意味著就要和兒時的快樂說再見。所以擅長寫故事,擅長幻想和做夢的人們,就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永遠不需要長大的夢幻島。那是我們小時候經(jīng)常讀的故事“小飛俠彼得潘”,在夢幻島彼得潘永遠不需要長大,而他擁有世界上所有的快樂。
在神話故事里,不管東方神話還是西方神話,神與英雄總是被人膜拜,被人尊敬,他們是高貴的存在,是不可被玷污的。人們總是借助英雄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做出來,所以說絕大多數(shù)英雄都是被人神話的結(jié)果。
英雄的傳奇事跡也與神話中的英雄故事有相似之處,他們都是由后人來追憶講述,這期間不免有夸大之分,但也并非是無證可尋,無據(jù)可考。
神農(nóng)嘗百草、大禹治水等英雄故事被后人傳頌,更是有舜、禹這樣的部落英雄因為其卓越的領導能力而被后人所銘記,所以說歷史應該是英雄的歷史。
對英雄的傳頌,對神的膜拜,都是人力微博難以與自然之力抗衡的展現(xiàn)。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從畏懼大自然到利用大自然,不管怎樣人類始終屈服于大自然。
這種不屈服的精神流傳于人類的血液之中,正如文明被人類一代一代的傳承。
文明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明的落腳點在“人”故“文明性”絕非線性發(fā)展,未必與時俱進,也就未必古不如今。
黃摩崖先生說青銅文化曾經(jīng)開啟了世界文明的輝煌,然持續(xù)演進而能善終者有幾?掌握“高度發(fā)達”的文明技術并不足以支持文明的大廈,固青銅終會老去,那擺脫不掉的綠繡是宿命,被歲月洞開的窟窿是死穴,她們的姿容不免成為古玩市場追逐的對象,但其背后的男人早已灰飛煙滅。
今時今日確實很多禮節(jié)缺失,讓人不得不想起古時那個禮壞樂崩的時代。古代制禮,把它當作社會道德、行為的規(guī)范。如今有道德和法律約束我們的行為,但仍有很多人做一些不顧禮節(jié),違反道德之事。
人類文明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中國文明是否得到了發(fā)展?這些問題都太大太空泛了,只能留著學者或者后人來評判。
“四書五經(jīng)”乃為中國經(jīng)典之書,但又有多少人曾熟讀。黃摩崖先生在書中有很多據(jù)點都來自于“四書五經(jīng)”,而在他的那個年紀能夠熟讀經(jīng)典,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實屬不易。所以說,總有人調(diào)侃說黃摩崖的大胡子和他少年老成的性格簡直是絕配。
我們花了那么多的時間刷微博,刷朋友圈,偶爾刷到了什么知識點便能夠高興半天,好像我們利用自己的碎片時間學習到了什么了不得的東西似的。但實際上呢,我們不過是浪費了自己大把大把的好時光去做那些無用的事情,以此來撫慰我們焦躁的心,以此來欺騙自己“你看,我每天都在進步,每天都更加了解這個世界。”
我們真應該好好的反思自己,問問自己究竟有多久沒有靜下來好好讀一本書,不帶任何功利心,不帶任何目的好好讀一本書。
文字的力量是強大的,它擁有不死的魔力。經(jīng)過歲月的洗滌而顯得愈發(fā)的溫潤。商人用甲骨文記錄下來的歷史碎片,使那段歷史永存于歲月之中。
文字是文明的標志,歲月愈老,漢字之美愈顯。
《詩經(jīng)》可謂從未辜負過漢字,中國人擅長捕捉意向,使文字如詩如畫,著實令人敬佩。“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伊人之美被鄧麗君展現(xiàn)在全世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一首越人歌,寫出了千百年來暗戀著共同的心。
成湯曾坦言:“予畏上帝,不敢不正。”這到底是怎樣的信仰給了他如此強大的約束力?這信仰又從何而來?而如今我們的信仰又是什么?
大禹曾發(fā)布世界上最早的禁酒令,并說“后世必有酒亡其國者”。至商紂王,鬼神信仰已無之前那般具有約束力,酒池肉林,縱欲聲色,怕不是正應了禹關于酒的預言。
相對于這本書,相對于浩瀚的歷史,我們都只不過是看官,正所謂讀史明智,鑒往知來,我們還是要借助歷史來反思自己。
談及歷史,除了古籍中文字的記錄,博物館中的文物,還有就是古建筑遺址。西方雅典衛(wèi)城、羅馬古城皆保留至今,而中國人對建筑有著深厚的土木情懷,土易潰散,木易折朽,一場火、一場戰(zhàn)爭皆可使其消失。
羅馬古城是在一層又一層的遺跡上建成的,故站在其城墻下,不得不讓人肅然起敬,在浩瀚的歷史面前,人總是卑微的。
那日和友人說到,歷史終究是英雄的歷史,是精英的歷史,從名字便可以看出。螻蟻小輩哪里有幾人能夠被歷史銘記,被后人所談論之人,名字皆可研究,那些叫做阿牛、阿郎之人早已灰飛煙滅,無人記得,哪里還會有其存留的痕跡。
我們都是歷史的看客,有幸得以從此書中窺見廣闊天地,窺見百態(tài)眾生,窺見那個渺小的自己,不得不時刻謙卑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