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在戰(zhàn)國中期已經成了當時地盤最大的國家,地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北達今河南中部安徽、江蘇北部,沃野千里,資源豐富。我們看今天的信陽也是楚國的一部分,境內出土的文物多為楚國所有,湖北省博物館里擁有眾多的戰(zhàn)國漆器,青銅器,也是當時楚國的遺留物。由此可見,楚國曾經輝煌一時,當時有人說“橫則秦帝,縱則楚亡”,可它最終為秦國所滅,這一段歷史不僅是楚國的歷史,也是屈原的經歷。
屈原生在初懷王的時代,他是楚國的貴族,原性羋,屈原曾任楚懷王左徒,他“博聞強記,明于治亂,嫻于辭令,入則與王圖儀國李,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楚懷王初期有先祖打下的基業(yè),實力雄厚,加上懷王勵精圖治,任用屈原等一幫忠臣,保持了基本的穩(wěn)定,后來屈原被上官大夫靳尚嫉妒,在懷王面前誣陷屈原,于是懷王“怒而遠屈平”。當時,楚國和齊國交好,而秦國為了攻打楚國不得不用計離間楚、齊,縱橫家張儀自告奮勇前去行離間之計。張儀用六百里土地許諾懷王,要求懷王“閉關絕齊”,屈原上諫懷王殺掉張儀,懷王沒有聽,于是楚齊兩國絕交。秦國開始耍橫,當初說好的六百里地,他們只給六里,史稱“張儀詐楚”。這一百倍的差距讓懷王氣的不行,于是怒而攻秦,沒有齊國的援助,面對秦國的虎狼之師,楚國必敗無疑。
楚懷王是一個二缺,被騙了一次不甘心,第二次被騙直接被秦國扣留了,連屈原勸他都不聽。秦王許諾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讓他來秦國迎親,結果媳婦沒娶到,人回不來了,懷王被扣一下就是很多年,直到客死他鄉(xiāng)。國不可一日無君,他的兒子楚襄王在他還沒死的時候就迫不及待的繼位了,原想著他能爭氣,卻還是一個昏君,《戰(zhàn)國策》里莊辛說楚懷王亡羊補牢,為時不晚,懷王不聽,于是楚國基本被滅了,豈止是莊辛,連屈原的話他都不聽,直接將屈原流放在外。屈原悲憤不已,在聽說自己國家被秦國攻破時,直接投汩羅江而亡,所以就有了以后的粽子節(jié)。
屈原的創(chuàng)作經歷多發(fā)生在兩次漂泊之時,第一次是楚懷王還在時,他受到疏遠,不開心去了漢北,第二次就是被楚襄王流放到江南,他游歷了長江、洞庭湖、湘水,這兩次游歷讓他的心情意動神飛,加上自己的屈辱經歷,他留下了這一生足以震爍古今的文章。人往往因為苦悶才投入文學創(chuàng)作,這樣的人生經歷給了屈原很多靈感,他熟悉楚國的文化,自己也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于是憤而寫下了《離騷》《天問》、《九歌》、《招魂》等作品。
楚國的文化有“信巫鬼,重淫祀”的傳統(tǒng),這和中原地區(qū)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崇尚巫風的習氣帶給人一種神秘的色彩,所以楚辭中有些東西你是沒法領會的。屈原利用謝謝祭祀文化寫了《九歌》,里面包含《山鬼》,《東皇太一》《云中君》等一共十一篇文章,不知道為啥《秦時明月》里這些文章都成了神秘組織各個頭目的名字,也許是為了更加接近這個神秘的氛圍吧!這些歌是當時流行在楚國的民間祭歌,屈原加以修改讓他們更加文雅。
至于《離騷》,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都認為是遭受憂患的意思,這是一首自傳詩,屈原被逐也是遭受憂患呀,《離騷》是屈原最長的一首群,也是他的代表作。在文章中屈原首先自報家門,說明自己祖先和身份,他努力修行自身想為君王實現(xiàn)“美政”的理想,表示自己“雖體解吾猶末變兮”的忠誠,后來他開始向神仙敘述自己的憤懣,表明自己理想不能實現(xiàn),最后都不知道將要去往各方。這是屈原將自己身世融入詩中的表現(xiàn),表達了自己的愛國之情。
《離騷》中,有兩個意象對后來的文學影響深遠,即是“香草和美人”,屈原將自己的心情寫的很浪漫,他不會直抒胸臆,說出自己的悲憤而是借香草表明品德和人格的高尚,用美人來表達自己對賢明君主以及君臣和諧關系的渴慕,他說過“惟草木之凋零兮,恐美人之遲暮”,這種擔憂也是一種向往。屈原的這種象征手法對后世影響很大,后來宋玉寫了《神女賦》,曹植接著寫了《洛神賦》,李賀寫了《蘇小小墓》,蒲松齡寫了《聊齋志異》,這些都是借一些特定形象,去表達自己心情的作品,由于不能直接表露所以顯得委婉纏綿,讓人覺得充滿神秘浪漫的色彩。
屈原以其獨特的人格魅力影響后人,后代中有不平之音時總愛歌《離騷》,李白說“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陸游說“《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痕。”魯迅在《文學史綱要》里說“其影響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三百篇以上”。屈原聽了這些評價應該高興,他“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態(tài)度讓后人有了依托,太史公說“其文約,其辭微,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屈原死后,他有了繼承人,宋玉等人模仿他的風格將這種文體發(fā)揚光大,到了漢代,變得更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