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王陽明的生平故事,在感嘆古人的淵博知識之余,我明白了我爺爺的好記性和好文采,他們那一輩的人的讀書識字,韻律啟蒙還是把中華文化的根植根于心。而我們后面學習的大部分人,都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為了考試而學習,更多的是不求甚解。
讀到王陽明龍場悟道的過程,我在疑慮,開悟真的那么神奇嗎?那些有道得道的人,都是可以未卜先知嗎?我想想平時身邊所能遇見的高人們,他們都是能量場很高的人,以后可不能隨便自說自話做些什么小動作了。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古代文人也是喜歡以詩言志,心里不痛快了,寫著詩就心順了,想必我若是生活在古代,也是喜歡這樣做的。我也喜歡寫,偶爾寫著東西,那些不痛快就都沒有了,而且渾身舒暢。
王陽明教他的弟子,學習要遵守四法,一是立志,二是勤學,三是改過,四是責善。志氣排在首,是人心中的定盤星,在身上是氣質,寫成文章那就是文風,是文章的風骨。他在學習上倒是不死板,鼓勵“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鼓勵靜坐和打樁。
后來王陽明的妹夫。取名為“心學”。有人問三十而立,立什么?王陽明說是立志孝敬爹娘,立志尊重每一個人,這就是圣賢的志向,這就是圣賢的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