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每一個關注科技領域的人來說,埃隆-馬斯克,都不會被忽略。他幾乎是當今地球上最“猛”的一位創業者了,所創辦的幾家企業,都帶來了顛覆式的革命。
在線支付公司Paypal,掀起在線支付革命。
電動汽車及太陽能公司特斯拉,顛覆著傳統燃油汽車行業,并將改變人類使用能源的方式。
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徹底改變了商業航天發射市場格局,顛覆了航天發射領域的游戲規則。
任何人都想知道,馬斯克的秘訣是什么?
在一次公開訪談中,埃隆·馬斯克就提出了“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 thinking)。這個原理并非馬斯克發明,最早由2300年前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提出,他對“第一性原理”是這樣表述的:“在每一個系統的探索中,存在第一原理,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或假設,不能被省略或刪除,也不能被違反。”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這是一種追根溯源的倒推法,從眼前要解決的問題開始,分析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再分析產生原因的原因,一直倒推至無法繼續回溯的程度。
那么馬斯克是怎么應用這個原理的呢?
特斯拉公司在大多數人的印象里,是個電動汽車公司。第一批特斯拉汽車叫Roadster,2008年交付購買者。但是賣的時候發現,實際成本為每輛12萬美元,嚴重超過其原先承諾的定價10萬美元。馬斯克不得不思考:這個電動車怎么搞才能成功?
于是馬斯克啟動他的第一性原理思維方式,開始追究問題的根源:為什么成本這么高?
他很快發現了電動汽車的最大成本來自電池。那么順著電池繼續往下挖掘,他發現自己的團隊直接從市場上購買生產電池的原材料,通過自己研發的工藝生產組裝,可以將電池的單位成本從600美元/千瓦時,降低到80美元/千瓦時。
于是特斯拉自己搞出了電池的生產流程,然后自己設計了“超級工廠”,生產電池組、動力系統和整車。當然,特斯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緊接著他遇到了“產能瓶頸”,如何低成本、高效、批量生產特斯拉?馬斯克再次發揮他的第一性原理思維模式,找到了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制造業國家-中國。
第一性原理,是一種顛覆式創新的思維方式,它拋棄了傳統的迭代邏輯,而是直接回歸事物的本質,從根源上分步驟解決問題。
具體是要求我們在解決問題時,要勇于打破知識的藩籬,回歸事物的本質,去思考最基礎的要素,在不參照經驗或其它的情況下,直接從事物最本源出發尋求突破口,逐步完成論證。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以下3點:
(1)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式首先強調質疑,不輕易接受否定的答案。
(2)找到事物的第一性原理,尋找事物的根源,從源頭出發解決問題。將每個需求點不斷細分,一直細分到極致,找到無法切分的時候,所有的問題節點都能被發現。
(3)根據問題找到解決方案,然后逐步論證,提出完美的解決方案。
比如:
谷歌創始人布林和佩奇認為,不管未來技術和商業模式怎么變化,互聯網信息領域最核心的價值洞察是“便利”和“免費”,于是他們一直將這兩點作為谷歌創立、發展到強盛的價值基石。
貝索斯長期思考“未來10年的購物市場什么是不變的”,并將亞馬遜的戰略建立在不變的事物上——“人們購物的方式、受歡迎額品類、經濟狀況會變化,但大家渴望更低的價格、更快的速度、更優質的服務買到東西這幾點是不會變化的”,這種從根本需求出發的逆向思考法,正是第一性原理的體現。
第一原理與類比思維
馬斯克在接受采訪時說:“我更傾向于從物理學的角度來看待世界。物理學教會我運用第一性原理思維去推理,而不是用類比的思維去推理。”
人類的模仿傾向是第一性原理思維的常見障礙。大多數人在展望未來時,他們會映射出對當前形式的遞進,而不是拋棄形式,著眼于功能的改造。模仿,便是類比思維。
例如,在批評技術進步時,有些人問,“會飛的車在哪兒呢?” 事情是這樣的:我們有會飛的車,它們被稱為飛機。問這個問題的人都是過于專注于形式(看起來像汽車的飛行物),而忽略了實際的功能(通過飛行來運輸)。
在別人核心功能的基礎上,進行微創新是大部分公司采用的策略。小公司為了提高存活率,完全照搬大公司驗證可行的方案,抓市場尾部的流量,帶來的結果就是只能賺到小部分錢,餓不死,但也做不大。
第一原理不僅需要找到本質,還需要用到跨學科思維。所以做到往往很難。
歷史上許多最具開創性的想法,都利用了第一性原理。例如,約翰內斯·古登堡將螺旋壓濾技術(用于釀酒的一種裝置)和活字、紙、油墨結合到一起,最終發明了印刷機。
活字印刷術在這之前已經使用了幾個世紀,但是古登堡將印刷部件和另一個完全不同領域的技術相結合,使印刷效率得到大大提高。這一發明是一次世界性的變革,促成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廣泛的信息傳播。
第一原理如何在實踐應用?
如果你想學會如何獨立思考,那么第一性原理思維是最好的方法。
第一性原理思維要求你拋棄對先前形式的執著,將功能放在更前頭和更中心的位置。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希望達到的功能結果是什么?優化功能,忽略形式。這就是學會如何獨立思考的方法。
想問題的時候,多問幾個“為什么”,做事情的時候,多問幾個“然后呢”。這樣就很容易溯源到“根本原因”、“基礎原理”上面了。
什么是我們的第一原理呢?我認為,應該是幸福快樂地過一輩子。人生短短幾十年,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
有錢,不是嗎?有權,不是嗎?有名,不是嗎?這些都是一些手段,但不是終極目標。如果他們讓自己不幸福不快樂,你應該好好反思了。
是否走的太遠,而忘記為何出發?
寫在最后的話
96歲的智慧老人查理-芒格不斷談到他的“多元思維模型”,在他看來,“對于手里拿著鐵錘的人來說,世界就像一顆釘子”。我們每一個人必須掌握一些思維模型,并不斷反思實踐。芒格說他有100多種思維模型,使他具有看清生活本質的非凡洞察力。
究竟這100多種思維模型是哪些?芒格沒有說明。好在互聯網是開放的,我竟然真的找到了。(關注公號,回復“思維模型”,即有我整理的100多個思維模型)。此前在“每個人都應該梳理你的人生七大系統”那篇文章中,我談到,5月和6月,我將聚焦打造底層認知系統。
如果我每周解析一個思維模型,并且加上我的理解和思考,用通俗的語言寫出來,對于我和讀者來說都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顯然兩個月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我需要持續地做下去。這兩個月,我也會閱讀更多的跟思維模型相關的書籍,把這些理念融合在文章里。(關注公號,回復“思維書單”,即有我整理的推薦書單)
我希望大家能夠在留言區或者私加我微信討論(加時請備注“手記”,并自我介紹),說出你在生活中的應用,或者對我觀點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