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創始人雷軍說過一句話:風口來了,連豬都會飛。
可是,風口過后,就是一地雞毛咯。
由于前兩年由于內容付費的興起,寫作成了很多“屌絲逆襲”的快速途徑,所以,每個人手機都是關注著各種公眾號,每一個寫作者也是一定希望把自己寫的東西發到自己的公眾號。關注多了,某日再打開網站書店看看其中名師名篇,覺得恍然兩個不同世界的文字。于是,有感而發。
文學最初的樣子是什么?
文學又有何用?
好文章與不好的文章又有什么區別?
你所謂的寫文章是怎么回事?
......
但凡能夠靜下心思去讀一讀名師名篇,你都能夠感覺到活生生的場景與身臨其境,帶著想象,給人思考與力量??墒?,你去讀那些可能只花兩三分鐘能夠讀完的文字與內容,讀的時候可能很興奮,讀完之后腦袋里卻空空如也,什么也沒留下。
一個像空氣,雖然你看不到它,但你卻離不開它。一個像快速食品,只能充饑,食過即忘。
這里可能關系到人類共有的一個共性吧,那就是延遲滿足。為了馬上得到,一刻也得不了,即使明明知道,也許再忍耐一下,得到的完全不一樣。所以,越是成熟之人,越是懂得忍耐,在他們的心中多一點期盼:再等等,再慢一下,后面會更好!
我每天都會打開一些公眾號看,可是,越看那些大V的文章,越看越不想看了,反倒是那些認識的只有幾十個閱讀量的文章,卻覺得難能可貴。這其中原因之一便是:為什么每一篇文章都需要講一個道理呢?很多時候寫文章,在一些人寫來,就成了找論據的證明題,可是,卻絲毫看不到作者到底是真還是假的感情...這已經讓我覺察不到文字的美妙了。
當然,有這種想法的人一般是不能奢望寫文章可以賺錢的,寫文章也只能是一個人安靜地打發時間的一種方式。寫字之人最需要警惕的就是窮酸之樣,雖不能為之,卻藐視天下,肆意談論。寫字之人最可貴的地方就是縱使有萬千思緒,只要在他停下來的那一刻,好像文字已離他千百里,飄然而去。
那到底是寫還是不寫呢?我想,也是看個人內心的包容度吧。不過,倒也是可以換一種說法,如果寫字者是文字的舞蹈家,那么,盡興與練習卻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電影《海上鋼琴師》里有一句臺詞: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你就永遠不會完蛋。還有一個能夠傾訴的人。
不是每一篇文章都有答案,也不是每一句話都有道理,就像寫日記,它是一種生命體的存在。對別人來說,可有可無;對自己,卻是不容錯過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