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應該繼續湯圓和初十、可樂的故事,但今天是小年,就先說小年吧。
臘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這“年”的序幕已經拉開了!作為除夕春節到來前的一個重要節日,小年的中心內容是祭祀灶神。
祭祀灶神的儀式稱為“祀灶”“送灶”或“辭灶”,寄托著百姓對美滿生活的向往,祈求神明保佑新年闔家平安,吉祥如意。祭灶時,人們會在灶神像前供上糖瓜、水餃、清茶等祭品,燃香燭祝禱,祈求灶神吃糖后粘住嘴、甜了心,“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好事傳上天,壞事丟一邊”。
送灶以后,還要“接灶”“迎灶”,各個地方的時間也不一樣,或在除夕夜、正月初一凌晨,或在正月初三這天。接灶的習俗較為簡單,將準備好的新灶神像貼上灶頭,點上香燭。這樣,灶神再次降臨人間,長久地留在人家的廚房內,繼續履行監管人間善惡的職責。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如今,雖然傳統的祭灶儀式已經式微,但人們依然重視這一天,將它視作小年,是過大年的重要序曲。
關于小年,值得說的東西太多啦!今天,咱就盤點一下關于小年的一些傳說、習俗、禁忌和民謠等。
細心的小伙伴兒可能發現了,日歷上面特意標注著兩個“小年”:臘月二十三,寫的是“北方小年”;臘月二十四寫的是“南方小年”。
一、南方小年和北方小年為什么不是一天
哎,這“小年”怎么南方和北方還不在同一天過呢?南方的“小年”為什么比北方晚過一天呢?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說法?
其實,在我國古代都是在臘月二十四這一天祭灶過小年的,只是到了清代雍正皇帝這里發生了變化。
我們知道,清代的帝王一般都是比較勤勉的,特別是雍正皇帝,簡直就是一個工作狂。他每天勤勉工作,不肯在一些瑣事上耽誤時間。
按照慣例,皇帝會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在皇后的坤寧宮祭祀神靈,把自己這一年的工作生活情況向神靈報告一下。
然后,第二天,也就是臘月二十四這天,皇帝還要到坤寧宮祭拜灶神,送灶王爺上天述職。
可是,雍正皇帝他忙啊,根本不舍得耽誤工夫來回折騰,干脆,趁著祭祀神靈,順便把灶王爺也送走了算了。
于是,雍正皇帝就在臘月二十三那天把灶神也拜了。得,還別說,這辦法又省事兒又省錢,雍正皇帝還真是個人才。
皇上臘月二十三拜灶神,那王公大臣們能不跟嗎?于是,慢慢地皇宮、皇親、官員們也都跟著臘月二十三送灶神過小年了,民間從此也就形成了所謂的“官三民四船五”的說法。
就是說,小年這個節日,官家在臘月二十三過,普通老百姓在臘月二十四過,而在水上討生活的船家在臘月二十五過。
后來,北方地區的人們大概是離皇城比較近,受官家風俗影響比較大,也開始改成臘月二十三祭灶神、過小年了。而南方和水上的人家還沿襲著舊俗。
再后來,隨著水上人家逐漸下船在水系發達的南方定居,臘月二十五這個小年也逐漸被淡忘了。這就是北方和南方小年不在同一天的來歷。
二、小年有哪些傳統習俗,又有什么禁忌呢?
傳統習俗:
一、祭灶、粘糖瓜
二十三是灶王爺上天述職的日子,為了讓他回到天上多說些好話,人們就用提前買來的糖瓜粘上灶神的嘴。等到拜祭完,就把在灶前煙熏火燎了一年的灶神像揭下來焚化,一同燒掉的還有用稻草給灶神扎的馬匹。
二、發面蒸饅頭
這個各地風俗不一樣,南方小伙伴不蒸饅頭,主要是北方人蒸饅頭上供祭祖。手巧的主婦蒸出來的“花饅頭”像藝術品一樣,非常好看。現在很多人家都買現成的,自己不蒸了。
三、殺年豬
二十三一到,眼瞅著就來到大年了,城里人買肉,鄉下人殺豬。養了一年的大肥豬,膘肥體壯,正好殺了過年。
一家殺豬,大半個村子跟著忙活兒。干完了活兒,就在主家吃殺豬菜。
那熱氣騰騰的殺豬菜,不僅美味,里面包含著的是樸實的莊稼人對好日子的向往、對親情的重視。
四、包餃子、做米餅、吃年棕
不管什么節日,包餃子就對了。這成了大家對北方人過節的善意的調侃,北方人自己也常用這個梗來自嘲。
北方人確實喜歡吃餃子,可以從年頭兒吃到年尾,百吃不厭。我自己就是一個愛吃餃子的北方人。
過小年的時候,我們喜歡用白菜包餃子,白菜做餡料沒有“邪”味,好吃,寓意也好——百財,擺財,吃了白菜餡的餃子,來年掙大錢、發大財。
南方的朋友們過年不喜歡包餃子,他們會做米餅、吃年棕。米餅是圓形的,取團圓之意,用糯米粉制作而成,配有花生、芝麻、白砂糖,吃起來軟糯香甜,很是美味。
年棕也是南方朋友過年必備的食品。年棕和北方端午節的粽子差不多,不過,南方過年的粽子一般都包餡料。
小年禁忌:
小年是大年的序幕,也是民間十分重視的節日。老輩子流傳下來的“說項”也不少,年輕人很多都不了解。
在這里,講幾個我知道的禁忌,您如果說這些老規矩跟不上新時代,那也沒關系,您就當聽故事、聽新鮮事兒就得啦。其實,我也是從上了年紀的老人那里當故事聽來的。
1、別借東西
這一天記住不要找別人借東西,最好也不要借給別人東西。傳說在小年這一天借東西會被借走財運。
2、不要打罵小孩
過年的時候,事兒多、客人多,忙亂的很。大人未免會急躁,但是,要記住,小年這一天不要斥責、打罵孩子。不然,你的行為會被灶神看見,匯報給上天。
3、不要走親戚、串門子
按照老輩人的說法,小年當天不要走親訪友,要一家人守在家里,這樣才能守住財氣。
4、不要搗蒜泥
據說搗蒜泥會越過越窮,您要實在想吃蒜,直接咬著吃就得啦。
5、灶臺上別放菜刀
我想這個大概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慮吧,實在不知道原因。
6、女性不參與祭灶
民間一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所以,送灶神這個事兒女性就可以不參與啦,光等著吃飯就行了,不干活兒還不好?
以上就是南方和北方過“小年”的一些習俗和禁忌,您可以當它是傳統,也可以嫌棄它,說它是瞎講究、破規矩。
不過,想一想,過去的年味為什么濃?其實主要是這些習俗、規矩使本來平平無奇的日子變得特別起來了。
三、關于小年的民謠
臘月二十三,小年這天北方地區要祭灶吃灶糖,在民間還流傳著不少關于臘月二十三的歌謠,最經典的就是全國通用版的《二十三糖瓜粘》啦:
小孩兒小孩兒你別饞,過了臘八就過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打發灶王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凍豆腐;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到了三十掛門神。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寫福字,二十五掃塵土,二十六割大肉,二十七殺小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對聯貼門口,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二十三,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團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
二十三,祭灶關;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打酒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殺只鴨;二十九,蒸饅頭;三十兒貼門旗兒(春聯);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
中國文化深厚而具有地域特點,關于小年的文化也不例外。很多地區都有自己的臘月二十三的歌謠,下面是不同地區關于小年的歌謠,這些歌謠看上去大同小異,但還是從中能看出地方特色的。
北京人的臘月二十三歌謠是這樣的——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除夕的餃子年年有。”
山東的忙年謠——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二十五,推糜黍(準備蒸糕);二十六,去買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姐拉弟弟扭一扭。
山東的小年民謠不止一首。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滿街走(迎福、拜年)。
陜西忙年歌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大年三十兒捏餃兒;初一撅著屁股亂作揖兒(接神、拜年)!
河南忙年歌
二十三,過小年;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稻雞,二十八,貼花花(指貼對聯、窗花、年畫等),二十九,去灌酒,年三十九,貼門旗兒(門神)。
(又)二十六,蒸饅頭;二十七,洗一洗;二十八,貼年畫,二十九,門上瞅(福字、門神、對聯);年三十,吃餃子。
年來到,年來到,閨女要花兒要炮,老婆要個煊棉襖,老頭要個新氈帽。
湖北忙年歌
二十三打土塵,二十四送灶神,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辦魚肉,二十七洗金漆(洗澡),二十八刜(fo,切割)雞鴨,二十九家家有,三十夜(方言讀yā)鐤罐咵(年夜飯)。
年初一,開門就作揖,初一拜家庭,初二拜亡人,初三初四拜丈人。
東北忙年歌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殺牡(雄)雞,二十八貼花花(窗花、年畫等),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包餃子。
天津忙年歌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白面發;二十九,貼倒有(福字);三十,合家歡樂吃餃子;初一初二拜新年。
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鍋里轉。
(又)過了臘八就是年。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拜年)。
陜西忙年歌
二十三,灶王老爺上了天;二十四,刷下對子寫大字;二十五,家家戶戶糊窗戶;二十六,上街去割過年肉;二十七,全家老小都洗腳;二十八,糕兒饃饃兩笸籮;二十九,提上壺壺灌燒酒;年三十,供上祖宗擺上肉。
其他歌謠
二十三烙火燒;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敲鑼鼓(鄉藝);二十六看娘舅(串親);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貼嘎嘎(窗花、福字等);二十九打燒酒;年三十包餃子。
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年雞;二十八,剃傻瓜(理發的最后期限);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貼門神捏鼻兒;大年初一,撅屁股作揖(拜年)。
通過這些歌謠不難發現其中的共性,就是這些歌謠幾乎都談到了吃、做衛生、祭祀灶神、拜年禮儀等。其實,人們過小年,就是圖個吉利。過去,百姓的日子就是圖個大人孩子一年到頭平平安安,衣食飽暖無憂。忙了一年到頭,干干凈凈地去迎接新年。
小年的風俗還有很多,今天就說這些吧。祝所有人小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