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力常被形容為一系列行為的組合,而這些行為將會激勵人們跟隨領導去要去的地方(要達到的目標),而非簡單的服從。
因此,領導者和管理者的最大區別其實在于,領導者既可以存在于正式組織中,也可以存在于非正式組織中;而管理者則必然源于正式組織的任命,只能通過法定職權發揮作用。
我們通常所說的“領導”,往往指某一正式組織里,擁有一定法定職權的“管理者”。
可以確定的是,他們并不必然擁有“領導力”。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是領導力?
美國當代杰出的組織理論、領導理論大師沃倫·班尼斯曾說,領導力就象“美”,它難以定義,但當你看到時,你就知道。
看完史詩大劇《白鹿原》,我深切理解了這句話。
族長白嘉軒,正是高領導力的典范。
白嘉軒擔任族長的幾十年,儼然成為白鹿原的符號和精神支柱。
他,靠的是什么?
一、品行與格局
清代史學研究專家馮爾康指出,清代宗族族長的選拔標準,首要在于德行出眾:“主要是為人正直、處事公道、不徇私情、不畏強凌弱。”
白嘉軒的人品自不必說。
去仙草家提親,對方知道他先后死了五個老婆,不敢許女兒給他。他窩了一肚子氣,但臨走前得知對方生活困難,仍毫不猶豫的留下一口袋糧食。
作為族長,上任之初,他有過迷茫。
左有同族鹿子霖明爭暗斗、煽風點火;右有鄉民們愚昧落后,人心散亂。
靠什么聚攏人心,贏的漂亮?
隨著經歷了一些事,他逐漸跳出了狹隘的爭斗,更務實而高遠。
姐夫朱先生,見多識多,境界超脫,是大隱于市的奇才,曾點撥他,“從古至今,眼最明、心最亮的,就是百姓。你只憑自己的良心做事,公道自在他們心中。”
憑借一人之力,朱先生勸降清兵20萬人,事了,總督帶領各方賢士敲鑼打鼓迎接他們入城。
朱先生不計個人安危做了這樣一件造福萬民的事,卻并不居功自傲,甚至避而不見,只送去書信一封,淡然寫到,“腳放大,發絞短,指甲常剪兜要淺。”
這讓全程陪同的白嘉軒大受感染,真心仰佩。
朱先生說,“你問我族長該咋當,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大丈夫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白嘉軒說,“這太大了,我做不來。我能做到的,就是守住我那地,我那原。”
守護那地、那原,自此便成為族長白嘉軒安身立命的出發點和歸宿。
自信平生無愧事,死后方敢對青天。
總有一種信念、使命感或格局,把具有領導力的人從人群中區別開來。
馬云說,輸贏就在大格局。
這是領導力的根基。
二、“服務員工”的意愿和能力
職場中,不乏對“領導”的偏見和抱怨。比如,“領導動動嘴、員工跑斷腿”。
此類誤解,除了雙方的認知偏差、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外,還在于身邊有太多不合格的管理者。
他們享受著權利,卻完全不履行或沒有能力履行該擔負的責任。
這種現象如此普遍,以致臺灣管理學大師曾仕強專門有個段子。
他說中國人是天生的老板,在中國做老板比做員工容易,你只要會說三句話:
就按我說的做;誰讓你這樣做的?就算是我說的,你也不能這樣做。
劇中的白嘉軒和鹿子霖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典型。
鹿子霖也很有才,可惜都用在為自己謀名、利上。
得了個管理一方族長的鄉約職位,便耀武揚威,抓住一切機會搞熱鬧排場;看到白嘉軒受族人擁戴,便上躥下跳煽風點火,唯恐天下不亂。
白嘉軒設計保存了被兵匪強征的糧食,并深謀遠慮,主張統一保管暫不分發,萬一遇到災年,就是救命糧。
機警的鹿子霖發現了這個秘密,趁白嘉軒進城辦事,召集大伙分了糧食。
他還開玩笑說,糧食就該分嘛,族長難道想獨吞?贏得稱贊一片。
背地里,卻偷偷私留了一半糧食。
私分糧食的惡果,不僅在于踩低別人抬高自己,更大的危害是直接導致許多人因屯糧不足在后來的饑荒年死于饑餓。
存糧,還是分糧?
一個長遠謀劃,想的是大伙;一個則借機泄私憤,并填滿自己的糧袋子。
不過,誠如朱先生所言,公道自在人心。
有正式政府任命并官大一級的鹿子霖,他的媚上欺下、裝腔作勢終究無法贏得民心。
說到底,管理不是操控員工的工具。
而所謂“領導力”,也絕不是“在員工面前擺譜”的能力,更不是給員工添堵的能力。
恰恰相反,它是一種“服務員工”的能力。
“服務”在先而指引、影響其行為在后,最終指向組織戰略目標的實現。
三、有事時沖鋒在前,沒事時不刷存在感
白鹿村歷經了清末、民國、革命戰爭、抗日戰爭等多個歷史階段,遇過兵匪搶糧、遭受過瘟疫、饑荒等重大事件,而每一次,白嘉軒都沖在前面,想方設法化解危機。
饑荒年,原上陸續餓死人,他便鼓舞青壯勞力們到山里找糧食;還思路清奇的親自押車,冒險到土匪窩里借糧,結果不僅借到了,還請土匪幫押運回原上,令人拍手稱贊。
饑荒過去了,瘟疫來了。
原上的神醫冷先生束手無策,白鹿原籠罩在死亡的陰影之下。
鹿子霖自掃門前雪,家里家外灑滿石灰閉門不出。
白嘉軒知道了這個辦法后,親自上陣指揮。他讓得了瘟疫的集中到祠堂(隔離),祠堂內外灑滿石灰,并要求死了人的家里及新墳也要灑滿石灰。
好多人不干了,哭天喊地,說死也要死在家里;還說墳頭撒石灰是大逆不道,寧死不灑。
白嘉軒便身先士卒,把已經入土為安的母親的墳墓重新挖開,灑滿石灰……眾人無話可說,紛紛遵從。
為了白鹿原,他確實夠拼。
他完全可以替自己開脫,天災人禍無能無力。但他每次都是選擇沖上前去,想方設法保全族人利益。
在一次次危機事件的處理過程,他的領導力愈發堅不可摧。
領導力是無形的,領導力又是有形的。
做與不做,做什么,怎么做,管理者的一念之差,就是其他人的性命攸關,或影響到組織存亡,最低層次的,也會讓下屬“跑斷腿”。
誰敢說“領導”不重要?
管理者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一味追究架子、面子;
更不能太不把自己當回事,在其位不謀其職,消極作為,這是害人、害己、害組織。
四、識大局、懂人心
西方情景領導理論認為,領導者的領導方式,應同下屬員工的成熟程度相適應。
以知識型員工為主體的企業,其管理方式必然不同于流水作業型的工廠。
了解管理對象的特性,在此基礎上有的放矢,才能起到好的效果。
白嘉軒深諳此道。
清代多數宗族不能在經濟上給族人以實惠,族長很難控制族人,只有從宗法倫理來約束之。
為此,擔任族長不久,他提議重修被毀的祠堂。
祠堂修好后,他請朱先生編寫鄉約。
這是他的高明之處。
朱先生不僅學問高,而且勸降清兵后名聲大噪,廣受族人愛戴,為鄉約增加了分量。
鄉約淺顯易懂,簡潔易記。制定出來后被刻于祠堂,并要求族人人人熟頌,人人遵守,成為決斷宗族事務、族人糾紛統一、公開的標準,而非裝點門面的標語。
這就有了今天所謂制度管理的意思,對維護白鹿原的鄉俗秩序、人心安穩起到積極作用。
田小娥被殺后,心懷報復的鹿子霖派人裝神弄鬼,說是她的冤魂回來報復了。
白嘉軒自然是不信鬼魂之說,但村民們堅信不疑,原上人心惶惶。
于是他見招拆招,在村頭建了一座塔,埋田小娥骨灰于其下,還大張旗鼓搞了鎮壓儀式,宣告從此清明安寧。
思想解放的女兒白靈問,“爹,你怎么也信這套了?”
他說,“我鎮的不是冤魂,是人心。”
古人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白嘉軒他洞察人心,明察秋毫,在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的同時,避免了過多寬容導致的放肆和欺瞞。
沒事的時候,他照常下地干活,從不刷族長的存在感。但原上每家發生了什么事,他都一清二楚。
白鹿白鹿,有白、有鹿才是白鹿原。他深知兩大家族不和,白鹿原就成了一盤散沙。
為此,他對鹿子霖,是寬容為主。
但不追究、不揭穿,不等于他是好好先生、糊涂蟲,一旦觸及底線,他總能分分鐘把鹿子霖秒成渣。
譬如,對鹿子霖私自留下的公糧,他明面假裝不知。
后找到個機會,讓鹿子霖的親家冷先生,------也是原上的頭面人物,“不小心”撞見了那些糧食。
鹿子霖狼狽不堪,正不知如何應對,白嘉軒站出來,主動替解釋說,這些糧食都是子霖替大家存著的,他心系原上鄉民巴拉巴拉。
鹿子霖只好吃了這個啞巴虧。
“仁義白鹿村”歷經時代洗禮屹立不倒,靠的正是白嘉軒高超的領導力,------思想上有高度,管理上有溫度,做人有氣度。
所以,當討論領導力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在談什么?
不是如何操控人心,不是好好先生和稀泥,不是有沒有說一不二的權威,更不是為了私欲不擇手段,而是格局、品行、能力和成就。
正如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所說:
領導力就是把一個人的視野提到更高的境界,把一個人的成就提到更高的標準,錘煉其人格,使之超越通常的局限。
然后才能把一個人的潛力、持續的創新動力開發出來,讓他做出他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那種成就。
有人愿意跟隨,你才是領導。
而最重要的,是你把人領導到什么方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