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不嫌短,只怕短而不精;文不懼長,只恐長而無趣。寫長還是寫短,不應去趕什么“時尚”,當長則長,該短則短,這樣才好。葉圣陶先生就曾這樣評價朱自清先生的《歐游雜記》,“想增加一字辦不到,想減去一字也辦不到”。
? ? ? ? 初秋的午后,在朋友的咖啡店里讀著這本有著滿滿舊時光味道的小書,金色的陽光照進來,桌上紫色的無名小花更添神秘寧靜,咖啡的香氣與書香交織,以此體會一段當下時光,不得不說這是一種享受。
? ? ? ? ? 朱自清先生是我國知名的散文家,印象里他的作品總是出現在語文課本中,《春》、《荷塘月色》、《背影》等等,學生時代都是要求背誦的課文。讀了他的《歐游雜記》,刷新了對他的認知。真不愧是散文大家,寫風景都能感染我,使我融化到他描述風景里。
? ? ? ? 先生在上世紀30年代游歷歐洲后寫的20篇游記,以及寫于國內浙江、江蘇、四川、北京等地的游記11篇,都選編在這本書中。
? ? ? ? 歐洲,至今也是很多國人向往的地方,讀這本書仿佛帶你去了一趟歐洲,威尼斯、瑞士、荷蘭、德國、法國,以寫景為主,所描述的建筑、藝術、風土人情,再現了當年異國他鄉的自然風光和風俗民情,讓今天的人們在欣賞其優美文字的同時,對歷史、對自然、對世界有了更多的了解。估計現在歐洲多少日游的游客,瘋狂代購或購買奢侈品的人們,遠遠不能觀察理解的這么深刻,也難得旅游的真正精神之享受。如果你去歐洲,不妨先讀讀此書。
? ? ? ? 朋友,那如果你想去俄羅斯旅行呢?我們的近鄰,讀什么樣的書呢?19世紀俄羅斯詩人丘特切夫說過:“用理性不能了解俄羅斯,用一般的標準無法衡量它,在它那里存在著特殊的東西。”
? ? ? ? 既不是典型的亞洲人,也不是純粹的歐洲人,俄羅斯人長期生活的環境,那里有漫長寒冷的冬季,帶著苦難深重的歷史的氣息;那里有東方與西方世界歷史潮流的交匯碰撞;那里有民族文化中的獨特積淀;那里憂郁、熱情、開放、情感化、藝術化以及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宗教般的情懷并存;那里民粹主義和貴族氣質以一種矛盾的方式并存。以上種種,難以一言道之。
? ? 《莫斯科河畔的似水流年》可以說是一部散文集,卻有著清雅別致的詩的氣質,文字風格富有質感,頗有朱自清先生的文趣。
? ? ? ? 我了解到該書作者曾于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做漢語教師,為兩國教育交流奉獻一己之力。她珍視在俄羅斯度過的歲月,回味這種記憶,珍惜這種記憶,或許是那些這些從事中俄教育交流工作者獨享的幸運吧。這種交流和溝通的成果,能讓兩國青年們把投向西方的目光轉過來,彼此對視、相互對話。我們普通人也可以了解一下我們的近鄰,尤其是有意去這個國家留學的青年朋友。
* 以下是《莫斯科河畔的似水流年》部分章節選讀:
* 莫斯科的冬天除了夜晚漫長以外,前后延續的時間也很漫長,從前一年的10月底到第二年的4月中旬,幾乎持續半年之久。如果4月中旬還看不到淡綠的樹葉的話,真要懷疑天氣壞了,春天還會不會來了。這時我會越想越憂傷,站在莫斯科的街頭,巴望著和煦的春風吹綠莫斯科河岸。但無論我是否著急,那些干枯的樹木和蓬草可是從來不急,它們靜靜地耐心地充滿自信地等待著一定會來的春天。? ? ? ? ? ? ? ? ? ? ? ? ? ? ——《莫斯科有個奶奶的夏天》
* 所以俄羅斯可不止是詩和遠方,每頓飯還有土豆和土豆湯,土豆條和土豆湯,土豆泥和土豆湯,烤土豆和土豆湯,土豆沙拉和土豆湯。俄羅斯人對土豆的熱愛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土豆在俄餐里無處不在。——《俄羅斯第一美食》
* 俄羅斯盛產“司機”—ский,老斯基們大部分都是神職人員的姓。很多神父的姓常以—ский(斯基)結尾,這是模仿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姓,因為當時有許多來自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神父在教會管理部門任職或教會學校中任教,以—ский結尾的姓是神職人員最典型的姓。一些孩子本來已經有姓,但一旦入了教會學校,他的原姓后面就加上—ский,如我們前文提到的“比丘林斯基”。——《俄羅斯人的姓是怎么來的》
* 從前,俄羅斯人把所有看不懂聽不懂的東西都叫“Китайская грамота”,直譯是“中國知識”或者“中國字”的意思,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天書”。即使是土耳其或者伊朗的東西,俄羅斯人看不懂,也被稱為“Китайская грамота”,看來,從前,漢語在俄羅斯好無辜。——《俄羅斯人眼里的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