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乍看令人有點兒望而生畏,看了又欲罷不能的書。
《看不見的城市》,作者是意大利的伊塔洛·卡爾維諾,因猝然離世而錯過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最初的閱讀初衷是,最近對社會學比較感興趣,想要看看和“城市”有關的書,也許有城市和人類如何共生、相愛相殺之類的故事?
又被一句話簡介吸引,一個個用女人的名字命名的虛構城市,在現實世界里找不到一模一樣的,但又能看到各個真實城市的影子。
作者通過馬可·波羅和忽必烈可汗的對話,引出一個個系列的城市,包括:記憶、欲望、符號、貿易、名字等等,這些城市的關鍵詞,讓我從在城市的描述里領會到珍惜時間、對幸福的感知力、欲望的平衡、理想與現實......到這里,還比較正常。后續高能示警,我的閱讀體驗進入到了哲學、信仰、科幻、驚悚和虛無,尤其是那些“看不見的城市”的描述。
在那些虛構的城市里,有很多看得見的城市。
看到有著四面城墻、四個城門,只有通過長長的城門通道才能進入的城市。我會聯想到西安至今還保留的古城墻,還有進入故宮的拱門,好像穿越了時光,才進入到的一個空間。
有一個城市,高度發達富有,每天都要換用新物品而產生無數的舊物品垃圾,有專門的清潔工很有儀式感的運走,又只能堆在城市的周邊。一座城,持續的創造著很多座垃圾城,直到有一天,一個空瓶子,引起了垃圾城的崩塌,湮滅了那個本來的富有城市,一切化為廢墟。很魔幻又現實,先是想到了《北京折疊》,還只是科幻。再想到,如今消費主義的浪潮,人們對物質難以抑制的追求,誰又能說虛構不會是對未來的預見呢?
還有那種你以為在這個城市,但其實在另外一個城市。他們只是名字不同,其它卻沒什么大不同。很容易就想到城市的現代化,快捷、高效,帶來的是同質化。坐在杭州的必勝客,不走出門,你完全可以想象自己是待在深圳的一家必勝客,一樣的下午茶套餐,可以續杯的飲料,口感毫無差別的抹茶冰淇淋蛋糕。
除了看得見的,還有很多看不見的城市。
我們常常會通過一些符號去解讀一個城市。于是,我們以為看見了這座城市,但并沒有。就好像看藍天白云,根據不同的形狀,你可能會看到一座樓閣、一只獅子、一艘軍艦,或其它你能想象到的事物。你看到城市的石板橋、中心廣場、博物館,開始了對這個城市的聯想,這個城市是陳舊的、是開放的、是嚴謹的,等等。但并非城市就是這個樣子,而是你想看到什么,于是你就看到了什么。
當一個城市的人們相信:除了眼前的城市,在天上有一座天堂般和諧的城市,在地下有一座骯臟混亂的城市。于是,人們努力的積累財富,希望可以成為天堂的樣子。我以為這是一個關于信仰的城市,殊不知在作者的筆下,天堂因為貪婪而丑陋,地獄因為勤奮而井然有序。是不是很驚悚。
在這一個個城市的描述里,沒有主人公,微乎其微的單個角色,傳遞的是群像、眾生態。可以看到很多大道理,自然也不可能因此就過好這一生。But,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隨著馬可·波羅的娓娓道來,你會不知不覺的慢下來,想一想,再繼續。
并不慚愧的說,我沒有100%看懂這本書。因為,我只是看到了我想從這本書看到的內容。作者的初心是怎么想的,我也只能是猜猜看。至于有沒有猜對,他和我,應該都并不在意。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