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主題是有關孩子想象力的,在講這個主題前,我先給大家談談家庭教育的意義。
李嘉誠說過,任何事業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孩子教育的失敗,可見家庭教育有多重要。在家庭教育和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的陪伴非常重要,尤其是高質量的陪伴。
中國父母有個誤區,以為只要努力工作賺到錢給孩子就是一個好父母,常常為了工作沒有時間陪孩子,還堂而皇之說工作是為了孩子,其實不然,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的是更多的是需要父母陪伴的,而不是純粹的金錢。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引領孩子的夢想很重要,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夢想,想象力比成績更重要。下面分享一個有關孩子夢想的故事。
在比爾老師的課堂里,他布置了這樣關于未來理想的作文。羅伯特同學描繪了一個200畝的牧場,以及在這個牧場里縱馬奔馳的情況,并為自己的設想畫了一幅牧場圖。比爾老師給了一個F的評價(即差的評價)。羅伯特滿懷希望,卻沒有得到好的評價,他問老師,老師的回答是:太不切合實際,因為羅伯特的父親只是一位馴馬師。他要求羅伯特重做一份作業,就可以給出一個好成績。羅伯特思考再三,并沒有那么做。多年來,這個F就成了激勵他的動力。多年以后,他果真擁有了200畝的牧場,當年邁的比爾老師來參觀時,比爾老師淚流滿面,要知道,他差一點就毀了一個孩子的夢想。
在一個關于“你長在了想做什么”的調查中,92.7%的學生是讀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僅有7.3%的學生是周游世界、到外星球工作等回答。那么他們的想象力到哪里去了呢?
在一個實驗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筆畫了一個圓,問大家是什么。問大學中文系學生,他們哈哈大笑,拒絕回答這個傻子就知道的問題;問到中學生,一尖子生回答是“零”,一個調皮生說是“英文字母O”,卻遭到老師的白眼。最后問到一年級小學生時,孩子們爭先恐后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燒餅、是李谷一老師唱歌時的嘴、是老師發怒時的眼睛。這個實驗的題目被命名為“人的想象力是怎么樣喪失的”,非常貼切。
當西方老師努力挖掘學生的想像力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在告訴孩子“標準答案”。
當年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如今已經實現。沒有很多失敗的嘗試,哪來今日的神話呢?當我們給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時,不要急著教他怎么去做,你只需要告訴他應該做成什么樣就行了。至于方法,讓他們去想好了。而在這期間,我們只需要鼓勵再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