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參加了一個心理學晨讀活動,到現在活動進行了47天,有些心里話想寫出了,分享一下。
雖然在收到快遞之前,做了充分的心理建設,但當我打開包裹的時候還是被眼前的書嚇了一跳。《心理學與生活》和《社會心理學》是一起買的,兩本書加在一起足有1400多頁,而且還是16開本。說實話,在我將近30年的生活經歷中從來沒有讀完過這樣的書,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看到的小姑的醫學課本(相信貓貓同學應該對這樣的厚度沒有什么感覺,畢竟閾值會比我高)。我都懷疑自己能不能堅持把這樣的書讀完,畢竟之前沒有成功的經驗,想想頭都大了。
第一次參加這樣的讀書活動,自己不知道還可以一本一本的買,傻乎乎地一下子就買了7本書(心理學晨讀一共要讀7本書)。S老師,你看我是有多信任你啊!開弓沒有回頭箭,我也告訴自己:這是你選擇的路,就是跪著也要走完,因為我知道走完這條路,就有了“吹牛”的資本,更重要的是我知道我會收獲很多。
從早起開始。我自認不是一個懶惰的人,尤其是在早起這件事上。從2018年一開始,就在準備一級注冊消防工程師的考試(這是另外的故事,以后會說的)。這個考試的難度對我來說是挺大的,但是經濟收益是相當高的。在備考的過程中堅持每天早起,時間基本固定在6點之前。
18年10月份,我參加了公眾號文章的追溯活動,大約經過了兩個月的閱讀,把早起這件事固定了下來,現在早起已經不是一個困難,而且還要更早的起,因為每天的作業都寫不完。每天早起鎖定學習時間,是持續行動的開始。
自己讀與組隊讀的區別。在消防考試結束后,同時成長會也沒其他的活動,自己也模仿著S老師晨讀的樣子,自己做起了晨讀,期間讀了兩本書:《故事》和《影響力》(經典版)。選書的區別,《故事》這本書(S老師讀過)論述的是那些超越了所有社會和歷史的敘事藝術基本原理。[1]《影響力》是一本暢銷書,與心理學也有點關系,但是讀完了《心理學與生活》之后,感覺其中的內容就有點淺顯了(難道是我膨脹了?),要不有人會一年讀好幾百本書,把心理學教材認真研究完了,讀這樣的書真是輕松。自己沒有選書的標準,看的最多的是別人推薦的暢銷書,遠離了知識的源頭,感覺像是買了個二手車。
讀書結果的區別。自己讀書沒有帶著問題,也不知道該提什么問題;沒有讀書的目的,讀完了就過去了,根本沒有在大腦中形成新的神經回路,應用知識更談不上了。當我看到作業群里長長的作業刷屏時,我就在想我們同樣是在讀書,怎么效果差別如此之大呢?晨讀小組中設計的問題會刺激自己的思考,讓自己動腦聯想更多儲備知識,形成新的神經回路,完成認知的升級,這是獲得新知的關鍵。
欲速不達,慢即是快。對于學習這件事來說,最快的方法就是慢慢學、認真學。也許有快速閱讀的方法,但是在理解知識這件事上需要你的大腦神經活動,尤其是我們開始學習一門之前從未接觸過的學科。剛開始學習新東西的時候,我們沒有相關的知識背景,對一切都是陌生的,這時如果一味地圖快、追求閱讀速度,勢必導致對某些基本概念理解不到位,隨著深入的學習,又會用到之前的基礎知識,這時基礎知識就會顯出巨大的作用,如果沒有掌握基礎知識,以后的學習難度會更大,以致失去學習的興趣,這就是典型的負反饋循環。如此往復,我們的學習將被鎖死在低水平的循環往復之中,看著是挺勤奮,出力不出功,還被自己“偽勤奮”的樣子感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人最大的悲哀。
打開學習的正確方式是形成學習的正反饋循環——先打好學習的基礎,增強自己的信心和能力;再挑戰更有難度的知識;隨著知識的積累,繼續學習更有挑戰的知識,形成向上的滾動循環,才能更快速的向前推進,而且后來速度越來越快。
錯過了月亮,不要再錯過星星。促使我加入心理學晨讀的原因:一是自己是真的想學習心理學(查理芒格老爺子說過,要學習一下心理學),二是通過晨讀的形式,鍛煉自己持續行動的能力。看著S老師的成長,我知道錯過了很多東西,有些東西一旦錯過,就會永遠錯過。種樹最好的時機是十年前,第二好的時機是現在。最近,A股一路高歌猛進,眾人紛紛懊惱自己沒有參加“財富與財報”[2]那一期晨讀活動,問什么時候能再開一期,S老師說,沒有下一期了。說實話我自己也懊惱,但事實如此,不如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現在的心理學學習上,也許下一次就能趕上心理學的牛市了。我可以錯過一次、兩次,但我不能一直錯過。
成長,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重要的是要開始!
參考文獻:
[1][美]羅伯特·麥基著;周鐵東譯.《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9.
[2]Scalers,《春來了,韭菜發芽了》,持續力,2019.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