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宿臨江驛
杜荀鶴
南來北去二三年,年去年來兩鬢斑。
舉世盡從愁里老,誰人肯向死前閑?
漁舟火影寒歸浦,驛路鈴聲夜過山。
身事未成歸未得,聽猿鞭馬入長安。
舊時代有一副傳誦人口的懸于茶亭的對聯,寫的是蕓蕓眾生生活之辛苦和生存之艱難:“為名忙,為利忙,忙里偷閑,喝杯茶去;勞心苦,勞力苦,苦中作樂,提壺酒來。”其實,此中況味,唐代的杜荀鶴早就在《秋宿臨江驛》一詩中感而言之了。
作為君主專制時代的知識分子,參加科舉金榜題名,是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的唯一的獨木橋,也幾乎是改善自己的經濟狀況的唯一的單行道。杜荀鶴也不能例外,多年來他從家鄉去京城長安應試,迢迢萬里,仆仆道途,歲月催人,年華向老。這首寫于江邊驛站的詩,應該是他四十六歲中舉以前赴京途中的作品。
“朝里無人莫做官”的俗諺口碑,不知從何時流傳至今。“空有篇章傳海內,更無親族在朝中”,杜荀鶴在《投從叔補闕》一詩中,早就這樣慨嘆。詩人從年輕時起就從家鄉安徽北上去長安應試,多少年次次鎩羽而歸。秋天,本是使文人多感志士多悲的季節,何況生命也已經華發驚秋?
“舉世盡從愁里老,誰人肯向死前閑”這一令人心悸而魄動的警句,既是杜荀鶴的自比自況、自怨自艾,不也是對世人普遍的生存狀態的高度概括?世人都在憂愁中度過一生,可誰肯在死之前不去為生活奔忙呢?
杜荀鶴當年雖有如上的人生感悟,但他仍不得不在驛路上、在鈴聲和猿聲里日夜兼程,奔赴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