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代寧解讀
關于作者
加里·凱勒,全球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凱勒·威廉姆斯國際房地產公司董事長,著有多部暢銷書,在全球售出了超過130萬冊。
關于本書
本書曾持續位居亞馬遜圖書總榜第一,被評為“2015年最佳讀物”。
核心內容
一般來說,我們都以為,一個人要成功,要取得成就,就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學很多東西做很多事情。本書卻說,要想成功,要想獲得出類拔萃的成就,就要學會放棄很多事情,專注于做那件最重要的事,做一件就夠了。
前言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給大家說的這本書叫《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作者是一個叫加里·凱勒的美國人,他是全球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凱勒威廉姆斯國際房地產公司的董事長,寫過好幾本暢銷書,在全球范圍內賣出了幾百萬本。我們現在要講的這本書就是其中的一本,曾經在美國亞馬遜網站圖書銷售榜持續排名第一。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書名,“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是什么意思?一般來說,我們都認為,一個人要成功,要取得成就,就要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學很多東西做很多事情。這本書的作者卻說,你要想成功,要想獲得出類拔萃的成就,就要學會放棄很多事情,專注于做那件最重要的事,做一件就夠了。作者認為,因為這個真相實在太簡單了,很多人反而不太容易相信。
有意思的是,作者加里·凱勒自己一開始也不相信這么干能行,他也用了很長的時間才領悟到這個道理。
第一部分
在他創業的第一個階段,加里·凱勒用了10年時間創辦了一家很優秀的公司。這一段時間他做得順風順水,所以信心滿滿地覺得公司很快就可以把業務拓展到全世界的各個國家。出乎他意料的是,就在這時候,公司突然全面陷入了困境,盡管他做了各種努力和犧牲,業務還是一團糟,沒有任何起色。當時,他就像卡在一個陷阱里一樣,拼命向周圍人尋求幫助,希望有人能拉他出來。這時候,他的一位老師向他伸出了援手。
兩個人一起去散步,在充分了解相關細節之后,老師開始思考要怎么解決他的問題。等他們散步快結束的時候,老師已經想出具體的解決方案了。老師問加里·凱勒:“你覺得如果要扭轉現狀,你需要做些什么?”加里·凱勒很困惑地搖了搖頭。老師在墻上寫下了14個關鍵的職位,說,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就能扭轉整個公司的尷尬處境,那就是把我標記出來的14個關鍵職位指派給真正能夠勝任的人,只要你選對了這14個關鍵職位的人,整個公司就能朝好的方面發展。加里·凱勒非常震驚,他不敢相信解決方案竟然這么簡單。他問老師,這個解決方案是不是應該再稍微復雜一點,多做幾件事來扭虧為盈會不會比較保險。老師簡短有力地回答說:“不需要。耶穌只需要12個門徒,你只需要14個關鍵職位上的人。”
這個時刻,在加里·凱勒的人生中可以說是具有轉折性的意義。和老師討論之后,他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把自己給解雇了,他從公司 CEO 的位置上退了下來,開始專心去找14個關鍵職位上的人。結果怎么樣?他找到了14個關鍵的人。不到3年,公司就實現了持續盈利,而且利潤連續10年以40%的速度增長,從一個地區性的公司迅速成長為一個全國性的公司。
這時候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在和這14個關鍵人討論工作的時候,加里·凱勒會先簡單總結一下他們在當前階段承諾完成的幾項工作。讓他頭痛的是,這14個人雖然能完成他們承諾他的大部分工作,但有時候最重要的工作反而沒完成,導致他們的工作陷入了困境。加里·凱勒嘗試著和他們溝通,簡化他們的工作,從“本周需要做的幾項工作”簡化成了“本周最重要的三項工作”,然后簡化成“本周最重要的兩項工作”,但還是看不到效果。最后,他決定試試“只做一件事”這個辦法。他這樣問他們:“你本周最重要的一項工作是什么?哪一項工作一旦完成,就能讓其他工作變得簡單或者不太重要?”這個辦法是他絕望當中想到的,但它又一次帶來了驚喜。之后,這14個關鍵人的業績直線上升。
因為有這兩次陷入困境的經驗,加里·凱勒開始總結公司狀況和他的做法之間的關系,結果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每次公司獲得巨大成功的時候,都是他專注于做一件事的時候。加里·凱勒想到這樣一個問題,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為什么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敗了?那些成功的人為什么能夠完成更多的事,達到更高的目標,賺到更多的錢,擁有的東西也更多?如果我們把時間看成一個人事業的原始資本,那么每個人的原始資本都是每天24小時。成功的人是怎么分配他們的原始資本并且得到遠遠超過別人的收益的?加里·凱勒認為答案就是:成功人士的所有行為和精力都緊緊圍繞著他們的目標,他們成功,是因為他們放棄了很多可以做但不是必須做的事情,專注于最重要的事情。
無論工作還是生活,想要取得最好的結果,就要盡量縮小目標。但大部分人不太相信這點。他們認為要做成大事,一定會消耗很多時間,一定會經歷很多波折,所以他們把計劃排得非常滿,日程緊張得不行,結果成功卻離他們越來越遠了。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想面面俱到,很可能會筋疲力盡,哪頭都顧不好。你一心想要多面開花,結果反而降低效率。壓力太大會讓你沒法按時完成任務,吃不好,睡不著,沒時間運動,沒時間陪家人和朋友。在加里·凱勒看來,這是誤入歧途了。成功其實是有捷徑的,就是我們前面說的,把你的時間、精力聚焦在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上面。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平時都不是這么去做的,因為我們對成功有很多誤解。我們平時聽了太多關于成功的謊言,實際上這些謊言會誤導我們、阻礙我們獲得成功。
第二部分
因為這本書講的是“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所以加里·凱勒特意搜集了很多和這句話沖突的格言,比如說“每件事都很重要”“同時做幾件事效率會更高”“自律和意志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他認為這些全都是謊言。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每件事都很重要。
在生活當中,我們經常會陷入這樣的困境: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有些當天沒做完還要順延到第二天,然后,事情越來越多,積壓在那里根本做不完。我們忙碌得超出了正常的負荷,但成功并不因為我們忙碌就接近我們。我們多勞但沒有多得,因為我們的忙碌很多都是盲目的。誤以為每件事都很重要,想把它們都做完是我們經常犯的錯誤。為了做完所有的事,我們不得不寄希望于時間管理。列出“待辦事項清單”的確是一個有用的辦法,這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集中注意力,但我們也經常會被清單限制,好像非要把清單上列出來的每一件事都做完不可,而且,我們處理事情的先后順序無意中也會被清單影響。
成功人士處理事務的方法和普通人不一樣,在做出決策之前,他們會充分思考,直到找到主要任務,然后把主要任務當作核心,圍繞著主要任務做其他事。他們很有可能會先做普通人一般會推遲的工作。對待辦事項,他們也有清醒的認識。相比繁瑣冗長的“待辦事項清單”,他們傾向于列一張短小精悍的“成功清單”。
成功人士是怎么把普通的清單轉化成成功清單的呢?我們來看一下約瑟夫·朱蘭的發現。朱蘭是一個破譯密碼的大師,對科學和商業領域都做出過卓越的貢獻。他的成就引起了通用電氣公司的注意。通用電氣邀請他參照意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的理論,檢驗公司為管理層設計的薪酬分配方案是不是合理。
在19世紀的時候,帕累托經過計算提出了一個看法:世界上20%的人口占有了80%的財富。這本來說的是財富分配失衡的問題。但朱蘭意識到,這很有可能是一條普遍規律。后來,我們把這條規律稱為“二八法則”。二八法則認為,帶來大量成果、產出、回報的,往往是少量原因、投入、付出。也就是說,對于成功來說,分配也是不公平的。很小的投入獲得很大的成功這種情況是很多的。所以有選擇地付出,才能有效獲得回報。加里·凱勒自己就是這樣。幾個決定性的時刻使他獲得了今天的成就,就拿投資來說,他的絕大多數財富都來自少數幾筆正確的投資。所以,我們可以參照二八法則,把“待辦事項清單”轉變為“成功清單”。從你要做的事當中,挑出最重要的20%。再在這20%里面縮小范圍,直到找到最重要的那件事。
關于成功的第二個謊言是“同時做幾件事效率會更高”。
既然做最重要的那件事是關鍵,為什么我們還要同時做其他的事呢?2009年,一位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做了一個研究。他想看看所謂的“多面手”是怎么同時完成幾個任務的。他告訴《紐約時報》的記者,他自己沒有這種能力,所以曾經非常羨慕那些能做到的人。這位教授帶領研究團隊發放了200多份問卷,調查學生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情況。他們把調查對象分為經常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人和不經常這么做的人,并推測:經常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的人工作效率更高。但結果出乎他們意料之外。這位教授說:“我原本以為多面手一定有某種神奇的能力,結果發現他們根本就抓不住重點”。他們看起來好像每方面都兼顧到了,沒什么事能難倒他們,實際上每件事都做得不怎么樣。
所以說人能同時兼顧幾件事只是一個美好的謊言。問題在于,這種做法現在非常流行,很多人認為應該同時兼顧幾件事,而且對此不遺余力。我們常常把這樣的做事方式當作效率高的表現,經常討論要怎么掌握這種技巧。公司在招聘的時候也把它當作一種有明顯優勢的能力,但其實它只是一個“盲目的謊言”,同時處理幾件事,既沒有效率也很難成功。如果你嘗試同時做兩件事,結果是要么根本做不到,要么兩件事都做不好。有句話說得好:“同時處理幾件事等于同時搞砸幾件事。”
有時候我們確實可以同時做兩件事,比如說一邊走路一邊說話,一邊吃飯一邊看地圖,但我們不可能同時做兩件需要我們專注的事。奇怪的是,現代人特別喜歡給別人留下“多面手”的印象。比如說,一邊做事一邊聽音樂,一邊開車一邊打電話,一邊吃飯一邊玩于機。有時候我們不是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是一直在暗示自己要同時做更多的事。原來做一件事的時間,現在我們希望可以做兩件事甚至三件事。
就說我們的工作場景吧。我們的辦公室就是一個要求每個人都有“三頭六臂”的地方。你正專注于眼前的某個項目,突然就有人咳嗽起來,問你有沒有止咳含片。辦公室里的電話聲此起彼伏,任何人都沒辦法幸免。郵箱里的郵件好像永遠都處理不完,手機不停震動提示你又收到了新消息。一堆快遞還沒有拆,一堆事情還沒有做,卻總有人無休無止地問你事情的進展。分心、干擾、中斷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調查研究顯示,一般來說,員工在辦公室每11分鐘會被打斷一次,他們每天有1/3的時間花在從干擾中恢復的過程中。但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得在規定時間里完成任務。
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在任務中切換來切換去?這樣的說法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研究人員發現,切換任務可不是沒有成本的。如果是簡單的任務,多消耗的時間成本小于等于25%;如果是復雜的任務,多消耗的時間很有可能超過100%。結果我們在一個工作日里平均有28%的時間浪費在任務切換上。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為“多面手”這個形象付出了多么高的代價。
關于成功的第三個謊言是“自律和意志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會把成功和意志力捆綁在一起,好像有了意志力就一定能成功。但問題是,對于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意志力可不是你隨傳隨到、想有就能有的,同時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你可以把意志力想象成手機剩余電量的指示條,每天早上,它可能是充滿電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你不斷使用你儲存的電力,它就被消耗了,你需要找合適的時間重新充電,而不能一直使用它。我們大家都知道要有計劃地使用有限資源,卻沒有把這么重要的意志力當成個人的有限資源來規劃,這么一來,到我們真正需要意志力來完成重要任務的時候,它可能已經耗光了。
現代研究表明,意志力確實會轉瞬即逝,能量巨大卻并不持久,動用意志力之后,我們血液里的葡萄糖含量會急劇降低。我們可以把意志力看作一種需要比較長的時間來恢復的有韌性的“精神肌肉”。如果在一件事情上用的意志力太多,又不等它恢復就投入下一件事的話,我們的表現就會令人不滿意。這個時候你需要給大腦補充養料,比如吃一些能緩慢升高血糖的食物,像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等。所以,想要利用好意志力,就需要我們有意識地把握好時機,在每天意志力最強的時候做最重要的事,在意志力衰竭之前把它做完。
自律同樣不是一件可以信手拈來的事。從人性來說,你不可能要求自己每時每刻自律,而是應該通過固定的訓練方式和足夠長的訓練時間來養成某個習慣。成功的訣竅就是選準一個正確的習慣,訓練自己養成這個習慣,當這個習慣已經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在別人看起來你就像是一個自律的人了。剛開始培養習慣的時候我們可能會覺得特別困難,但只要習慣養成了,保持它比養成它容易得多。
那么,需要多長時間,自律才能變成習慣呢?倫敦大學的調查結果為我們提供了明確的答案:養成一個習慣平均需要66天。我們有時會被鼓勵說21天就能養成一種習慣,但這是不現實的,所以別太早放棄。澳大利亞的研究者還發現習慣養成過程中有一種光環效應。在實驗過程中,養成好習慣的學生普遍反映壓力比較小,沖動性購物減少,飲食習慣更好,看電視的頻率降低,甚至攢著臟盤子不洗的情況也有改善。這說明保持好習慣不僅越來越容易,而且能給生活的其他方面帶來好處。
我們都知道游泳冠軍邁克爾·菲爾普斯,小時候他被診斷出患有注意力缺失癥,他的幼兒園老師這樣告訴他的母親:“菲爾普斯總是坐立不安,沒法安靜下來,抱歉,你的兒子完全不能集中精力。”但是,這個似乎與專注和成功不沾邊兒的青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世界紀錄。他母親自豪地說:“邁克爾的專注程度讓我驚訝。”他的游泳教練也稱贊他的專注力是“最厲害的武器”。菲爾普斯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轉變?秘密就在于他多年以來的訓練習慣。從14歲開始到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菲爾普斯堅持每周訓練7天,每天在水下時間6小時,從不間斷,他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分配給了這件最重要的事。這種自律和習慣讓他在泳池里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三部分
弄清楚這幾個關于成功的謊言之后,我們可以回到這本書的主題了: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但到底是哪一件呢?你需要問自己一個關鍵的問題: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為什么做了這件事,就會讓其他事變得更簡單或者不再必要?這個問題可以分解成三個部分。
一、我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這個問題激發你去行動。“最重要的事”意味著答案是一件事,一件具體的事,而不是很多事。盡管你可能有很多選擇,但你要做出判斷,否則你就沒法繼續去做第二件事、第三件事。你必須選擇一件最重要的事來做。“我能做的”提示你要采取可能的行動。“能做”,不是“必須做”“可能做”或者“將會做”,有很多事我們必須做、可能做、將會做,但永遠不去做。因為“能做”而去做,這種力量比“想做”要大得多。
二、做了這件事就會怎么怎么樣,這是在說你的答案必須達到一個標準。
這個標準讓你從“隨便找件事做”轉變為“為了某個明確的目標而去做某件事”。“做了這件事就會……”是說,你必須深挖下去,因為做了這一件事之后,接著就會有另一件事發生了。
三、讓其他事變得更簡單或者不再必要。
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動地球。”你必須找到這樣一個支點,讓其他事變得更簡單或者不再必要。做了最重要的那件事之后,你就會發現為了實現目標而要做的其他事其實少花點力氣就可以做成,或者壓根沒有必要去做。你可以對瑣碎的事情“視而不見”,就像給自己戴上一個眼罩。這樣你才有可能改變你的生活軌跡,心無雜念地去做那件最重要的事。
關鍵問題會在人生中的不同階段引領你找到你最重要的那件事。在不同的時期,你只需要轉移自己的注意力,重新思考關鍵問題是什么就行了。
一個人要擁有幸福,最重要的是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事業,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當我們每天在做的事逐漸地達到一個目標時,幸福感就會隨之而來了。取得成功的方法,就是了解什么對自己真正重要,并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來實現它。
本書的作者加里·凱勒給出了一個很實用的建議,就是倒推法。首先考慮長期目標,然后一步步往回想,倒推出現在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請想一想:
·為了長期目標,我未來5年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為了5年目標,我今年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為了今年的目標,我本月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為了本月的目標,我本周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為了本周的目標,我今天應該做的最重要的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為了今天的目標,我現在應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
把所有目標一個個聯系起來,直到你找到當下最重要的那件事。舉個例子吧。有人曾經問美國著名喜劇演員杰瑞·宋飛,怎么才能成為一個更好的喜劇演員?宋飛說是每天寫一個笑點。他的方法是在墻上掛一幅巨大的日歷,哪天寫下了笑點,就在當天的日歷上打一個大紅叉。他說,這列紅叉會越來越長,他會很希望看到它繼續下去,而他唯一要做的就是不要讓它斷開。所謂堅持不是長跑,而是由很多次短跑串聯在一起的。
總結
以上就是《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這本書的主要內容。作者告訴我們,關于成功,過去我們有很多誤解,我們以為想要事業成功,“每件事都很重要”“同時做幾件事效率會更高”“自律和意志力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其實,這些都是關于成功的謊言。想要取得超常規的成就,你必須知道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然后圍繞這個核心目標,一步步倒推,找到當下最重要的事。現在就想想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事是哪一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