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胃或味,是個特別奇怪的東西,總會在不經意的時間極度渴望某種味道。譬如,昨夜,突然就念起煮的軟爛粉糯的蓮子味道。
生在鄂中的江漢平原,著名的魚米之地。湖泊遍布,每到夏季,蓮葉田田,荷香裊裊。如詩云“接天蓮葉無窮碧,印日荷花別樣紅”的美景,可以從朝陽初升欣賞到暮靄沉沉。當然,彼時能整天看到這番美景的時候,也不會欣賞其中韻味。最多,當時能感嘆下“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寫的真好。蓮葉初初鉆出水面時,是看不到亭亭如蓋的情景的,只能看到一個細嫩的尖尖,嫩嫩的黃色,透著初生的光澤。在春雨滋潤中,春風吹拂下,暖暖的陽光照著,細嫩的尖兒慢慢的長大綻開。綻開成一葉小船的模樣,兩頭尖尖中間寬大,嫩黃也變成了嫩綠的顏色。此時,就可以看到詩里描繪的那番鏡像,大大小小的蜻蜓,展開薄薄的翅膀,飛行于其間,偶然落于那小船的尖兒上休憩。曬夠了陽光,吸飽了雨露,蓮葉慢慢的舒展開來。有的只是鋪陳在水面,如翠玉盤;更多的是伸向天空,張著如承接天地的玉碗。最喜初夏落雨時節的荷塘,片片蓮葉在風中輕曳,偶爾翻轉出青白色的底面;雨水落在葉面上,未曾停留,都聚在碗底,清亮。蓮梗終有承不住雨水重量的時刻,微微傾斜,一波碧玉便嘩啦一聲傾進荷塘,驚起幾只躲雨的蛙兒。
蓮子算來應該是荷的果實,所謂“荷花生蓮,荷根生藕”。蓮子的生長過程,即便從小生在農村的我,也并不是特別清楚。因其前期的生在,都藏在水下,只有當荷花小小的花骨朵鉆出水面,才會驚覺“嘿,這里會長一個蓮蓬”。初露出水面的荷花,青澀稚雅,以青綠色為地,頂端稍帶一點秀氣的紅白之色,與“映日荷花”的美景,相去甚遠。只有沐浴了日漸溫暖的陽光,才能慢慢綻放,長成粉嫩紅白相間的美色,搖曳生姿。年幼之時,斷然是沒有心思欣賞這般美景的,彼時心中的牽掛,是記住這里開了多少荷花,什么時候會變成甘甜的蓮蓬。等待是漫長的,荷花慢悠悠的生長,一天天變得更加粉白、紅嫩,然后慢慢的綻放開,露出內里蘊藏的金黃花絮和花絮中間嫩嫩的小蓮房。“不似蓮花窠底蜜,方成玉蛹未成蜂”,一個個如蜂房一般的小蓮蓬在夏日炙熱的陽光下長成小碗般的大小,開始釋放著誘惑的色彩。
孩子們每天從村里的一個池塘巡視到另一個池塘,如將軍巡城般察看蓮蓬的成熟度,若是一旦發現自己觀察了好幾天還尚未成熟的蓮蓬,被哪個等不及的小伙伴摘掉了,免不了要去數落一番。而若是自家池塘的蓮蓬被人摘掉,自是另有一場打鬧。但總會有一些心急的孩子,等不及蓮蓬成熟,就會摘下嘗鮮,過于稚嫩的蓮肉,只有滿嘴的青澀滋味。約莫農歷七月的光景,才是蓮蓬成熟的高峰期,此時蓮蓬長大了,也長高了,高過了荷葉,在風中搖擺著腦袋,炫耀飽滿成熟的果實。對于孩子們來說,此時采摘蓮蓬變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孩子們一人拿個編織袋,光著腳,跳進一個個的池塘中,尋覓成熟的最好的蓮蓬采摘。種藕的池塘一般都不深,十來歲的小孩子下去可能也就到肚臍眼的深度,所以幾乎每家的孩子們都會去摘一些蓮蓬回來當做零食吃。這是的蓮蓬,成熟的剛剛好,蓮蓬看著翠綠飽滿,里面蓮子顆顆圓潤,剝開青色的表皮,還有一層極薄的白色膜衣,將它也撕去,就是飽滿鮮甜的新鮮蓮子了。這個時候的蓮子,顆顆甘甜無比,蓮心也還尚未生出苦澀的滋味,乃是生食的最佳時節。
盛夏的時光慢慢溜走,蓮蓬在陽光下慢慢垂暮,泛起褶皺,染上灰黑的色彩。蓮子的開始變得堅硬,蓮心變的苦澀。蓮子也不再被蓮房包裹的那般緊密,一不小心,就會離開了蓮房的懷抱,掉進腳下的淤泥里,開始蟄伏,準備來年的再度綻放。此時的蓮蓬若是摘下來,去掉開始變硬的殼,就是失眠上常見的蓮子了。但大概因為去皮的難度太高的緣故,家中一直未曾有過自己摘這種老蓮子做過,也是去集市上買現成剝好的蓮子。
老家的人,對蓮子的做法,最多的還是“銀耳蓮子湯”。銀耳蓮子用水泡發,放入鍋中加水與冰糖一起燉煮即可。小火慢熬,燉煮后的蓮子粉糯清甜,高溫逼出了它在陽光下吸收的清香,搭配柔滑的銀耳和甜滋滋的冰糖,那番滋味,可以一直從舌頭甜到心里。
蓮心是味極好的藥材,味苦性寒,清心火。家中偶會選擇略老一些蓮蓬的蓮心曬干保存,秋日天干氣躁之時,泡水飲用。
聞到了悠悠的蓮香,廚房鍋中的蓮子湯已然甜香四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