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唐詩新思路 歐麗娟教授·捌

歐麗娟老師是我上大學后很喜歡的一位國立臺灣大學的教授,曾經在網上聽了她的紅樓夢及中國文學史系列課程,老師學識淵博,令我心折。下文整理本學期歐麗娟老師的公開課唐詩新思路。感謝b站評論區的@南康L,我將兩人的筆記結合,對老師的課程進行了整理。

先上b站鏈接:

唐詩新思路 歐麗娟老師


? ? ? 必須說,李白不可能有諷刺的寓意趙飛燕的淫蕩,更不可能拿來類比楊貴妃。我們下面從三個層面來分析:第一,李白為甚么要冒著生命危險去得罪皇帝,拿自己的命開玩笑?第二,如果李白有諷刺的意思,玄宗會看不出來嗎?而看出來以后卻又一點都不生氣,這如何可能?第三,最重要的是為什么你會認為李白是一個沒有教養的人,當面諷刺對方?這三個問題首先就第一點,李白為什么要需要冒著生命危險去得罪皇帝,拿自己的生命開玩笑?很現實的問題,眼前的這個人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是可以對你生殺予奪的皇帝,這種權力的高下是巨大到懸殊的程度。你只要觸怒龍顏,拖出去就斬了。生殺予奪之下,誰會如此莽撞、隨便出現這樣輕率的作為?而且不但輕率,你這樣的輕率,采用的還是當面人身攻擊、激怒皇帝的幼稚的方式這實在是已經是不可思議。更何況李白寫這一組詩的這個當下,他一點都沒有涉及革命的需要,這是天寶三年,他用不著為國捐軀、犧牲生命以致不惜去觸犯皇帝,我們看,姑且不論這時,尚在天寶盛世的太平里,即使到了天寶末年,社會動蕩已經處處可見,災難一觸即發,連杜甫都說“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可是呢,這些憂心忡忡的讀書人,也都只是很誠懇的發出呼吁他們所作所為,只能叫做諷諫,而不是諷刺。回到李白,他自己就在天寶晚年寫了《遠別離》這首詩來提醒玄宗,政局的危機在哪里。他說:“我縱言之將何補,皇穹竊恐不照余之忠誠。雷憑憑兮欲吼怒,堯舜當之亦禪禹。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或言堯幽囚,舜野死,九疑聯綿皆相似,重瞳孤墳竟何是。”這里面用的就是堯舜的例子來提醒你,一個偉大的圣君,一旦大權旁落,就很可能發生國破家亡的危機,但是這整首詩里面,都是采用從大局著眼,就原則提醒的一種方式來表現。并且當詩人在借古鑒今的時候,也都是含蓄委婉、苦口婆心完全沒有對皇帝本身的人身攻擊。那么,在天寶三年的太平歲月里在帝妃游園的輕松場合中,說李白有意觸犯龍顏去諷刺他這實在是缺乏現實的動力,完全不符合情理的。何況李白當著手握生殺大權的帝王面前,諷刺他所心愛的貴妃,這比起直接諷刺玄宗本人,效果還會更加嚴重。李白除非想要自尋死路,否則這樣的做法,豈非太缺乏正常人的一般常識?李白這個人固然率真,這也是我們歷史上很欣賞他的一個原因,但是他率真卻并不無知,也更不缺乏常識何以我們會以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會是沒有基本常識的人?就這一點來說,真的不要以為李白又很無知、又很幼稚,他雖然有的時候很率真,可是他絕對不是沒有常識的人,一個生死的壓力在你面前,你竟然可以沒有察覺,然后很任性的去諷刺人家,這真的是很匪夷所思的一種揣測。也因此研究李白的權威專家,詹鍈先生他后來主持編撰了一整套十幾本的《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其中也就特別提到了《清平調詞》這里,不可能有諷刺的含義,也是因為看多了這種違反常識的說法,所以才會特別加以強調這么一來,我們就要提醒大家,就像“亡鈇意鄰”這個成語所說的道理,一個人有了成見以后,誰都是淫蕩的,誰都是竊賊,誰都是可恥的。可是你不知道:這樣你做,所反映的是自己的見識,判斷力有問題,以至在這樣的成見之下,就把這一首詩做這樣的曲解。那么我們回到我們剛剛問的第二個問題:如果李白真的有諷刺的意思,玄宗會看不出來嗎?我們前面說過,玄宗是一個全能的藝術家,也是一個詩歌造詣很高的人,《清平調詞三首》前面有一個小序,當然這有可能是后人所寫,但是其中反映出玄宗的詩歌的這個水平,他說:“帝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辭為?”這表示玄宗認為眼前是一幅無比曼妙的美麗景致,以前啊那么多的舊樂詞,是不足以呈現的,所以才會要李白這位大詩人重新創作更好的作品,這就顯示玄宗對舊樂詞不但很熟悉,而且具有高明的鑒賞力跟判斷力。讓我們在重溫、復習元朝方回剛剛所說的:“詩人至此,可謂盛矣!為之君如明皇者,高才能詩,亦不下其臣。”那么各位想一想,連隔了一千多年詩學素養淺薄的后代讀者,都感受到詩中的諷刺,但是身為當代擅長詩歌的唐玄宗,卻竟然看不出其中隱藏的負面意義?這實在是太過奇怪的推論,完全是不合邏輯。既然從情理邏輯上來說,玄宗必然會看出詩中的諷刺,以他的能力而言但是,李白卻不擔心皇帝會震怒加罪,這也一樣是違反人情吧?我們根據宋代樂史《楊太真外傳》所記載的,一段跟《清平調詞》創作有關的背景描述他說:“得數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因移植于興慶池東、沉香亭前。會花方繁開”。“會”是剛好遇到。那么“上”也就是玄宗,“乘照夜白”,乘著一匹名馬,妃子以“步輦從”。“詔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十六色,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欲歌之。那么“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詞為?”遽命龜年持金花牋,宣賜翰林學士李白立進《清平調詞三篇》”,李白“承旨,猶苦宿醒,因援筆賦之。而龜年捧詞進,上命梨園弟子略約詞調,撫絲竹,遂促龜年以歌”。請看李龜年的金嗓唱著李白的名篇,這時楊貴妃“持玻璃七寶杯,酌西涼州葡萄酒,笑領歌,意甚厚”。她是聽得非常的欣喜的。那么“上“自是””,也就是從此,“顧李翰林尤異于他學士”。也就是從此之后,看了《清平調詞》的作品之后,對待李白還遠遠超過其他的學士請看,現場中的貴妃含笑聆聽李龜年配詞所唱的歌曲,玄宗看了詩以后還非常高興,從此對李白更加的優渥的給予超凡的待遇,不僅沒有生氣,還適得其反既然,既然當事人都沒有人產生過誤會,那就足以證明這詩歌中,并沒有現代人所懷疑的陰影,而我們現在讀者也根本不用替他們操心,也不用無中生有。再問,我們剛剛所提到的第三個問題最重要的是,為什么你會認為李白是一個沒有教養的人?什么是教養?真正的教養是要在別人面前尊重他,體貼到對方的感受并且控制自己的情緒,不用言語、行為侵犯到別人,這個才叫做教養。因此,即使對方不是手握生殺大權的皇帝,而只是一般人,我們不會有生死的壓力但是,當面加以諷刺、羞辱對方所心愛的最珍貴的人,毫不尊重對方的感受,這實在是非常沒有教養的行為,我們為什么又會以為李白是一個沒有教養,不文明的人?李白既然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身為中國文化里正統的精英、優秀的知識分子他心智的優雅、學識的淵博、理想的高超,怎么可能是一個粗魯不文、沒有教養的莽夫?而怎么可能一個不懂得尊重別人的莽夫,會能夠寫出這樣洞察入微、細膩深刻的優美詩篇?所以說,會產生以為這首詩有“諷刺貴妃淫蕩”的這樣的解釋問題,應該在于現代人很常見的毛病,也就是我們這么粗糙的個人主義所導致的。那就是我們常常以為當著一個人面,去諷刺他最愛的人、最珍貴的事物還說諷刺得好、很有膽識,代表在執行一種正義。但是這真的是搞錯了,一點都不值得贊美。說實在的,就算你諷刺的對象是罪有應得,但是做這種事情就是沒有格調、沒有教養,已經斯文掃地到一種很荒誕的地步,而這是我們現代人常常不自覺會犯的一種毛病。李白雖然很瀟灑、很狂放,但絕對不是沒有教養、沒有格調的人。相反地,能成為偉大的人,甚至只要是成為優秀的人,都一定會有人品和格調。而一個真正有格調的人,不會口出惡言,不會說話尖酸刻薄,更不會當著別人的面,去打擊人家心里面很珍貴的東西。我們現在所遇到的杰出古人,懂得溫柔敦厚,也懂得自我節制的,除非是面對國家社會的大是大非,否則一個人我們就算講得再對,都沒有權利在別人面前去羞辱、嘲諷他。更何況,你所想的、所講的,還不一定是對的,很有可能只是自己的無知和成見,所以更不應該自以為是,以為沒有教養、沒有格調可以表現出膽識,甚至于把無禮當做直率換句話說,我們會以為李白是一個沒有教養的人關鍵是否就在于:沒有教養的概念跟要求的,其實是我們自己?以致于推己及人,不知不覺也把李白看成是沒有教養的人呢?所以說,借這個機會,我們希望大家可以好好地了解一下人性里面有很多美好的質量,包含后天的教養所帶來的優雅和格調。李白這個人絕對是很有教養、很有格調的一個人。那如果我們在這個現代,很不幸地不了解什麼叫做格調,什麼叫教養,那么就要好好去揣摩好好去學習,不要停留在粗糙的個人主義里自我中心,還誤以為天真率直那就是非常的顛倒了。到這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指出:不僅社會地位的區別這個等級制是嚴格的,對古人來講是天經地義的;更重要的是這個所謂等級制中的地位,與其說是權力、金錢所產生,不如說是來自文化格調,它和個人的品味教養息息相關所以當我們用身份地位來談玄宗跟貴妃的時候,并不是金錢和權利,而是他的品味、教養、格調。社會學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品味、知識和感知力,這些比起金錢,更能決定人的社會等級,因此美國的羅素·林內斯這個人物,他才提出一個三重結構的說法,也就是把人分為:“有高度文化素養的人”,所謂的Highbrow,以及“有一般文化教養”,也就是有中產階級趣味的人,這個叫做Middlebrow。另外,第三種就是“缺乏文化教養的人”,叫做Lowbrow。好,而這個呢,也都是他所發明出來的新語詞。就這三重結構來說,毋庸置疑玄宗、李白,乃至貴妃,他們都是有高度文化素養的人。玄宗跟李白彼此對待的方式,互相交流的詩歌內容,都是在高度的文化素養底下所進行的。因此,如果我們用現代中產階級趣味的一般文化教養,甚至我們用的是缺乏文化教養的層次,去解釋這一組詩,那真的就是誤入歧途,以致才會產生如此背離常理的諷刺說,也曝露出權勢者對于人性的輕率無知,還有無禮、無品、無格調的這種修養層次,就這點來說我們要提醒大家,誤解古人,這還是其次。耽誤自己最是嚴重,我們是否還要繼續當一個缺乏文化修養,缺乏品格修養的現代人呢?這是值得深思的課題。最后,還應該思考的是,楊貴妃根本沒有任何不軌,那個時候才天寶三年啊,那些荒腔走板的傳聞,比較可能是發生在后面一點,但這也只是說比較可能而已,事實上是根本沒有這樣的事情。嚴謹的歷史考證,已經足以說明這一點。但是遺憾的是,通常讀者只喜歡脫軌的逸事喜歡把別人丑化一點,故事曖昧一點、淫穢一點,然后其中呢就不自覺的添油加醋。反正古人的名節和我們有什么關系,只要大家講起來有痛快的感覺就好,這就是一般讀者很常見的不良心理。以至于這樣一路傳聞下來的結果歷史中就風行著楊貴妃與安祿山有染的流言,雖然這是完全穿鑿附會的無稽之談,卻又是膾炙人口的異聞傳說故事說,他們不但有染,而且安祿山在楊貴妃的胸口還留下了抓痕。像明代程登吉《幼學瓊林》里面就說:“貴妃之乳服訶子,為祿山之爪所傷。”而據說第二天楊貴妃羞于見人,因為唐代宮廷中的侍女們服裝都是坦胸的,那這樣子不就等于將偷情不軌的證據都曝露出來嗎?那這時候楊貴妃就很為難,于是急中生智想出一個遮掩的辦法她靈機一動,把原來貼在額頭上的花黃,也就是一種裝飾品改貼在胸口,也就遮蔽了那個抓痕,這樣就可以遮丑,結果沒想到這竟然變成了一種化妝上面的創新因為大家從來沒有想到:貼在額頭上,可以改貼在胸口,于是這個效果讓人耳目一新結果造成了一時的風潮,變成了新的時尚潮流,這大概真的是一種新的文創。那清朝的唐訓方《俚語征實》這本書里就引了《隋唐遺史》也說了:“唐天寶間,楊貴妃私通安祿山,被爪傷乳。妃恐帝見之,乃繡胸服掩遮曰“訶子”。即今之“抱肚”。”這也就是一個類似的版本的說法。但是我們必須說,這真的是完全無中生有,而且都是出自讀者那一種很猥褻的,甚至是卑鄙的一種心理。反正名節是古人的,他也不會來告我。這就好像我們私底下講起別人來,話常常就會比較難聽,就是類似的人性。以致于呢,這樣的故事就流傳的更廣、更久。但是人很奇怪,為什么不自我節制,謠言不但止于智者,謠言也應該止于有格調有教養有知識的人,不應該傳播這樣毀人名節的一個傳說,在這里,我們要必須指出,它之所以不可能,這是來自于客觀的環境條件跟歷史的因素,第一個,后宮不是隨便誰都能夠很容易進去的。雖然當時安祿山確實進了后宮,還發生了“洗兒”的這個趣事,但是這件事情完全沒有曖昧可言。請看,洗兒又叫做“洗三”,是中國古代誕生禮非常重要的一個儀式。嬰兒出生后的第三天,要舉行人生的第一次重要儀式,那就是包含了為嬰兒沐浴,因此才稱為“洗三”。像蘇東坡就有一首著名的《洗兒詩》那詩中提到啊:“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愿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這首詩既是自我解嘲,他也嘲諷世人,可以說是借題發揮。蘇東坡在對兒子的期望憐愛中,又寄托了對世間不公平的感嘆,所以百感交集。那么洗兒這個舊俗在唐代就盛行于宮中,像王建這位中唐詩人《宮詞》的第七十一首也有提到:“日高殿里有香煙,萬歲聲長動九天,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這件事之所以和安祿山發生關聯,是經過了一些附會。例如:姚汝能的《安祿山事跡》就做這樣的記載:安祿山生日后三天,“召祿山入內貴妃以繡繃子繃祿山,令內人以彩輿舁之,歡呼動地”。玄宗聽到這樣的歡呼聲就使人問之,到底發生什么事情啊?回報是說“貴妃與祿山作三日洗兒,洗了又繃祿山,是以歡笑”。那“玄宗就觀之”,就是他也跑去看了,“大悅”那“因加賞賜貴妃洗兒金銀錢物,極樂而罷”。“自是”,從此以后,“宮中皆呼祿山為祿兒,不禁其出入”。雖然有這一段傳說,但是我們應該注意到:一則,就是稗官野史未必可靠;再則即使發生過這件事,那也只是說安祿山以他肥胖龐大的身軀被當做嬰兒一樣的包裹起來,樣子非常可笑,所以引起了大家的圍觀與訕笑,只表現出安祿山能屈能伸的心機與手腕,用來討好玄宗最愛的貴妃,然而其中完全沒有與貴妃有染的描述,更何況,這件事情究竟是發生在天寶三年之前,還是之后都還不很確定而較大的機率,這件事是發生在天寶三年之后,那么這么一來,洗兒的這個跟安祿山有關的傳說,就更沒有道理被牽涉進來了,那么李白在這首詩里,又毫無道理再去涉及到安祿山。實際上,以楊貴妃的身份地位,肥胖粗鄙的安祿山哪里會有一親芳澤的可能,楊貴妃也不至于如此自貶身價,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呢,在后宮各種森嚴的防備之下,安祿山也沒有什么偷溜的機會可以到后宮去的,即使他能進去,所謂的“宮中皆呼祿山為祿兒,不禁其出入”。只不過是說他有自由進出宮門的特權,但是進到宮中任何時候周圍仍然一定有很多的別人。各級的侍女環繞在側,其實沒有隱私的空間。所以祿山要與貴妃發生什么曖昧,是不大可能的。而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子的揣測想象,是因為我們不知道在一個等級制度底下,我們不知道什么叫做貴族,更不知道什么叫皇室的規格,所以才想當然耳,就好像很多人可以把一個出身貴族之家,所謂甲族的這一個崔氏千金小姐想象成一下子就可以跟一個偶遇的男人待月西廂,你們都知道我說的是崔鶯鶯。但是對于真正的貴族千金這是不可能的。所以陳寅恪先生也說:《鶯鶯傳》這篇小說里所寫的崔鶯鶯,實際的藍本就是一個娼妓,因為只有女妓才會做這種事情,貴族千金事實上是不可能的,而因此我們要強調一個人的作為,牽涉到他的出身環境和社會等級,只有在整個倫理條件,包含社會結構、生活模式、意識形態,各種條件都能夠配合的情況底下,才會出現特定的行為,這就難怪曹雪芹要透過賈母安排一段史太君破陳腐舊套批判才子佳人小說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因為那些愛情故事,雖然都掛名在宰相等等貴族的名下可是呢,所寫的故事完全違反貴族階層的生活形態和思想價值觀。所以楊貴妃和安祿山之間絕無可能發生這樣的曖昧,然而不幸的是楊貴妃卻無端地被附會出這樣荒腔走板的傳說,并且這個荒誕不經的故事還流傳了下來,直到今天產生了一個我們都還在使用的成語叫做“祿山之爪”,也就是色狼的手。那這當然也實在是讓人感到匪夷所思,不禁疑惑究竟人的內心陰暗面,到底有多深,如此輕易地就把臟水潑到了古人身上,而完全不考慮評論者應有的責任,謠言以訛傳訛,積非成是,這豈不是讓人們的心智更加低落,理性也更加淪喪?這真的是我們應該要思考的問題。另外,大家可能也知道還有一個“唐玄宗又寵愛梅妃”的傳聞,因此據說引起了楊貴妃的嫉妒,但是這個也是無中生有的虛構,因為根本沒有梅妃這個人。透過歷史的考證,還有相關的追蹤,不可能有梅妃這個人的,而梅妃這個人有沒有可能是一個現實有所依據,然后被添油加醋之后,栽贓到玄宗身上的呢?這就有可能,據說梅妃叫做江彩蘋,她現實中是另一個妃子,那江彩蘋有沒有現實的藍本,也可能有,總而言之,名字有一些接近,可是在傳說中就兜來兜去、張冠李戴,然后就發展出《梅妃傳》的這個版本。總而言之,希望大家可以不要再受到這些無稽之談,鬼魅般的作祟,以致干擾我們對于事實的判斷。你相信李白吧,李白就在眼前,看到這對帝妃之間的真情摯愛,你就接受李白的判斷吧,不要自以為比李白更聰明,因為我們根本就離他一千多年,不在那個背景上為什么會比他更了解他現場中所有的一切?希望大家經過這一堂課的思考,以后不要再去傳播那些很錯誤的觀念。其實只要好好地思考,理性客觀地去判斷,就不會輕易相信這樣荒謬的傳聞。既然,這一組詩不可能含有諷刺的意思,那它真正的主旨是什么呢?那就是,對帝妃之戀的甜蜜歌頌。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這一首詩最美的是哪一句呢?我想,你的判斷可能會跟我們之后的答案不一樣。如果我們不懂得幽微的人性,就只會在字面上面去感受,從直接的語感,也就是語言的直接感受上很容易就會覺得“云想衣裳花想容”很美啊“一枝紅艷露凝香”也很美啊,“名花傾國兩相歡”更美。但是,必須告訴各位這組詩作為永恒愛情的頌歌,它真正的核心,真正的頌贊的焦點事實上是要匯集到“長得君王帶笑看”這一句。這才是整組詩最美的一句,因為它講的不是外表、實像上的美,而是內心中真正的愛意,所自然散發出來的溫柔。各位可不可以在腦海里面想象一下,那一刻唐玄宗是怎樣的表情他是臉上帶著笑容,看著他心愛的貴妃。這個帶笑看的“看”,是一個凝視看著眼前你最愛的人,不知不覺就會洋溢出一種真心的笑容。而這種笑容,絕對不是裝出來的,也不是因為有什么好事發生,于是牽動了臉部的肌肉,綻放出嘴角的線條都不是,那完全是由內心孕育出來的充盈的情感“誠于中、形于外”,由衷所洋溢出來的微笑因此像漣漪一般擴散到整個面龐,連眼睛都充滿了喜悅,這是最幸福、最有感染力的表情。如果你沒有那樣感受,你就無法有這種笑容,也分辨不出這樣的笑容,而這種笑容很容易判斷,只要你有經驗。請在腦海中想一想:玄宗的表情有多么地溫柔,而那笑意又是多么地憐愛。那真的是深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也因此,李白就在“長得君王帶笑看”這一句中捕捉到玄宗生命史中,最幸福洋溢的那一瞬間必須說,許許多多的愛情箴言里最好的一句之一就是:“我愛你,因為世上有你。”所以只要看到你,看著所愛的人陪在身邊,就覺得心滿意足,人生很完美。覺得世間一切就是這么地沒有缺憾,幸福感油然而生,臉上也就自然洋溢出笑意。這是真的。愛并不是來自對方具有許多的好條件,而是因為你就是你,你的整個存在就帶給我幸福。這才是真正的愛。于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你快樂所以我快樂,我的快樂也就來自于讓你幸福。這么一來,怎么可能“我最愛的是你,可是我又愛上別人”?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愛上別人,就會讓你所愛的人多么地痛。那既然我愛你,我又怎么可能忍心讓你如此痛苦,所以只要有人跟你講“我愛你但是我也愛上別人”,那你大概就可以跟他saygoodbye。

????? 好,也因此對唐玄宗來說,我們前面已經看到了,他為什么會“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真正的原因就在于這里,因為他遇到的是真正的真情。所以,當他看著貴妃的時候,哪里還會有容下別人的余地?而且,你們有注意到嗎?“長得君王帶笑看”這一句中,還有一個“長”字也就是總是、一直的意思。換句話說,玄宗帶笑看著貴妃,不是只有一瞬間偶然的時刻,而是玄宗每每只要看到貴妃,他就時時由衷綻放出最幸福的笑容,可見他的生命是有了貴妃就一切圓滿。那也因此,李白這組詩不僅沒有諷刺的意思,甚至應該說恰恰相反,他的真正用意其實是在討好玄宗,原來你要討好一個人,最有效的做法不是直接討好對方,反而是間接去討好對方最愛的人,因為這會讓對方更高興。就像我們剛剛提到的,你要去傷害一個人,激怒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反而是去傷害他最喜歡的人,這是同樣的道理。李白就是在做這樣的事。他知道要讓玄宗高興,最好的做法是去贊美、頌揚他所最愛的人。所以這一組詩,是如此全力地渲染貴妃的風華絕代。那當然李白這么做,應該并不是一種策略的運用,因為那未免會流于奸猾的心機倒不如說,李白是真心很想讓玄宗高興。請不要忘記:他是“盡竭報明主”的。所以李白希望他真正開心讓玄宗也可以在他的詩歌里面,感到一個臣子對他的祝福,于是就很自然而然地表現出這樣的一個寫作方式。那這么一來呢,當然也反映出李白洞察人性,體貼人情的深厚的心靈,如果我們看到這一點,從這個角度來說,諷刺這樣的一個說法,就是更加錯誤了再者,既然玄宗的生命是有了貴妃就一切圓滿,所以他才會把朝政交給他所信賴的李林甫,而李林甫也確實非常能干只是他心術不正,陽奉陰違,以至朝政越加敗壞,短短幾年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從這一點,也讓我們看到世事的復雜吊詭。原來,原來好皇帝是不能請假的也不能找代理人來輕松一下,因為他所擁有的權力實在太大。除非讓位、整個退休,否則就得一輩子宵衣旰食。想要過自己的個人生活,你就得付出慘重的代價那這就難怪,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二回提出了一段著名的“正邪兩賦說”他清楚指出先天秉賦“正邪二氣”的人,如果是生長在公侯富貴之家,就會形成“情癡情種”。用這個標準來看,玄宗就是屬于曹雪芹所列舉的“情癡情種”。那么請看,所謂的“癡”和“種”這都是指一種耽溺和執著,這就是所謂的邪氣而只要具備了“富貴”和“閑散”這兩大必要條件,一個公侯富貴之家的情癡情種,才有資格耽溺在審美的世界這么一來,進入天寶階段的唐玄宗正是如此他有一點倦勤了,所以他把開元時期努力從政的這種宵衣旰食,解消為醇酒美人的游藝享受。然后透過倦勤之后,政權交給李林甫,得到的閑暇去重新塑造自己,而進行另外一個自我定位。他從過去開元時期群體的、責任的、工作的那個唐玄宗,轉化為天寶時期個人的、游戲的、創造的一個另外一個帝王。這么一來,玄宗也就由帝王變身為情人、藝術家、生活美學家,以致于后來就耽溺于才情跟個人的私愛,而荒疏于家國責任也就導致了嚴重的失職誤事,這么一來,也就邪勝過正荒廢了朝政,導致了安史之亂,讓人不勝唏噓。


????? 現在我們做一個總結,并且提出一些問題與思考首先,李白《清平調詞三首》的創作,牽涉到好幾個奇跡。第一,一開始我們就說過,之所以會有這一組連章詩篇的誕生,必須說有賴于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配合,缺一不可,而能夠有這樣的因緣具足完美合一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第二,帝王是不可能有朋友的,一方面是因為他所擁有的權力太大,大到超過了人性的極限,身邊所有的人都有各有企圖,想要從帝王那邊得到各式各樣的好處,升官發財、爭權奪利、走門路的人太多,難以分辨真情或假意更何況,即使一開始可以單純地成為朋友,又焉知時間一久,對方是否會變質?畢竟帝王所能給的東西太誘人,身為朋友,一旦嘗到特權的滋味,單純的友誼很難不發生變化,也畢竟世界上“富貴不能淫”的圣人沒有幾個。而這種權力、帝王的權力,一旦被人分享、僭用,后果太過可怕,很可能會導致朝廷分崩離析,甚至亡國,如同我們剛剛所提到的李白在天寶晚期所寫的《遠別離》詩中就憂心忡忡地提出類似的警告:“君失臣兮龍為魚,權歸臣兮鼠變虎”,而這就會導致“堯幽囚、舜野死”的悲劇。所以說,君王一旦失去了臣子的支持,偉大的神龍也會變成任人宰割的魚而權力一旦旁落,畢恭畢敬、唯唯諾諾的臣子,很可能也就會變成吃人的老虎。然后李白舉了歷史上兩個例子,作為血淋淋的前車之鑒。他認為有的歷史學家所說的:堯晚年不是禪讓給舜,而是被舜所幽囚;舜也不是禪讓給禹,他其實是在野外的九嶷山死無葬身之地,而這兩種說法,很可能才是歷史的真相。因此李白用這兩個故事,特別提醒玄宗要以此為戒啊。那當然,堯幽囚、舜野死是非常極端的悲慘例子,那么為了避免后患帝王也就不應該有朋友。再說,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君權至高無上,沒有人可以和皇帝平輩,因為他們都只能夠是低下的臣民,而朋友卻是建立在平等互惠的關系上的。從本質來說,不平等的關系,就無法建立起真正的友誼,再加上君王擁有生殺大權,輕易就可以威脅到其他人的生死福祉,所謂的“伴君如伴虎”,既然在皇帝身邊戰戰兢兢太過辛苦,因此時間一拉長,帝王也就不大可能有朋友,那么連做朋友都很難了,何況是做情人、做夫妻?情人和夫妻的關系,比朋友更親近得多,所需要的條件也更不容易達到,它的難度就可想而知如此一來,玄宗與貴妃之間,竟然能夠產生十幾年純凈濃烈的真摯愛情,這豈非就是一項奇跡?第三,皇帝也是血肉之軀,也會有一般的人性弱點尤其是“食色性也”,所謂的“欲壑難填”,一旦擁有天下大權,很難不落入到縱情聲色的感官享樂里,但是愛情那又不一樣了。愛情是屬于心靈的、精神的,形而上體驗連一般人都很少能夠忠貞不渝,那么帝王就更難以用愛情的形式來對待單一女性,最多就是以女寵的方式,表現對某些女性的喜愛,但是那當然和所謂的愛情是相去甚遠。然而,唐玄宗李隆基卻做到了,這個從二十八歲開始就正式統治天下的男性,在擁有三十年的極權之后卻還是一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專情的人,以最高的愛情標準和楊貴妃夫唱婦隨了十幾年,這是人間的另一種奇跡。所以精確地說,玄宗并不是惑于女色,后來也不是一般意義的所謂的荒淫誤國,他之所以會導致安史之亂的原因,真正說來跟一般的亡國之君是不一樣的,而且當亡國的災難面臨眼前的時候,玄宗的種種表現也確實依然合乎最英明的皇帝的標準。請看,一方面他非常震驚于安祿山的叛亂,不明白為什么他這么寵幸的愛將竟然會背叛自己,另一方面也非常震驚于國家竟然已經衰弱至此,原來他所信賴的李林甫的執政都是表面功夫的欺瞞。但是事已至此,災難已經發生,歷史走到了這個地步已經不是人力可回天,所以玄宗也必須打落牙齒和血吞,接受他所造成的這個慘烈的結果可是值得注意的是,各位要注意,玄宗并沒有因此而墮落或者是自暴自棄,這是一個很值得去談的問題。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面就記載:天寶十五載六月,當時潼關淪陷然后長安岌岌可危,玄宗也即將倉皇出逃,進入到另外一個慘烈的悲劇里,這段記載說:乙未,黎明,上獨與貴妃姊妹、皇子、妃、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就是禁衛軍的領袖,以及親近宦官、宮人就出延秋門妃、主、皇孫之在外者,因為都來不及了,所以皆委棄而去。當皇帝大隊人馬經過了“左藏”也就是國庫,楊國忠請焚之,理由是“無為賊守”,也就是不要留給賊人去利用。但是,上愀然曰:“賊來不得,必更斂于百姓;不如與之,無重困吾赤子”,也就是說不要因為他們得不到東西,反而到百姓里面去劫掠,也就傷害了我的赤子,這一天,百官猶有入朝者,他們到宮門,還聽得到宮中的漏聲,三衛立仗儼然但是呢,門一打開,宮人亂出,中外擾攘,不知上所之,因為皇帝已經出逃。于是王公、士民四出逃竄,山谷細民爭入宮禁及王公第舍盜取金寶,或乘驢上殿,又焚左藏大盈庫,其實情況一發不可收拾。那么再回到玄宗逃難的大隊人馬的這個行旅中來看,皇帝呢經過了便橋,這時候楊國忠又使人把橋給焚燒掉,可是皇帝反對了,他說“士庻各避賊求生,柰何絕其路!”就是大家都要求生,你燒掉了橋,他們不就沒有逃難的機會了嗎?好到后來當太陽向中,已經到了中午,可是皇帝都還根本沒有用餐,楊國忠自己去買了,“自市”就是自己買了胡餅,來獻給皇帝,于是呢民爭獻糲飯,雜以麥豆,皇孫輩爭以手掬食之,須臾而盡,猶未能飽那么上也就是皇帝,皆酬其直,慰勞之,眾皆哭,上亦掩泣。“俄而”就是不久,尚食舉御膳而至,請看,“上命”,皇帝命令先賜從官,然后食之請注意,玄宗都已經倉皇出逃,踏上離開長安之路照理說,他應該接受楊國忠的建議,將“左藏”這個資源豐富的國庫給燒毀,以免留給占領軍大量的補給而增加敵人的戰力,可是玄宗卻不愿意采取堅壁清野的策略,原因就是為了維護百姓,擔心亂賊攻進了京城之后呢,得不到這些庫藏,轉向百姓搜刮劫掠,就讓百姓更加受苦,這豈不是愛民如子的一個表現嗎?等到過橋之后,他又拒絕楊國忠的建議,不肯把便橋給燒毀,以增加追兵的阻力,讓自己有更多活路,這同樣是為了留給百姓一條逃命的生路。而最后一路上挨餓疲憊,終于獲得百姓奉獻的食物可以充饑,玄宗竟然是先給其他人享用,自己是最后果腹的那一個,可見他一點都不自私自利,甚至還帶有置個人死生于度外的這種超然,在在以百姓下屬為優先考慮,這不是非常罕見的仁君風范嗎?也就所以杜甫在安史之亂以后,國破家亡的動蕩崩潰里,他一方面雖然痛徹心扉,可是他同時還是稱贊玄宗是“皇明斷若神”,他認為玄宗的明智果斷已經到達出神入化的境界,用這個“神”字就表示杜甫最高的贊美,請不要忘記他有名的一首詩“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用這個“神”字來稱贊玄宗的“皇明斷若神”,就可想而知:杜甫是客觀地來稱贊玄宗的資質另外,我們再看晚唐杜牧《華清宮三十韻》里面,他也一樣用堯舜來類比于玄宗,詩里面說:“昔帝登封后,中原自古強。一千年際會,三萬里農桑。”這是一個美好的豐足的烏托邦。“幾席延堯舜,軒墀立禹湯。雷霆馳號令,星斗煥文章。”意思就是說:站在幾席上的是堯舜禹湯,然后呢整個在堯舜禹湯的治理之下,甚至呢煥發著文藝的燦爛光芒。這些都顯示了唐代知識分子承認玄宗是一個偉大的君王,他們都沒有否認玄宗對國家所創造的偉大貢獻,只不過世事是既無常又復雜,誰能想到一個偉大的帝國短短十幾年就從巔峰墜落到谷底,因此玄宗真的是一個太奇怪的案例,他從一個最偉大的帝王,最后卻導致亡國。亡國之后,他又立即回到了英明之主的狀態。這真的是一個非比尋常、空前絕后的一個特殊案例,無論是從性別、無論是從帝王的角色,或者無論從任何一個人世間的身份標簽來看待,他都是絕無僅有的一個人,和亡國之君之類的周幽王、李后主,本質是完全不一樣的,也因此當我們在談楊貴妃的問題的時候,應該要仔細分辨,以免謬以千里就此而言,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去探究幾個問題,也就是玄宗在逃出長安之后,發生馬嵬兵變,這時他何以忍心在禁衛軍兵諫的情況底下,讓貴妃去死?就這個問題來講,中文系的浪漫派往往就批判玄宗說他并不是真心愛貴妃,否則怎么可能眼睜睜看著心愛的人死在眼前?但是,但是,這樣的推論是否可以成立?如果玄宗當時拒絕答應禁衛軍的要求,一味地維護貴妃,那么后果會是如何?那樣的后果就一定是真正的愛的最佳表示嗎?而真愛是否只有一種形態,只能用一起去死來證明?沒有死的那個人就沒有真情?再者,我們最重要的一個問題是,一旦同意玄宗是真心深愛貴妃,那么,他之所以忍心讓貴妃以死化解危機,他當時的考慮是什么?請試著用一個從二十八歲起就擔任英明偉大的帝王的視野和胸襟,去設想這些問題可能的答案。不要用一個十七歲的少女的心智,來看這些問題。那么藉此,就能夠讓我們更懂得人性可以多么地豐富而深刻。而愛情又可以完全不是“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這一種。

????? 當然,除了前面我們所說的各種奇跡之外,李白自己也是一個奇跡。李白真是一個非常特別的詩人,生命力強大勃發,表現出杜甫所謂的“痛飲狂歌”、“飛揚跋扈”,飛揚跋扈不是負面的意思,而是對應于鯤鵬變化中,那個“其翼若垂天之云的大鵬鳥”、“其背也如千里遠的那個大鯤魚”,這才是杜甫用來形容李白的一個取材所在。李白自己是一個浪跡天涯、用情不專的浪子,在婚姻愛情上面常常表現出露水姻緣的不負責任,梅開幾度、狎妓出游,留下不少的浪漫韻事。但是這樣的一個情場浪子,卻完全能夠了解愛情的真諦,甚至比擁有深刻愛情的人更了解那份深刻愛情的美好價值與永恒意義,我們再回來看“長得君王帶笑看”這一句,李白捕捉到玄宗最幸福的那一瞬間的表情,而既然只有真正懂得這種愛的人,才能辨認出這種表情,那也就證明了李白自己也是懂得這種愛的人。他并且不是《清平調詞》的這種帝妃之愛,他還懂得平民之愛,例如《長干行》《清平調詞》是尊貴帝妃所罕見的真摯戀情而《長干行》則是平凡小兒女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你看從天子到平民,李白在詩歌中,顯示了寬廣的胸襟與宏大的見識,他比其他人更了解他們自己所能達到的境界,因此他可以成為不同愛情類型的絕佳代言人,而這就顯示了李白是一個能夠超越自己的人。就他所描寫的愛情的深度、廣度、多元性而言,實際上杜甫是略遜一籌,李白才是真正的愛情大師,不過我更關心的不是愛情大師,比起愛情大師的這個美稱,我認為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地方在于李白真正了不起的是:他自己根本就不是一個像長干女、唐玄宗這一類從一而終的人。他浪跡天下,一生露水姻緣,甚至宋代的王安石之所以不喜歡李白就是因為覺得他的詩歌里面表現出“其識污下,十句九句言婦人,酒耳”當然王安石的這個話不盡公平,可是也確實反映出李白的這一面。那么李白竟然又能夠把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的愛情,都寫得如此真摯動人原因又在哪里?我認為,這顯示李白是一個不受自己的性格所局限,能夠不斷超越自己的人,他能打破自己的框架,進入到別人的生命、別人的心靈感同身受。所以李白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這個才是最至關緊要的,或者是說任何人要成為偉大、超越自我,都是最根本的因素。因為超越自我才能夠讓自己越來越通往宏大的世界,不會停留在小小的個人得失里,否則一個人固然可以因為才能杰出、勤奮努力,而獲得成功,但是成功也就只是成功而已,不是偉大。也只有才能杰出、品德端良的人,才會成為偉大的人,人品才是一個人存在價值的關鍵。而李白在《清平調詞三首》里面展現出他的優雅,他的教養他的品味能力,最后都有一個絕佳的人品在背后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

????? 愛情本身就具有極大的魅力,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戀情更是曠世的傳奇,史上罕見。所以才會久不衰,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題材不僅中晚唐詩人多方歌詠,后來的戲曲更是樂此不疲。像元朝白樸的《梧桐雨》、明代洪升的《長生殿》就是這方面的名作但是玄宗與貴妃的情況,畢竟是個罕見的異數到了一般的文士階層,作為文化精英的主體,那他們的婚姻戀愛又是怎樣的情況呢?姑且不論婚姻之外的浪漫艷遇,就在倫理制度內的夫妻之間,他們彼此的關系如何?而文人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妻子的?固然相敬如賓是傳統所鼓勵的常態,但是具體的互動情況當然會有各式各樣的差異,并非如此簡單那么在唐代詩人中,杜甫是我們了解這個范疇的最佳代表這不僅是因為杜甫的儒家血液,使得他的婚姻具有傳統的典型性更重要的是,杜甫海納百川的文化底蘊,和集大成的詩歌造詣使得他在夫妻關系的描寫上,出現非常突破性的、登峰造極的內涵并不是一般所以為的封建傳統。我們從他的詩歌里可以看到,原來文化傳統是豐富而復雜的文學家只要不畫地自限,站在歷史的軸線上共飲長江水,就能夠借以展現出生生不息的創造力這既造就了更宏大的自己,也反饋給哺育他的歷史文明,所以這個文化大傳統,就會越來越寬闊,越來越深厚不過在說明杜甫的婚姻與愛情之前,我們必須先以宏觀的視野,看看一般文學中的妻子形象具有怎樣的意義,這可以讓杜甫的突破性,得到更清楚的凸顯。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533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055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365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561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346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89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78評論 3 43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18評論 0 286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637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58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39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46評論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80評論 3 34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62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19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47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02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