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Baroque),是一種代表歐洲文化的典型藝術風格。這個詞最早來源于葡萄牙語(BARROCO),意為“不圓的珍珠”,最初特指形狀怪異的珍珠。而在意大利語(BAROCCO)中有“奇特,古怪,變形”等解釋。在法語中,“Baroque”成為形容詞,有“俗麗凌亂”之意。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稱謂,巴洛克藝術起源于羅馬,大概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期間,后來擴展到整個亞平寧,至18世紀中葉后擴展到整個歐羅巴及其所有海外殖民地。
圖片發自簡書App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紀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是天主教會炫耀財富的產物。特征是繁瑣堆砌,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和橢圓形空間,室內則使用各色大理石、寶石、青銅、金等裝飾。它的風格自由奔放,富于變化,造型繁復,華麗壯觀,突破了文藝復興古典主義的一些程式。西班牙圣地亞哥大教堂是這一時期建筑的典型實例。而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筑師和建筑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則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被稱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圖片發自簡書App
巴洛克音樂則是指17、18世紀歐洲華麗、精制的音樂,其中的顫音和裝飾音,就相當于建筑中的雕梁畫棟和鎏金屋頂。巴洛克音樂是現在很多音樂形式的鼻祖,協奏曲、小型交響曲大大增加了樂隊作品的形式和數量,奏鳴曲、康塔塔和清唱劇讓獨奏和聲樂得到了較大發展。而且,歌劇也是在巴洛克時期成為今天這樣的。固定低音的使用,也在巴洛克時期成為了一種標準。巴洛克時期誕生了大量有影響力的作曲家,其中最重要的三位就是維瓦爾第、巴赫和亨德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