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素
近期一口氣追了三部劇。
《獵場》,《將軍在上》,《九州·海上牧云記》。
隨意觀影,沒有刻意選擇。跨度有點大。
最早看的《獵場》,理由是胡歌主演的。畢竟,在為數不多幾位我認得出臉叫得出名字的演員里有胡歌。尤其之前,他主演的《瑯琊榜》和《偽裝者》實在讓人印象深刻。所以,我破了幾月不追劇的“自律”,果斷看了。
然后挺失望。
我不專業,說不出技術性的不好。只是做一個吃瓜觀眾僅僅感覺,劇情與劇名不符,而已。
借用某評論的話說,這劇或許該叫“情場”更為妥帖。整部劇看下來云里霧里,能抓出的一條主線,似乎只是鄭秋冬羅伊人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情發展變遷史,與劇名讓觀眾以為的獵場商戰并沒多少干系。尤其劇尾那幾集,被一致批評嚴重脫離劇情軌跡。或許,劇作的意圖只是想在弱肉強食以利為重的獵場中,彰顯出幾分人性光輝吧?
這樣的“人性光輝”在《獵場》是從劇初一直綿延至劇終的。倒也沒什么錯處,只是比重太大了。整體感覺就是,“獵場”被活埋,“情場”在高歌,還有偵探推理來搶地盤。正如某位觀眾笑評,《獵場》里就只有那位人品有問題的袁總在踏踏實實認真干著獵場的活,其他人都在忙著談戀愛,生孩子,查案子……
可能是《獵場》結束得太令人發懵。我眨眨眼,茫茫然,不明白自己都看了什么。一頭霧水中,隨手一點撞進了一部網劇,叫《將軍在上》。
老實講啊,一開始看著戰場上那一色聊騷的藍鎧甲,還有將軍那在緊致面罩下蠕動的嘴唇,我有點不適……更要命的是此劇的對白,不完美結合了文言文、白話、現代漢語等不同語體于一身,牽強至極且通篇語病,聽來實在讓人尷尬——想棄坑……
然而。
逼迫自己挺過兩集之后,奇跡反轉,竟覺得還挺好看。
問題也還是那些問題,并沒有改進,只是劇情走向真心不錯。爛俗的愛情套路看太多,這部畫風清奇的“女上男下”……倒是別致。
這部劇講的一位霸氣女將軍與一個廢柴小王爺的故事。能征善戰的天下兵馬大將軍葉昭,人稱“活閻王”,卻竟然是個女兒身,奉詔還朝,下嫁給了京城有名的廢柴俏王爺,開始了伴隨著后庭瑣事與朝廷大事的婚后生活。
這部劇的走勢常常出人意料,至少不按爛俗套路出牌。戰場上叱咤風云的女將軍脫下戎裝回歸家庭,我原以為會看到將軍要變成受氣小媳婦兒,在柴米油鹽人情世故的一地雞毛里抗爭。后來發現,抗爭是必定的,受氣也是有的,至于受氣小媳婦兒,那是什么?將軍不知道!
不懂柴米油鹽那就不用,不通人情世故那就不碰。這將軍,身姿挺拔,英姿颯爽,軍威赫赫,身手不凡,絕無許多古裝劇里女扮男裝的矯揉造作。開場時,將軍常一口一個“老子”,喜歡姑娘們鶯鶯燕燕的特好看。有一回,將軍聽她的王妃婆婆說,要給小王爺找個小妾。將軍不但不惱不羞,居然還興致勃勃跟婆婆分析,說是揚州妞兒最好!搞得王妃婆婆最后問出一句:“到底是給你相公找小妾,還是給你找?”
將軍也很受姑娘歡迎。小王爺在迎娶將軍之前,府上已有三兩小妾。我原以為,將軍進了王爺府,這后院里女人們的拈酸吃醋勾心斗角她恐怕是避無可避了。可是——“將軍來了!”。小王爺一抬頭,剛還圍在他身邊的小妾姨娘丫鬟小廝們全跑沒了影,一個個聚在將軍身邊,捏肩捶背,扇風納涼,端茶遞水,無限殷勤。真是其樂融融,一派祥和。
總之,這劇里的角色都很有特點并有趣,沒有虐心劇的擰巴感。將軍霸氣卻不霸道,遇事冷靜鎮定,是一個真正的軍人,更重要的是對所愛之人的無條件篤信。王爺雖然身體文弱,從小被養在深宅,是個在別人眼里只會吃喝玩樂的廢柴紈绔,卻實則明達知世,深明大義,胸中自有丘壑,臨危之時更能勇敢無畏。王妃婆婆有所有婆婆的心思,因此不待見將軍,卻明事理,不無事生非,性情也頗為可愛。劇中最令我意外的是柳惜音這個角色。柳惜音是葉昭的表妹,從小喜歡葉昭,她的“表哥阿昭”就是她的夢。可阿昭不是男兒郎,是女兒身,而且已嫁做人婦。但柳惜音的情,卻并未因此幻滅。于她而言,阿昭是她心里的蓋世英雄,即便是女兒身,即便要嫁作他人婦,她也希望能娶阿昭的必須是世間最好的男兒。有人評價柳惜音,說她一生只有黑白兩種顏色,而白色全部給了阿昭。我深以為然。
在《將軍在上》之后,聽說有一部“大制作”的連續劇開播,劇名是《九州·海上牧云記》。看宣傳畫面很有氣場,于是我去看了。
個人感覺,這部劇需要花些耐心才能看進去。
不是因為劇很長,而是節奏很慢。之所以覺得慢,是因為它節奏太舒緩,還是我快餐劇看太多失去了安靜看劇的能力,不得而知。
這部劇應該是拍得很用心的。大場景很恢弘,小道具很精細。演員們的服裝行儀都十分正,許多場景都透出很強的儀式感。
看這劇的時候,莫名有種看舞臺劇的感覺,還是西方那種。不明白為什么。因為實際上我沒看過真正的西方舞臺劇。后來發現,這感覺可能緣于臺詞的哲理性。
是了,這部劇好像被一種哲理氛圍所籠罩。這樣的氛圍,配合著溫潤素雅的和式建筑與廣袤粗獷的原野的交替切換,展現出很深的哲理意味。而在這哲理意味中行動著的人們,也就好像多了幾分宿命與抗爭的味道了。
相比前兩部劇,《牧云記》的世界架構明顯復雜得多,要表現的東西也深沉的多。三個孩子,三個背景,三段人生,路卻在冥冥中交匯碰撞,使他們成為了相互間的劫數。而他們,都在以不同的理由不同的方式與之抗爭。碩風和葉一直是主動的,牧云笙是被動的,穆如寒江則是“性情”二字。而圍繞這三個人各自活動的其他角色也都個性鮮明,哪一個單獨拎出來都自成一場戲。
這部劇還在更新中,不確定走向,但應該會按一直穿插在劇中的“星命預言”發展。只不過,可以被期待的是發展的方式和過程。
等結局吧。
其他,沒怎么再追了,最近大火的電影也沒去看。
2018了。
時間,又消失了一年。我,還在原地。
17年拿起了筆,寫了幾段文字,收獲了一段經歷,也自省出來一份不足。
如何處置這不足呢?
不管是正劇還是網劇,小成本還是大制作,受贊揚還是被批評,那些最初的能僅僅用文字構建出一個世界的原作者,都是了不起的。至少,人家有一個可以被討論和評價的真實載體在這世界客觀存在著。
當我是一個吃瓜觀眾,我可以安心看劇就好,而當我是一個也想寫點字的人時,卻難以釋懷。有一種無力感,這來源于知識的貧瘠。
于是,我拿起了書本,重新做一個學生。少年時代,覺得不讀書沒關系,現在卻知道,知識少了,無論在哪一個領域都舉步維艱。面對那份不足,我想彌補。哪怕我已錯過很多時間。但至少,不要讓十年后的我再有同樣的錯過。
畢竟,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