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作為一部經(jīng)典的戲劇,就算大家沒看過原文,大致也都知道里面的愛情故事。畢竟它不僅僅在《紅樓夢》中出現(xiàn)過,也多次被拍成影視作品出現(xiàn)在大眾的視野里。
這部作品主要講述了張生與崔鶯鶯沖破封建的桎梏,歷經(jīng)波折后,修成正果的愛情故事。
這樣的故事放在現(xiàn)在去看,甚是平淡無奇,按如今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很“狗血”,也很矯情做作。可這樣的故事,放在元朝那個年代去看,卻是十分了不得的作品。
因為在那個年代看來,這是一部具有先進(jìn)思想的作品。
在那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
在那個女子以嫁人為終身事業(yè)的年代,
在那個要求門當(dāng)戶對的年代,
能有一對青年男女,不顧功名利祿,不顧家世財力,不顧權(quán)勢名聲,而立誓此生不負(fù)的,是極其難得的。這樣歌頌愛情至上,反對包辦婚姻的思想,在那個年代更是難得。
但是,剝開這層愛情故事的外衣,我們會發(fā)現(xiàn),《西廂記》里,更多的是講述了一個個鮮活的文人雅士。
他們心性孤傲,也會委屈求全;
他們獨善其身,也有俠義行徑;
他們作奸犯科,也有高尚節(jié)操。
這里面的每個文人,單獨拎出來,也都十分生動出彩。他們身上具有鮮明的矛盾點,可這些矛盾點卻意外和諧地構(gòu)成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
一、對立、矛盾的人物刻畫,讓劇中人物“活”了起來
縱觀歷史,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歷史中的文人,大都是矛盾的。就比如司馬遷受了宮刑后,有寫《史記》時的那種“九死不悔”的信念,也有著對上位者的謙卑與愚順。
再比如錢謙益有以死報國的志向,可真正到了國破家亡,直面死亡時,又有著怯弱的一面。
文人的矛盾是很強烈的,就像劇中的鄭恒,是最后出場的反派人物,可也帶有文人的風(fēng)骨。鄭恒算不上什么正人君子,可以說是劇中唯一的文人中的小人,可是這樣的人,在最后奸計敗露之后,寧愿撞死而不愿受辱的做法,也是極具文人的志氣與節(jié)操。
細(xì)讀《西廂記》后會發(fā)現(xiàn),這部戲劇里除了武斗的角色,大部分都算“腹有詩書”之人。
張生即張珙作為一位才華橫溢的有志青年,在劇中是文人的代表人物;崔鶯鶯作為相國家的小姐,自然也是熟讀詩書,滿腹才華,也是一個文人。
兩位男女主角設(shè)定為文人,這不難理解,可仔細(xì)琢磨后會發(fā)覺相國老夫人、普救寺方丈,甚至是丫鬟紅娘都有著文人的氣息,也都帶有著文人的矛盾。
這種感覺有點像古羅馬神話故事中的“兩面神”雅努斯,不同的兩面形成了獨特的對立面。
就拿相國府老夫人在嫁女兒方面,一面想要守住相國的遺志,一面又想守住自己的信用,這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再看普救寺方丈在為相國做法事時,順帶著也幫著張生的亡父亡母超度,不得已要說謊時,也有著矛盾點:一面是佛家中不打誑語的內(nèi)心修養(yǎng),一面是本性中天然的善良。
可也因著這樣的對立與矛盾讓劇中的人物“活”了起來。很生動,也很現(xiàn)實。就算撇開故事,每個人物也都具有吸引人的魅力。
如果再撇開對古代文人的固定想象,我們還能從這個戲劇里看到,文人的另類面孔。有高尚不屈的精神,也有著日常生活中的平實和膽怯。
因此,與其說是另類面孔,不如說是文人的兩面性,有好也有壞,兩面的對立統(tǒng)一,組成了有血有肉之人。
二、戲劇中最有趣的矛盾文人——紅娘
說紅娘有趣,我想沒人會反駁;然而,說紅娘是文人,我想肯定有人不認(rèn)同。不過既然我敢這么斷定,自然是有原因的,這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紅娘身處的環(huán)境;
二是紅娘的作用。
下面我就這兩個原因進(jìn)行詳細(xì)解說。
(1)紅娘身處的環(huán)境
紅娘作為相國府中崔鶯鶯小姐的貼身侍婢,說不上飽讀詩書,但是耳濡目染下,還想成為白丁的可能性也不大。為什么呢?
我們都知道,崔鶯鶯是一個詩情畫意的女子,有文采、有教養(yǎng),這樣的大家閨秀,身邊服侍的人,自然不能太差,因為近侍不好,也會有損主人家的臉面。故而,從身處的環(huán)境來看,紅娘有涵養(yǎng)的同時,再懂點詩文是最正常不過了。
(2)紅娘的作用
作者取名為紅娘,顧名思義自然是為男女主角牽線搭橋的作用,不過除卻這個作用,紅娘還是作者的“代言人”,傳達(dá)作者思想的作用。
因此,細(xì)讀原文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紅娘所說的話,不但有趣,也具有先進(jìn)的思想。
紅娘最有趣的地方也在于她的矛盾點。紅娘作為丫鬟,要聽命于主人,可是她真正的主人是老夫人,她可以說是老夫人派來服侍小姐的同時,也起到監(jiān)視的作用。因而,每次在幫自家自家小姐與張生傳遞書信以及安排幽會之時,都是極其矛盾的。一面又怕挨老夫人的打,一面又過不了自己俠義心善的那一關(guān),看著甚是有趣。
她一面抱怨自家小姐給她找罪受,一面又真真切切地撮合著這兩個有情人。這種感覺特別像兄弟姐妹或是好朋友之間的那種情感,嘴里說著嫌棄,實際上又會相幫,而且是盡心盡力地提供幫助。
所以說,紅娘是一個特別生動,也十分矛盾的文人。她貫穿整個故事,是非常重要的角色,她所說的話,很值得細(xì)品,而且越看越興味。
三、劇中正反人物的對比,讓文人的矛盾躍然紙上
我們都知道,張生所代表的是正派的文人形象,而鄭恒是典型的反面教材。可就算如此,兩人都具有文人的風(fēng)骨。特別是鄭恒,就像在上文中提到的,在奸佞小人行徑的襯托下,那種文人的節(jié)操更是凸顯了出來。
張生是這部戲劇中最有才華的人,同時也最具有反抗的精神人。張生比很多故事中的書生都要勇敢一些。就拿《白蛇傳》中的許仙相比,張生就明顯有自己的主見、有膽識,也勇于反抗。
張生在爭取婚姻上是卯足了心力,他要與相國老夫人做抗?fàn)帲€要跟莽夫?qū)O飛虎智斗,還得打破自己以往一直崇尚的禮儀教化,這是極其不容易的。
特別是要與崔鶯鶯夜半相會時,一面是禮教,一面是愛情,那種矛盾的心理狀態(tài),將文人的高尚與庸俗進(jìn)行了正面的碰撞,讓張生這個人物躍然紙上。
張生時常都是矛盾的,他時而與命運抗?fàn)帲瑫r而又順從了現(xiàn)實。他想要爭取與崔鶯鶯廝守,可面對不堪的現(xiàn)實時,他又選擇了自暴自棄,最終還是崔鶯鶯的勇敢拯救了他。
而鄭恒呢,就更是矛盾的一個人了,換言之,就是完全對立的兩面派人物。鄭恒在前面幾幕都是“先聞其名,未見其人”, 到故事接近尾聲時才出現(xiàn)。鄭恒是起到破壞作用的,用奸計壞張生和崔鶯鶯的結(jié)合,其結(jié)果可想而知自然是沒有成功的。
可他在敗露之后卻是撞樹而亡,這一幕是充滿了戲劇性,可也體現(xiàn)出了文人的節(jié)操。
鄭恒出場不多,卻讓人印象深刻。因著他出自于書香門第的家族,作者也給予他文人的風(fēng)骨,讓他不至于辱沒了門楣。
因此,細(xì)讀原文后不難發(fā)現(xiàn)鄭恒這個人物的矛盾性是最強烈的,也是最具有普通人的特性,偶爾有為一己之私而作惡的行為,可本性上又有著君子的凜然道義。這樣的人物,明顯就是將現(xiàn)實中的人物“藏”于紙上,對世人起到警示的作用。
四、總結(jié)
《西廂記》雖然只是一部戲劇,可其中浪漫的情詩和豐富的社會內(nèi)涵,卻是讓其從流傳至今的同時代作品中脫穎而出。
里面的詩詞飽含情感的同時又兼具美感,例如夸姑娘好看時,是這么寫的:
“蘭麝香仍在,佩環(huán)聲漸遠(yuǎn)。東風(fēng)搖曳垂楊線,游絲牽惹桃花片,珠簾掩映芙蓉面。”
又例如在表達(dá)情思時,是這樣的:
“月色溶溶夜,花陰寂寂春。如何臨皓魄,不見月中人?”
這樣詩詞多具有畫面感呀。可見人人稱頌的經(jīng)典,都是值得細(xì)細(xì)讀來的。
再說到社會內(nèi)涵,我們都知道,中國古人寫故事,無論是以“大團圓”結(jié)尾,還是以悲劇收場,里面都會隱射出那個時代的社會問題與階級矛盾。像是《西廂記》中很明顯的我們就能看出“安史之亂”后,動蕩不安的社會現(xiàn)象,以及自古以來,婚配的不合理現(xiàn)象。
在這些現(xiàn)象中,我們又看到了一個文人志士的無奈,那就是作者王實甫的無奈。他有抨擊社會時的激憤,卻也有身陷于此的悲哀。故事中,每個人物的矛盾,其實也是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了作者的矛盾性。
所以說,作者寫故事,何嘗不是在寫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