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閱讀書籍——《爆裂》。
在羅胖精選中第一次聽到就印象深刻。
書中提出的九大原則,可謂是與時俱進、條條入理。
九大原則中,有講做事方法的,如:涌現優于權威;拉力優于推力。
也有講面向未來的態度,如:風險優于安全;違抗優于服從……等
但就個體發展和孩子的教育來講,給我啟發最深,也特別受用的是第三條原則:
"指南針優于地圖"
這個原則能帶給我們個體發展、孩子教育何種啟發呢?
首先是,方向第一。
愛麗絲:“請你告訴我,我應該走那條路?”
柴郡貓:“那要看你自己想去哪兒?!?/i>
愛麗絲:“去哪兒都無所謂。”
柴郡貓:“那選擇哪條路對你來說也就無所謂了?!?/i>
愛麗絲補充說:“只要能去一個地方就行?!?/i>
柴郡貓:“只要你走得夠遠,就一定能到達那里?!?br>
——《愛麗絲夢游仙境》
無論是個體的職業發展規劃還是孩子教育,首先要明確方向。
先說說個體發展,記得此前看過一期《開講啦》,邀請到的是天王劉德華。劉天王在提到他做職業轉型時,所有認識他的人都反對。當時的他十分想從電視臺離開去拍電影,周圍的人都說“你這個選擇太失敗了”。因為在他們看來,前人的經驗已經說明了這樣的職業地圖沒有錯。但劉天王還是離開了電視臺,去拍了電影。沒過多久,他就靠著第一部電影《旺角卡門》火了。同樣是這些人,又都回過頭來說,“你當年的選擇太成功了”。
我們常常說,選擇比努力重要。看起來,劉德華的選擇無疑是對的。
然而這時,劉天王話風一轉,說:在他非常辛苦地為拍電影四處打拼時,有一個人一直留在電視臺。那個人就是梁朝偉,今天他的成就有目共睹。
那么,誰的選擇,以及給到的奮斗地圖是對的呢?
很難說。選擇基于自身判斷,地圖勾畫的則是達成目標的既定路線。人一旦放棄地圖選擇指南針,一開始可能會感覺有些迷茫。但實際上,卻能倒逼自己探索出更多的新的方法。在這個日新月異、多元并存的時代里,新事物、新形勢、新可能不斷涌現,特別是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若干種職業可能即將被替代,再靠固化的地圖、單一的規劃、一成不變的套路,實在是件危險的事,十分容易就陷入紛雜的具象中不知所措,迷失方向。而這時,“指南針”的糾偏價值體現出了特殊意義,指南針給到的正是抵達目的地的多種選擇,也是以不變(方向不變)應(時代)萬變的最佳選擇。
孩子的教育也遵循“指南針優于地圖”這一原則。如《爆裂》所呈現的調查研究結果:對于學習本身,2000多位學生都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但對于大多數學校課程卻興趣缺缺。學習和學校課程之間的關聯性非常低。這就引發了一項思考:我們的學校教育是否應該做更深度的改革,同樣是為了培養某項思維能力或者學習要素,以“指南針”為導向,應盡可能地設計出多元、開放、豐富的課程體系,讓孩子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更大地激發孩子探求知識、探索世界的興趣。在家庭教育中,也是如此,并不是只有參加奧數才能培養抽象思維能力,也并不是參加英語輔導班才能提升外語思維,我們所要去思索的可以遠比這些多的多。
其次是,立即行動。
《爆裂》這本書里,引用了一句俏皮話:“在理論中,理論和實踐沒有差別。而在實踐中,理論和實踐卻有差別。”這個差別在哪兒?
羅胖認為,理論推導,走得通就是走得通,走不通就是走不通。而實踐行動就不同,用胡適先生的話說:“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弊叩猛ó斎缓?,走不通也有走不通的收獲。
可見,“指南針優于地圖”的另一個重要提示就是“立即行動”,行動為先。
地圖強調細節,強調每一步都要計劃清楚,力求完善,但這樣盡善盡美的打算等塵埃落定,再去執行不是為時已晚,就可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最終身陷囹吾,很難說結果。
而指南針的意義,則在于它可以配合快速行動,不管走不走得通,只要認準方向,走了再說,走錯了,指南針會幫著糾偏,再及時調整,選出適合當下的最優路線,直至抵達最終目標。
生活中,我們看到過很多這樣的例子,凡是在一個領域嶄露頭角,有所建樹的人,無論什么性格、什么稟賦、什么背景,都有一個共通的點,就是強大的行動力。
或許這一路上,阻撓重重,但正如一句雞湯所說“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會成功”,相對于“安于現狀”,“居安思?!钡娘L險才是更為安全的選擇?;谶@樣的信念系統,快速行動,干了再說,方是抵達“想法和目標這一最遠距離”的不二法門。
與其想好萬全之策再出發,不如帶個指南針,背起行囊,路就在腳下。
第三是,堅持精進。
耐得住寂寞,才能看見繁華。
今天會很殘酷,明天會很殘酷,后天會很美好。但大多數人會死在明天晚上。
Great works are performed not by strength,but by perseverance.
一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但若將有限的時間進行有效聚焦,就能盡最大可能挖掘潛力,收獲最大效益。正如“復利”公式顯現的,越早開始在對的方向投資自己,堅持精進,就能越早啟動“復利效應”,越早獲得驚人成果。
我的生活很單純,從小到大都沒離開過出生地的圈圈,期間,也折騰過幾回,感受到了變換的樂趣和奮斗的成長。但最終發現這個世界雖然飛速變換,但無論怎么變,萬變不離其宗,即選定一個方向,持續不斷地精進,越早明確,堅持越久,就越早得道。當然,前提是,方向是自己心之所往。
前不久,我開始寫公眾號,與失聯多年的大學同學在群中相會。還記得剛剛讀本科那會,差不多也就三兩個人有著“宏偉志向”——考研,最后也真就這三兩個人讀了研,換了方向。(這里絲毫不存在輕薄本科專業的意思)可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重要性。若干年過去了,第一個考上師范最高學府,最早明確方向并一直為此堅持精進的同學,已在倫敦體驗豐富人生。
當然,也有“樂在專業”中,一直堅持不懈、精進努力的童鞋,現已成長為特級教師并兼任校長。
而我呢,盡管收獲好評無數,也屬于每想去一個行業就從未失手的常勝將軍,但因樂于挑戰,改換三個行業,專業的修煉終究有所耽擱,為此,常常惶恐,若真的扔到社會上,是否還能立足或占據一席之地呢?
答案在風中搖曳。
從此刻起,用好指南針,成為超強行動派,認準方向,一直精進,成為自己愛好領域的“super individual”。
.OVER.
“指南針,
使人們獲得了全天候航行的能力,
人類第一次能夠在茫茫大海中,
獲得航行的自由。
人生這條路也是如此,
每個人都可以走出不同的樣子,
但唯有帶上指南針,
向著本心的方向走下去,
才能踏上那片想要到達的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