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參考的是錢穆的《論語新解》以及傅佩榮的《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綠窗幽夢參考的是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編會每天推送一則論語,與大家一起學習《論語》。歡迎大家關注,并一起學習《論語》。大家如果對每日的論語學習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討論。
今天學習《論語》述而篇第七則。
1、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2、譯文
錢穆白話試譯
先生說:“從帶著十脡干脯為禮來求見的起,吾從沒有不與以教誨的。”
本章謂只修薄禮來見,未嘗不教誨之。古者學術在官,事師必須宦學,入官乃能學藝。私家講學之風,自孔子開之。自行束脩,未嘗無誨,故雖貧如顏淵、原思,亦得及門受業。
傅佩榮注解
孔子說:“從十五歲以上的人。我是沒有不教導的。”
何謂“行束脩”之禮呢?古代的貴族子弟十五歲進大學時,要帶著“束脩”——十條干肉,給老師。后來就用“行束脩”代表年齡(十五歲)。
《論語》有五百一是一章,沒有任何一章可以證明孔子曾收過干肉或學費。【10.8】中孔子說:“沽酒市脯,不食”(買來的酒與肉干,不吃)。事實上,孔子此處說的額是“從十五歲以上的人”。
孔子在十五歲時立志求學,他有學問之后就回饋社會,宣稱只要是十五歲以上的人就教。孔子打破當時只有貴族子弟才能繼續升學的限制,開啟了平民教育。
古人說:“自……以上”,皆指數字的增加,并且主要用于年齡。
這段話足以證明孔子的有教無類,它側重的不是學生的態度,而是孔子身為老師的心愿。
3、綠窗幽夢學習心得
脩是肉脯,束脩大概就是扎成一束的臘肉。說起來這樣的物品其實很簡薄,只是一種禮儀的象征,作為入孔子門下的學費。孔子有教無類,只要有心向學,備下簡單的禮物表示自己的誠意,他都樂意收歸門下、好好教導。所以孔子弟子三千,也是由于他這種廣博的胸懷,才愿意吸納這么多學生。從可以看出古代的師道,對學生內心的敬意看重多過于所提供的學費或者其他物質的豐厚。想想如今的入學難,重點中學高昂的擇校費等等情況,不禁無言。
4、弘丹學習心得
錢穆先生和傅佩榮老師對于“束脩”的注解不同,錢穆先生注解為“行束脩” ,古代學生拜師,要帶著“束脩”——十條干肉,給老師。傅佩榮老師注解為“十五歲”,因為后來就用“行束脩”代表年齡(十五歲)。
我們現代人可能對“行束脩”之禮不了解了,我們去學校都是交學費的。但也有一些國學班拜師禮沿襲古代的拜師禮。
我曾有幸參加新滬商聯合會大商學院拜師大典。拜師大典學員沿襲古禮,行“交拜師帖、獻六禮束脩”儀式來表達對師長的尊敬和對學問的嚴謹態度,具體環節包括:弟子呈上《拜師帖》,導師宣讀《師會弟子帖》;弟子六禮束脩獻導師、獻祖師(孔子)等。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什么叫“六禮束脩”,也第一次見證了古代的拜師大典。
何為“六禮束脩”?古代入學拜師時,學生需要提供給學院或者先生的六種帶有特殊寓意的禮品。傳統的“六禮”物簡但寓意豐富:肉干——以代束脩,敬傳道授業;苦芹——自勉,業精于勤);蓮子——謝恩,苦心施教;紅棗——吉兆,早日高中;桂圓——美喻,圓滿自在;紅豆——瑞應,鴻運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