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紅艷
大家可以腦補一下,我在寫這篇文字之前的情景,就像一只無頭的蒼蠅,忙亂無序,放下掃帚拿起耙,戳戳這個動動那個,似乎都該干又都不該干,急吼吼、煩躁躁的狀況。
這是怎么了?自己的心亂了,不知道安住在哪里了!
停下,必須停下!我知道此刻自己是有功課要做了!
我停下手頭的事情,喝了杯水,讓自己坐下來,深呼吸放松,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讓自己與自己靜靜地待在一起, 漸漸地自己感覺心慢慢在收回。
最近事情比較多,我覺察到是“焦慮”在作怪!任何情緒都有正面意義,不是給我們動力,就是給我們方向。焦慮什么呢?其實就是擔心自己不夠好,不能滿足他人的需求和期待,同時對自己未能滿足的部分,有一份委屈。
感謝這份情緒的提醒。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把對他人的投射收回來,呵護自己內在委屈的小孩,與自己和解。當內心放下對抗,身心合一的時候,內在的力量也慢慢地在升騰起來。
接下來梳理了一下自己近期要處理的事情,按照“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不重要緊急、不重要不緊急”的原則排了序,自己清晰了很多,也輕松了很多,淡定了很多。
《大學》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了,容易使人出現一種急吼吼的浮躁狀態,這種情況下,我們不妨暫時停下來和自己待在一起,聽聽來自內心的呼喚,知道自己要什么,方能心地寧靜,心地寧靜方能安穩不亂,安穩不亂方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方能達到“至善”。
曾國藩在《曾胡治兵語錄》里說過這樣一段話:“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于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于讀書也。一有著,則私也。靈明無著,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有個老和尚在回答小和尚得道前后的區別時說:在得道之前,我每天砍柴的時候想著挑水,挑水的時候想著做飯,做飯的時候又想著砍柴。得道之后,我每天砍柴的時候只想著砍柴,挑水的時候只想著挑水,做飯的時候只想著做飯。
飯一口一口吃,事一件一件做。安住于心、活在當下,才能忙而不亂、從容應對,努力做好當下的自己,做好自己眼前的事情,在這個時刻就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未來才有可能過得更好。
愿你我過好當下,享受此刻的時光!
更多心理交流請關注作者微信,長按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