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以新書《遠方未必遠,未來一定來》》獻給依然心懷夢想并努力拼搏的人,愿你終成人生贏家。
阿城在《棋王》里說:“我隱隱有一種欲望在心里,說不清楚,但我大致覺出是關于活著的什么東西。”寫作于我,大致也是如此。
我記憶力不佳,常常看到某個句子,卻不記得在哪本書上讀過,別人跟我打招呼,怔忪半天才憶起曾經有過幾面之緣。好在我愛寫,對于記錄生活,有著強迫癥似得的偏執,這種執念成為牽引我去找尋活著的什么東西。
一定程度上,文字不是我記錄生活的方式,而是我體驗生活的方式,因為書寫的過程強迫我去思考遇見的人或事,探索背后的原因與故事,也拉近了我與被寫就對象的距離,使最微小的事物也呈現出溫暖的情緒和豐富的表情。
最初的寫作緣于小學畢業的暑假,我站在路邊報刊亭的逼仄空間里,從花花綠綠的雜志中翻出一本少女讀物,像發現新世界的旅人,忐忑、興奮、期待,小心翼翼地在書攤前翻閱著。從此,我推開了文學世界的大門,孜孜不倦地索求。我搜羅各種雜志期刊閱讀,像個老饕,鯨吞似耽讀了許多,就想找個渠道抒發,于是封閉了多年的情緒找到突破口就一發不可收拾。從那時起 ,我就想成為一名作者,期待自己的文字變成方方正正的印刷字體,常常從睡夢中笑醒。
那時,寫青春的感傷、懵懂的初戀,寫未來的迷茫、現實的焦慮, 雖毫不滯澀,但也沒有多少內涵。昏昏然然寫了幾年, 平淺的閱歷和蒼白的經驗導致文字虛浮如風雨中的燭火,弱不禁風。偶爾一天,翻看自己留下的書稿,歲月沉淀后泛黃的紙頁上除了筆尖沁出的灰蒙蒙的顏色,就只剩下干癟孤高的靈魂,覺知自己沒有天分,就不敢再寫。
再握筆,已是十年后。經歷了初入社會的迷茫與掙扎、慢慢進入工作的枯燥與麻木,心里隱隱的欲望開始翻騰,總覺得不應該是這樣的狀態,總想尋個出口去戳破現實的宏大幻象。某一天,在隨意瀏覽的博客里,看到新上線的某寫作平臺,就心血來潮在上面敲下了幾百字,點擊發送之后就不再理會。午后,手機不斷收到被點贊的提示音,心里的那顆種子突然就活了。
那顆沉甸甸的初心就這樣在機緣巧合之下又涌到了我面前,這一次,我決定認真地傾聽自己的內心,向夢想的生活出發。
劉瑜曾說,她因為這些記錄,擁有了一個小小的個人歷史博物館,好像也沒什么用,就是供參觀者指指點點,說,原來那些人在那個時候是那樣生活的。這就是我要的真實。是我隱隱的欲望——沉甸甸的初心和坦蕩蕩的遠方。
我開始在晚上利用業余時間寫作,把白天的所見所聞記錄在隨身的小本上,晚上一個字一個字敲進電腦里,從最初的寫美食到寫愛情,到最后的寫連載,寫心情,關注的人多了,心開始滿起來。逐步梳理自己的過去和不斷總結自己的現在,找到一個個短板再一一補齊,不再膽怯和患得患失,寫作反而越坦然越自信,越真實越平靜。
當然,寫的過程也有痛苦,甚至中間一度因為自我懷疑和膽怯而中斷,連續兩個月不敢動筆。最后在編輯的鼓勵和朋友的支持下,慢慢找到寫作得方向和風格,重新步入正軌。在此我還想感謝一下我的讀者們,是他們的關注,讓我在表達感受的同時,虛榮心還能得到一點滿足,讓我知道自己的焦慮狂躁抑郁妄想悲觀或更多時候僅僅是面對無邊無際沙漠時的驚恐,也可以是生產力。
在這本書里,我寫從容淡定、精致生活的女王,我寫通過自己努力實現夢想的小鎮姑娘,還寫隱忍樂觀不輕言放棄的遠方好友,也有街邊恬靜優雅的花店老板娘,有愛情、友情和親情,有堅強的工作又有溫柔的生活,大到職場,小到一隅。由于我寫這些東西的時候,出發點并不是寫一本書,所以不同文章可能風格各異,長短不一,質量不均。但是每一篇都像是我某一階段的成長,記錄著心里想對這個世界所說的話。
這本書就像是我找到自己方向后上天給我的禮物,讓我愈發覺得,有些事不要那么執著于回報,只要用心做好眼前事,老天會給你一個坦蕩的遠方。
我曾經夢想的生活,不是去渡過別人口中成功的人生,也不是擁有完美的人設收獲滿世界歆羨,我只是想在有限的生命里,執一支筆,寫萬千事。用心體會不同的人生味道,抓住不同的瞬間境遇。
也許,我已懂得關于活著的什么,輕輕捧著胸口的火苗,不要讓風雨把它覆滅,不要讓時間將它熔化。
路不盡,人未老,我會繼續走下去......
初心依舊,遠方不遠。
是的,是的,我的新書月底就要上市了,激動萬分、語無倫次。
在新書上市之際,第一時間想要告訴你們這些支持我,鼓勵我的朋友們,希望大家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