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6天學習計劃的第6天。
今日學習內容:李叫獸課程
今日花費時間:20分鐘
需要消化時間:當場消化并持續練習
我的身邊有許多很厲害的人,在他們的身上有個共同的特征,就是無論是否是他們熟知的領域,他們卻總是能將一件事情做得很好。
比例,一個地產人可以成為一個培訓高手;一個營銷高手可以變成海外置業專家,一個文案可以變成史書作家。
而回顧我自己,總想做好許多事,可是卻總是會在某個環節上就這么失敗了。
那么,做為一個經常失敗的人,究竟怎樣才能將一件事做到好呢?
1知道自己是個無知的人
如果讓你做一件事,一般人的第一反映就是會憑據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馬上開始完成,這是一種下意識的解決思路。
但,往往在一些我們未知的領域,這樣的思路有時候就會帶我們進入迷局。
世界很大,往往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就在我們未知的那個領域。
我認為要能做好一件事,在做之前要先有以下準備:
第一: 學會利用知識范圍以外的知識
不要光局限于自己了解的那些知識面,要深信在知識之外一定有更適合解決問題的方法存在,要懂得推理,要心存懷疑,要充滿好奇,要鉅細靡遺,要打破砂鍋問到底。
比如:在寫公眾號文章這件事上,原來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和排版和寫作,但是學會了用秀米,365排版,壹伴等工具,讓我的文章變得更好,讓做這個事情表現得更專業。
至于如何利用知識外的知識呢?在這個信息社會,只要你想學,就絕不會找不到學的方法的。
第二: 養成破局的能力
在我們做一件事情時,往往最后失敗的關鍵點就在于遇到困難時放棄了,我稱之為破局的能力。
而這種能力與信念有關,有能力有關,而且是可以訓練的。
比如:某人想要學會做十種甜品,學習了方法,購置了工具,開始制作后,遇到了困難。越聰明的人越會把這些困難理解為必然發生的種種理由,然后為自己找借口就放棄了。
遇到困難時,學會破局,勢如破竹的去解決問題,才能做好一件事。
2 ?借助思維模型來做事
任何事情的背后都是有道理存在的。
自古正今,我們的先知們已經為我們找到了許多可以借鑒的道理,讓我們可以從道理中預知事情的本真和發展拋跡。
問題是,我們怎么才能用好這些道理呢?
借助思維模型是最好的方法,通過學習,我認為主要可借鑒的思維模型如下:
第一:清單式思維
當一件事情有許多人共同完成的時候,卻總也完成不好時,我們可以采用清單式模型。
采用清單的方式將任務條例化,當每一條大家都完成時,這件事情就會完成得特別標準化。
這個方法特別適合于做團隊管理,項目管理中。
清單式思維就是用來做篩選和檢查的,可以避出錯。
第二:框架式模型
框架式模型是用來“增加創意和啟發”。
我們可以用許多框架式經濟學模型或是營銷學模型,來對問題進行套用和思考,這樣可以快速得出推導結果,而且不容易出錯。
比如,我們最常用的,swot模析,用最常見的模型,將事件理性分析并得出結論。
第三:逆向思維模型
逆向思維也叫求異思維,它是將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
比如:明知道一件事的結果了,我們卻要把除這個結果以外的可能發生的情況,如果不是這個結果我們該怎么辦?都明確羅列出來并思考。
通過以上三種思維模型方式,任何事情都可以套用,以便于我們在做一件事情時可以少走彎路,少走錯路。
3?預測-反饋法
我把這種方法也稱之為一種刻意練習。
就是經常將一些別人的課題假想成自己的。
比如,假設,你是馬云,接下去你會重要發展哪個領域的商業?
當然這個話題有點太大,那么我們換一下。
比如: 假如,你是老板,那么現在你最想做哪個項目,并且如何去實現?
如比,我來操盤某個地產項目,我會如何實現50億的銷量?
比如,我想開一家像星巴克一樣的咖啡店,我會如何突破?
為了提高真正的商業直覺和判斷力,你需要不斷代入某個偉大洞察出現前的場景,然后去思考,再通過結果反饋。
經常通過這樣的刻意練習,那你做好一件事的概率就會越來越高。
是否能做好一件事,光有信心根本不夠。
聰明的人,就是能在任何一件事都會設法做到最好。
思考后行動,學習后進步。
希望,你會和我一樣,在下一件事情上可以做到更好。
END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評論功能現已開啟,灰常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