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像中的大學是這樣的:晴空萬里,鳥語花香,是滋生情愫的最佳地點,發生一場邂逅已久的愛情的最佳事故現場。有穿著白襯衫捧著書就帥得好像從書中走出來校草,或是隨便跳一跳抬抬手就百發百中扣籃的學長,有美得讓男生拜倒一片讓女生嫉妒不已的校花,或是溫柔愛笑的學姐。在連空氣都帶著花香的校園,我可以舉著相機,以文藝小青年的姿態捕捉下一切美好的瞬間,我期待一場沒有預備的愛情,我想在自由的空氣下享受一個人的恣意或是一群人的瘋狂……
我想像中的大學,就是從偶像劇中走出來的童話故事里最幸福最美好的橋段。幻想的城堡夢幻恢宏得足以填塞整個心房。所以,與父母告別的時候,我走得義無反顧。拉著箱子的模樣像是要去赴一場盛大的旅行。
可是,沒有人告訴我,城堡把心房塞得太滿,崩塌之后便只剩滿心荒蕪。
我真的,沒有想過:大學里還會有晨跑,有晚自習。我睡眠時間被碾壓得連高中的我都在同情現在的我。天天奔波于不同的教室聽不同的老師講不同的課,下了課卻也不知道聽了些什么。當初擠破了頭地要加入各種學生組織,卻也莫名其妙不知加入為何,只是隨波逐流,只是沖著那支撐起獎學金的一分兩分……每天趕場子一樣趕著吃飯,趕著洗澡,趕著上課,趕著做學長學姐派下的任務。
我更沒有想過:大學疲憊的不止是身,更是心。
戀愛中認識不少,隨便走走都能被秀一路,可自己卻從最初的羨慕,變為了如今的淡然視之。對于一年到頭連雄性動物的聲音都聽不見幾句的自己來說:大學的宗旨哪里是戀愛?根本就是守護好自己脆弱的性取向!一大波女生今天被太子妃掰彎,明天喊宋仲基老公,后天被一只狐貍撩……還不是身邊荷爾蒙貧缺成疾了?當然,這些可說是戲言,可真真正正悲哀的是當初單純的,對一場轟轟烈烈的或是細水長流的愛情的期盼,早已變成了他成績如何?家境如何?加入了那些組織?認識哪些人?有沒有可以方便自己利用的資源?……或許“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吧?或許現下考慮的種種都是為了迎接婚姻,為了面對家長親戚“禁止戀愛論”到“鼓勵戀愛”的瞬間轉變時的自動調整吧?我也想過這些問題,但我卻討厭著這些功利化的疑問。索性也不期待了,對著滿大街的情侶也無了半點傾羨。
有的人拒絕改變,有的人渴望蛻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忙著各自的事情。一個班的同學一年下來也不一定能打全了照面。即使是宿舍四人,性格合了是運氣性格不合是常事。我們也可以一起嘻嘻哈哈一起學習,好像和中學時代的我們沒什么不同,可是心里卻總是空蕩蕩一塊不知是哪里不對。
直到寒假有次去參加一個高中同學的生日宴,看到不久前還一起在教室搶零食吃的同學,現在會站起來,對著老師同學,高舉酒杯,說著恭敬的,體貼的祝酒詞時,我突然明白了什么。
大家都沒變,大家又都變了。我想留住當初的年少無知,卻不自覺地向著那個對所有喜歡的不喜歡的人微笑,能夠恭迎上級關懷下級的自我發展著。表面上還是嘻嘻哈哈長不大的樣子,也不會舉著酒杯說些完美的祝酒詞。可是內心呢?心里明確地知道著,遲早我也會成長成此般。并無多少不愿,只是些許傷懷。當初中學的自己嬉鬧游戲或是專心學習都是依從本心,喜歡一個人不喜歡一個人愛憎分明得那么任性;而如今,心里卻設了重重防備,做一切事也可以發自真心,只是自知更多的是“應該”如何做而非“樂意”如何做。我拒絕如此,我覺得心真的很累,想得最多的也是“對不對”,可事實上,我卻正向這個方向改變著,無可奈何,也確實不必如何可奈。
人總要成長。
明知道自己的改變沒什么不對,甚至是更加適應這個社會的,更何況大學頂多也只能算是社會的純凈版。可是依舊偶爾徒增傷懷,無從道起。
所以,會時不時地想家,想念父母。電話里卻只彼此噓寒問暖,那些堵心的事,話到嘴邊卻只字不提。這才知道,心的港灣果真是家,一個想想會覺得溫暖的地方,甚至不忍為其畫上一道烏云。
我沒有想過:我離開家時,會那么輕易,頭也不回,了無羈絆。但那時,我也沒有想過: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家和家人會成為紋在我心口的疤,日日夜夜,都會想起,都會觸碰,都會隱隱地疼……
我們輕易地拎起幾十斤的行李在車站自由穿梭,我們刷廁所甚至熟練得都不再騰出手緊緊捏著鼻子,我們和家里分擔喜悅獨自扛著內心的孤獨與辛酸,我們穿梭在陌生的城市只靠百度地圖或是努力辨認地方的口音……
大學,只是心存幻想。
大學,只是少了些幻想,多了些而務實。
挺好。
作者系無錫太湖學院大學生記者團 朱欣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