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在微博上刷到一個話題:#忘記回消息干脆就不回了#
原本應該是一個很常見的話題,卻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有人說:“是我本人沒錯了,我經常這么干。”
有人說:“實不相瞞,我就是這樣。”
有人說:“對不起,我成了我曾經最討厭的人。”
“......”
為什么許多人對此感同身受,對號入座呢?
說到底,這戳穿了很多人在聊天中的“佛性”狀態——明知不妥,可還是那樣做了。
就像有個網友留言說:“是我本人了,我迄今都覺得她沒有把我拉黑,真的是感天動地姐妹情深,以后要對她勤快點兒,不然很容易被絕交。”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聊天方式,真的很容易沒朋友。很多感情,就是在等不到回復的沉默里消失殆盡.....
也許有人會說:“不就是忘回消息了,沒什么重要的。”
其實不然。
很多時候,你以為的不重要,卻讓對方倍感失望。
02.
微博里,就有一個人說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有次,在微信上和某位朋友聊天,聊到一半時,對方就突然沒回復了,可沒多久,他卻看到對方在朋友圈里給其他人點贊。事后他問起時,朋友隨意解釋道:“當時有點兒忙,忘回了。”
類似這樣行為,對方一次又一次,事后理由又相同,讓他對這段友誼非常失望。
但有網友在留言區評論說:“這也太玻璃心了吧,不就一條信息嗎?”
他回復到:“這跟玻璃心沒關系,一次兩次可以原諒,但次數多了,就是不在乎。”
看著他們的評論對話,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世間所有的情感,不論哪種,都需要用心經營。
“忘記回消息,干脆就不回了”,這里面包含了對方的無所謂和不在乎,傳遞給另一方時,就是滿屏的失望。
就像有網友在這個話題下留言道:
“遇到這種忘記回消息干脆就不回的人,我一般就是直接刪掉對話框,比如我發你消息,你沒有回復我,我會把對話框刪掉,假裝從來沒找過你,我評論你朋友圈,你沒有回,我會把評論刪掉,假裝自己沒發。因為討厭那種被在意的人不回復消息時候等待著的焦躁難安的心情。”
人與人之間,都是相互的。
你對我消極怠慢,我也可以對你毫不在乎;你對我漠不關心,我就再也不會打擾你;你忘記回復就干脆不回,那我就再也不會主動給你發消息。
所有情誼之間的關系,都是對等平衡的。
當兩者變得不對等時,失望積累多了,情感自然也就斷了。
03.
還記得早些時候,我收到過一位讀者的吐槽私信。
她說:臨近大學畢業,因為雜事都比較多,所以好幾次自己的班委給她發微信,她都沒有回復。
后來班委直接質問她,為什么不回復消息,說她不知道尊重人。
她很郁悶,為此兩人還爭執了一番。
聽完她的牢騷,我回復道:“回復消息,不僅是禮貌性問題,更是對別人的尊重。”
不論是回復一句收到,還是事后看到簡單解釋一句,這不會耗太多的時間,但給別人留下的卻是不一樣的感受。
一件極其微小的事情,傳遞給他人的,正是自己的修養水準。
有句老話說:“所有的關系得以綿長,前提是尊重”。
這句話不無道理。
在得到他人尊重之前,一定要懂得先尊重他人。
不要將不回消息當做是一種習慣,當作一種理所當然。尊重一個人,其實就藏在這些日常的行為習慣里。
所有成年人的社交,皆是如此。
不過問,不回復,不解釋,這是最糟糕的聊天形式。
成年人的交情,往往都是看破不說破,但心知肚明。
糟糕的聊天形式,日積月累,在別人的心中,也就只會留下不尊重人、沒有安全感的糟糕印象。
04.
認真對待聊天的人,總是會給人一種強烈的安全感。
就像有網友曾在微博上形容的一類人:
“特別喜歡和聊天時秒回消息的人聊天,即使有事走開也會提前說,上個廁所都要告訴你多久上完,回來會跟你講去干嘛了,都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事,這種人真的是太有安全感了,簡直是生命之光。”
相信很多人都喜歡和這樣的人聊天吧。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很”靠譜“。
巴菲特曾說:“靠譜是比聰明更重要的品質。”
但要想擁有這種品質,就會像池莉所說的:“靠譜,說起來簡單,落下去復雜;聽起來像感覺,做起來是原則。”
一個人要想靠譜,需要的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果,在經過無數次的驗證之后,才能將這座靠譜的大廈建立。
而要看一個人是否靠譜,很簡單,只要看他怎樣“回復消息”就夠了。
有位朋友針對這個話題,評論道:必須回復,事事有回應,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做一個靠譜的人。
從回復微信這件小事上看,以小見大,對應的正是如此。
只有真正靠譜的人,所作所為才會讓對方踏實。
從而,才能獲得更多的信任和認可。
05.
世界越來越大,接收的信息也越來越多。
而我們呢,也因此越來越容易忽視他人的信息。
更可怕的是,因為忘記回消息,所以干脆就不回了.......甚至,把它當成了一種習慣。
一次兩次,可能不覺得有什么問題。
但長期以往,就被貼上了不靠譜的標簽。
所以,余生做一個靠譜的人吧。
從好好回復消息、認真對待聊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