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自己變成最好的自己,無論工作事業還是愛情,都順心如意,心想事成,喜獲豐收。
然而,現實生活卻往往不會像我們想的那樣,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到底為哪般?
要解開這個謎團,需從歷史里去翻尋答案。
話說秦始皇之后,有兩個人同時登上了歷史舞臺,他們是劉邦和項羽。
劉邦這個人,并非影視劇中所說的那種:一個青皮無賴。事實上,劉邦在青年時期,就曾游歷天下,投奔到戰國年間四大公子之一、楚國春申君的門下,拜師學習。
戰國四大公子與當時的稷下學宮,始終堅信這樣一個理念——哪怕是再普通的人,也有著非凡一面。
普通的人物,只要找到自己非凡的一面,并將其體現出來,就會立即成為顯赫的明星。
相反就是,再強大的人,不能夠體現出自己的優勢,始終以自己最軟弱的一面示人,那么他的表現,連個普通人都不如。
人是可以改變的。
可以強大無匹,氣勢如虹。
也可能是卑微懦弱,愁苦悲涼。
這取決于——你希望激發出自己的哪一面。
劉邦是一個善于激發者,再普通的人到他手中,稍加點撥,就能呈現出明星效果。
劉邦的對手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卻是個典型的壓制者。多么了不起的人才,落在他手中,最終都成不了什么大氣候。
劉邦出身于寒門世家,手下販夫走卒殺豬賣菜端盤子提籃子的都有,要出身沒出身,要隊伍沒隊伍,而劉邦卻激發了這支烏合之眾的優質潛能,一舉打下了漢室江山。
這揭示一個問題:人莫要妄自菲薄,一切改變存乎對自我的態度。
同樣一個人,你可以很成功,也可以很失敗,全在于對自己正確認知和激發,在于找到那個藏在我們身后那個隱形的自我。
為什么,為什么一個明星人物,落在項羽手中,就淪為了豬頭?
為什么,為什么一個普通人物,落在劉邦手中,頓時聲名顯赫?
——因為在這兩個現場,比拼的不是知識。
而是認知!
是智慧。
知識,是拿來外用的。
而智慧,卻是真實自我的浮現。
——找到那個最強大的自我,戰勝天性中的恐懼與懦弱。
在智慧門前,擁有多個博士文憑的學霸,跟大字不識的文盲,是等值的。
因為,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思維認知。
——哪怕你擁有一千八百個博士文憑,但內心軟弱,自卑膽怯,話不敢大聲說,屁不敢大膽放,見女神也不敢推倒,那么你照樣一事無成。
——哪怕你出身再寒微,資源再匱乏,但你能夠正確認知自我,能夠克制天性中的疲懶、懦弱與恐懼,照樣有一番驚天作為。
所以秦漢時代,普通人物落在劉邦手中,學會正確認知自我,激發出天性中最強的一面,頓時成為將相之才。
同樣是這撥人,落在項羽手下,就立即產生認知落差。認為自己不過是凡夫俗子,沒有勇氣也沒有信心,更喪失了學習能力,結果就混成了自己預期中的豬頭。
心如劉邦,則橫掃事業生活疆場。心似項羽,就畏首畏尾,到手的江山也會拱手相讓。
做人如劉邦,正確認識自己,激勵自己,發掘自己,做成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