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休假,我回母校參加了一次班會,老師給出了一個話題:讀書,是在讀什么?
這個問題一下子難住了臺下的學生,但我腦海里卻立馬出現了一個答案:讀書,是在讀自己。
你可能不相信,幾年前有人問過我同樣的問題,但當時,我也沒有回答上來。
1
那是在一個昆明的午后,在云大附近的小巷中,我偶遇了一家獨立書店。一杯咖啡一本書,一個和自己對話的下午,是我時常在旅行中會做的一件事。
書店并不大,卻十分有味道,沒有所謂的暢銷書教輔,更多的是老板的珍藏。我在其中發現了一本有趣的臺灣書,講述誠品書店背后的故事。
那本書讓我和老板有了一次交談。我們談到最近閱讀的一本書,我那時候剛剛看完李尚龍的《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老板的回答卻是魯迅的《苦茶隨筆》。
一下子氣氛變得有些尷尬,因為那時候我很少去讀名人著作,天天沉浸在所謂的勵志雞湯和方法論中,對于那些需要費神理解的書籍,我選擇自動屏蔽。
老板繼續問我:你讀書,是在讀什么?
我想了很久,沒有答案。
“讀書是一種樂趣,我們常常能在閱讀的過程中收獲不同尋常的體驗,可遺憾的是現在這種樂趣被“有用”剝奪,被功利占領。
如今我們所讀的書,大多是各大書單的推薦,銷售榜上的暢銷書,很少會是自己發現或找尋到的。
我們讀書的初衷似乎在漸漸被這個“快餐”時代改變,大家只選擇讀自己應該讀的書,而不是自己想看的書。
我想,這便是很多人讀了很多書,但卻依舊迷茫的原因。”
那天和老板聊天之后,我似乎懂了點什么。
2
讀書,是在讀什么?這個問題,其實可以用“讀書帶給我什么”來回答。
我真正開始喜歡讀書,是高中畢業之后,那段時候自己處于一個很“空洞”的狀態,自己背包去到云南,卻在洱海邊上呆了半個月,讓生活徹底慢了下來,從那時起,我便喜歡上看書。
一晃四年過去了,身上多少能看到讀書給我帶來的改變。
讀書,幫我打開了一道門,帶我看世界,帶我走出自己狹窄的空間。
你會發現,世界不僅僅只有中國,而中國除了是人口大國以外,還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而這條歷史的長河其中所承載的文化,是呈梯度變化的。
你曾經以為的所有,其實天外有天,視野隨著閱讀量增大而逐漸開闊了,你的格局也隨之不同 。
讀書,與我的情感共鳴,陪伴我度過孤獨的時光,讓我和自己和解,學會和自己獨處。
一個人的時候,最好的消磨方式就是看書,跟隨作者的文字進去書中的世界。通過與別人的對話,通過讀別人的故事與自己對話。
好的書籍會不斷教給你,怎么積極樂觀地面對一個實則消極的過程。帶我直面內心,直面人性,直面生命,我在其中一點點堅強。
讀書,讓我品位出無用為有用的樂趣。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無用?
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不同的書籍給你注入不同的能量,你可能在閱讀后將它忘記,但是在遇到某一個事情,或者思考某一個問題的時候。
你曾經讀過的一本書,會幫助你激活你,在不經意之間。
當然讀書是學習,給我提供智慧和解決之道,讓我在逆境和困惑里,為我打開一扇窗,遇到很多有趣的人。
很多事,在你找不到解決方法時,不如拜訪一些專業書籍,你會驚異這些“不說話”的老師為你帶來的答案。
畢業后,我一直處于一種自學的狀態。
新媒體,編劇,寫作,新聞,市場營銷,運營等等,所有啟蒙都來自于專業相關書籍,而且我驚異的發現,很多書看似于你學習的內容無關,實則你都可以運用其中。
讀書,總能給你帶來驚喜。
從一本書喜歡一類書,從一類書對另一類書感興趣,你的讀書體系會不斷分化,形成一個專屬于你的閱讀體系。
如果有一天你回頭,你會驚異發現,原來你收獲了如此多的知識。
3
每一次閱讀于我而言都是一種深刻而愉悅的體驗,是我從中找到自己,塑造自己的過程。
每一本在我心中值得閱讀和記住的書,都是因為其中蘊藏著未來我更期待的那個自己。
讀書,我是在讀自己。
如果讓我推薦一本書給你,我推薦的是,你想看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