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石窟
天龍山石窟: 第2、3窟是東魏時的作品。
形制: 一組雙窟,窟內呈方形平面,環繞正、左、右三壁的下部有一倒凹字形的基壇,在三個壁面的正中各開一個大佛龕。窟頂是覆斗形式,正中藻井的地方刻出一朵蓮花,四個坡面上各刻一身飛天。這就是三壁三龕式的佛殿窟,其形制無疑繼承了龍門北魏流行的皇甫公窟一類和鞏義第5窟的佛殿窟傳統。保留倒凹字形基壇和雙窟間立碑的做法,和龍門賓陽中、南洞的皇家工程近似。把窟頂做成覆斗形,是發展了龍門流行的穹隆頂,而更加類似中國的傳統建筑。
佛像: 在頭身比例上比龍門北魏佛像更加協調,面部造型十分清秀,軀體比較豐滿,身上穿的褒衣博帶式大衣顯得寬大且厚重(這里在造型藝術上發揚的是始創于梁朝的張僧繇一派的藝術風尚)。
北齊石窟
形制: 1. 中心柱窟,中心柱的正、左、右三面各開一個大龕,有的只在正面開一個大龕,后面不開龕,并且將上半截與石窟的后壁連接起來,在中心柱后面形成一條低矮的隧道。2. 北齊石窟的另一種重要類型,是繼承天龍山東魏石窟的三壁三龕式,將頂部做成平頂或覆斗頂,只是下面沒有倒凹字形基壇,而在龕的下方刻出成排的神王或伎樂人物。3.在部分重要石窟的外立面上,北齊創造了一種獨特的形制:上面做成模仿印度覆缽式塔的半球形塔頂,前面再雕刻出模仿中國傳統建筑的屋檐和廊柱,從而在石窟的前面構成一個前廊。
佛像: 人物形象中再也看不到北魏龍門秀骨清象的模式,而代之以寬肩鼓胸、身軀粗壯、大衣輕薄貼體、衣紋極其稀少的雕刻風格。
服裝: 不再是褒衣博帶大衣,大部分變成覆搭雙肩、使雙領平行下垂的式樣。很多佛像的內衣在腰間也不再束帶。同時又出現了孝文帝改革服飾以前的通肩式大衣和少數袒裸右肩式大衣。
特點: 北齊的佛教藝術界很具有雕鑿大佛的傳統;開鑿石窟或利用石窟寺來鐫刻佛經(受末法思想影響)。
西魏石窟
形制: 繼承和發展了來自洛陽地區的傳統形制,特而仿木構建筑窟頂
佛像: 既顯示了北魏清瘦型的藝術特征,也出現了龍門路洞一系造像豐面胖體的特點(說明梁朝張僧繇的藝術風格已經對西魏國的佛教藝術產生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