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體驗報告|快手
技術可以讓內容發聲,技術也可以讓人平等
前言
在本文開始之前,我想說,從來沒有一件互聯網產品像快手一樣,讓我們在了解他,接觸他并欣賞他之前,要做一次徹底的祛魅工程。保持偏見正是人類在面對大自然時學會的自我保護機制,然而偏見也讓我們不能真實的認知快手這款產品的閃光點和價值觀。
本文不僅是一篇稍顯粗糙的快手APP產品體驗報告。同樣,本文試圖利用簡單的INPD方法論針對快手產品,找尋產品機會落差和下一階段的創新點。
讓我們回顧這樣一個場景,我不久前關注了快手上的一個用戶,網名叫丫東哥(ID:dgfz789456123)。他是一個生活在中國中南某省小城,外表長相酷似劉德華的電焊工。每個月四千塊不到的收入,讓我用卑微來形容他一點也不為過。你可以從他發布的小視頻中看到他日常的電焊工工作,他被邀請到周邊省份的小城市走穴,他經常在別人的婚禮上助演《忘情水》。你可以因此說,他為此增加了不少收入,但那并沒有改變他電焊工執著而卑微的生活。但同樣也是這樣一個人,每晚通過快手直播,和直播間里每一個留言的人互動,幫別人解答生活焦慮,勸解直播間里的紛爭,愿意對著屏幕保持微笑。為了不讓直播間里的觀者失望,要通過長達十分鐘的晚安和每一個人道別。他是我見過最正能量的人,我不懷疑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像他這樣積極向上,也不懷疑人人都有不同的一面。但我相信的是因為快手產品的助益,他對這個世界多了一份寬容,通過別人的點贊和祝福,他對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一點自信。不是每一次努力都能改變世界,但一件互聯網產品可以讓這個世界稍稍變的不那么冰冷,哪怕只有那么一瞬間,也是不容易的。這就是我如何理解快手是一款提供福祉的產品的。
而這一切的改變都來自于快手產品的底層邏輯。如果我們還對今日頭條抱有微詞,認為智能推薦只會進一步讓個人作繭自縛,割裂這個社會。如果我們知道Airbnb客觀上抬高了房價,讓灣區的工作者無房可住,并且被迫搬離。在所有互聯網企業都大談CSR企業社會責任,也少有遠見卓識的成效后。不作惡的技術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
快手是一家始終標榜自己技術導向的公司,在圖像識別和智能分析上也一直保持領先。所以當你在使用快手APP時可以清晰感覺到,內容的推薦和自己的點擊自然而然的朝一個越來越清晰的方向前進。這有賴于快手產品對于視頻文件的逐幀切片掃描分析。但是,你也會發現快手的產品中沒有大V,沒有排名,沒有熱搜,沒有廣告,一切為了內容平等。如果你的內容真的被足夠多的人觀看、點贊、評論,那么你也有權利出現在首頁【發現】上,這也發生在我自己身上。技術可以讓內容發聲,技術也可以讓人平等。我想這就是快手的底層產品邏輯。
巧合的是,這符合了二三四線城市&鄉鎮人口的需求。在表達自我的同時,通過智能推薦、LBS展示、分散化但高活躍的直播,陌生人社交的全新方式得以在快手APP中落地。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人性中同樣有惡,人類會無知,會愚蠢,會自私,會自我放棄。當人性之惡和機器結合的時候,技術就有了價值觀,惡的價值觀。這也就是為什么快手會出現引起社會精英輿論軒然大波的事件的原因。當快手用戶利用視頻表達自己的時候,慢慢從私人視角轉變到公眾視角,進而進入到公共社交領域的時候,私事便成了公事。社會第三只手也就是快手官方的干預審核也就必不可少了。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我們也只能對產品加以探討,而解決社會問題本身,還要依靠更廣大人群的不懈努力。
1 產品概述
1.1 體驗目的
清晰客觀的認知快手APP的產品特點,了解快手產品的價值觀&功能優劣,通過分析快手APP認知短視頻社區與陌生人社交領域;
總結產品優缺點與差異化競爭優勢,回顧到人際關系交往的本源,研究產品的機會落差和創新機會點
1.2?體驗環境
手機機型:iPhone 6
系統版本:IOS 11.4
APP版本:5.9.2.664(過程中迭代至5.9.4.680)
1.3 品牌&產品簡介
快手APP是一款基于移動端的短視頻社區產品。2011年7月上線,最開始作為純工具類產品幫助用戶生成gif動圖。2012年產品由純工具類產品轉型為短視頻社區,肇因于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視頻傳播流量成本的降低,并逐步發展出陌生人社交功能。截止2017年11月,快手用戶已經突破7億,日活1.5億。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款后微信時代,有能力將微信渠道化的互聯網產品。
產品slogan:記錄生活 記錄你
品牌slogan:發現真實有趣的世界(to消費者)、忠于自我 并不孤獨(to創作者)、同一座城市 同樣的心情(社交屬性)
2 戰略層
2.1 市場
2.1.1 產品定位
首先快手是一款短視頻社區產品,目前的產品定位明顯是雙向選擇的結果。因是快手技術驅動、平臺去中心化的內容發布&展示策略,果是二線以下城市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個人生活展示需求。只有真正在社會話語權中處于劣勢的群體,才會選擇快手APP,并迷戀于快手的產品機制。所以,不難理解很多用戶后來是如何選擇放棄并離開快手的。
2.1.2 行業分析
我將快手APP的產品內核拆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屬性是短視頻社區,另一部分屬性是陌生人社交產品。分別在這兩個維度中挑選相應的競品做比較。包括抖音(短視頻社區)、微博、陌陌(網絡直播)、微信朋友圈(內容社區)。
抖音一直被認為是快手的直接競品。月活破5億,日活達到1.5億的成績著實也不容小覷。特別是抖音的產品屬性強調沉浸式體驗,擁有年輕前衛的品牌定位。并且迎合頭部賬號與官方賬號,創造了多元的盈利模式。截止2018年6月,僅抖音上政務相關視頻播放量已經超過16億。伴隨大量新鮮玩法,頭條系側重的技術背景加持,輔以大量綜藝節目露出,是一款極具話題性的互聯網短視頻產品。
而說到微信朋友圈,75%的用戶會啟用朋友圈功能。50%的用戶每天至少會看一眼朋友圈。朋友圈作為獨立產品看待的話,日活數據大致是微信日活數量的60%,也就是大概6億。因為朋友圈獨特的定位,完全可將之看作一個融合文字、圖片、短視頻的熟人內容分享社區。
如果短視頻只是工具的話,那么社交才是抓住用戶的核心功能。社交的基礎在于信任,而信任的基礎來自于平等交流。快手APP的底層產品邏輯令它擁有成為陌生人社交產品的良好基礎。從這一點出發,我認為在短視頻社區領域,快手的重要競爭對手抖音是不具有這方面基因的。而同抖音一樣具有頭部內容分發習慣的微博,可以做陌生人社交的基礎,來自于本身龐大的用戶體量和豐富多元的內容形式,客觀上抵消了一部分頭部用戶的影響力侵略。與其說微博是陌生人社交,不如說是在一個消息源之下的論壇。
仔細分析快手令微信渠道化的趨勢會發現,用戶選擇將快手作為個人動態的發布平臺,將微信當作一個IM即時通訊工具。在自己開啟直播的時候(尤其發生在直播對戰的場景下),會利用微信通知聯系緊密的幾位聯系人。快手良好的產品趨勢在于,可以沉淀出介于陌生人與熟人之間的緊密的網友關系。在我的體驗中,熟人之間在快手平臺分享生活也同樣成為一種趨勢。我們甚至可以理解,快手就是微信朋友圈的直接競品,一種介于熟人和陌生人之間的朋友圈。我們也就理解了為什么快 手不需要底部tab導航。底部導航欄的目標是將同一產品的不同功能有機串聯到一起,比如我的微博使用習慣是開啟后先進入【消息】與好友互動。而目前快手的產品形態不能算是不同功能,而更像同一功能在不同場景下的變體。
2.2 需求
2.2.1 需求來源
馬斯洛需求原理告訴我們,在現階段每一個個體都有社交、尊重需求。而這種需求被滿足的前提就是自我表達,這里就出現了一個需求缺口。
短視頻是一種在單位時間、占用單位資源下,信息量更大的表達形式。人們的移動互聯網注意力漸漸不僅局限在圖文上,也慢慢向短視頻內容傾斜。
2.2.2 需求分析
利用KANO模型梳理用戶需求
基本型需求:(to作品受眾)觀看、收藏、關注、留言、分享
基本型需求:(to創作者)錄制、發布、特效(多樣的表達形式)
期望型需求:關注好友動態、查看附近的人動態、直播生活狀態
興奮型需求:智能推薦、拍攝特效模版、直播禮物特效
無差異型需求:彈幕、社區
反向型需求:內容的質量、個性化推薦、廣告、平臺素材、會員制度、個性化裝飾
2.3 用戶
2.3.1 目標用戶
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大學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8.93%,約合1.2億人。僅有 22.96% 的人擁有高中以上學歷,一線、新一線、二線城市人口數量不到 2.5 億。而根據2018年5月kleiner perkins發布的《互聯網趨勢報告Internet Trends Report 2018》,中國網民人數已經超過 7.53 億。也就是說我國大量網絡用戶生活在三、四線及以下城市&鄉鎮,且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也包括低齡不至于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快手因勢而為,創造了真正滿足這部分人群,為這部分網民服務的產品。但與其說快手的用戶是某部分特定人群,不如說快手的目標用戶是網民本身。
2.3.2 真實用戶
通過艾瑞數據的比對,快手用戶的分布與微信、微博、抖音基本一致(包括地理分布、性別、年齡),差別只在于絕對用戶數量。快手的用戶分布與我國人口分布呈現對應關系,是一款有潛力成為國民級應用的產品。
3 范圍層
3.1 核心功能
3.1.1 創作視頻
短視頻應用中視頻創作的難點在于:激發用戶創作熱情,進而讓用戶的創作熱情落地。用戶都是懶惰的、習慣于被動接受的。在社交行為中,創作難度的高低與創作熱情呈反比,這也是微博興起而博客沒落的原因。快手在激發用戶創作熱情方面采取的手段是:降低創作難度;提高作品曝光度
降低創作難度:快手的視頻創作相當便捷,注冊之后,首頁右上角會出現【拍攝】按鈕。并且將濾鏡,修改等方式進行一鍵化處理(為了提高視頻作品的可玩性,快手還單獨開發了快影產品)。使普通人也能輕松拍出有趣的視頻。降低創作難度以增加用戶創作熱情。這類功能常見并有效。
提高作品曝光度:快手對于作品排序使用了觀看、評論、點贊的權重,因為不設置大V,所以所有人的內容都有機會呈現在【發現】中。快手也開放了【粉絲頭條】功能,可以通過充值提升自己7天內發布作品的曝光度,在【同城】有強烈體現。
3.1.2 觀看視頻
短視頻應用想要產生高頻率的視頻瀏覽往往需要滿足兩個條件:1. 視頻內容具有娛樂性和易傳播性;2. 視頻數量足夠多,更新速度足夠快。核心頁面【發現】是未注冊/登陸用戶唯一可見頁面。快手的視頻瀏覽頁占了整個應用比重的大部分,使用雙列隨機排序的布局。
越活躍的內容越容易被推送到首頁上,而最終的活躍度全靠受眾評判。同時【發現】也通過智能內容推薦,推送給受眾個人更喜好的內容。
極簡化的界面信息:快手通常被人詬病為“UI丑、功能少、用戶low”,快手的一大特點即是界面信息簡化甚至到簡陋,視頻瀏覽界面中只有視頻封面、作者頭像、點贊數三個元素。拋棄了主流短視頻應用視頻標題、視頻時長、作者ID、作者等級、點贊數、播放量等“標配”信息。
將觀看視頻設為最高優先級:快手界面的主要結構分為頂端Tab導航欄和視頻瀏覽頁,頂端導航欄的三個Tab只負責切換視頻列表【關注】、【發現】、【同城】。可以說快手應用中,占最高優先級的功能就是觀看視頻。用戶能夠在產品上獲得的最核心體驗就是觀看視頻。
3.1.3 評論、點贊
互動是視頻APP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效果反饋能帶來視頻創作者持續創作的動力、社區內話題的持續熱度和視頻受眾的持續活躍度。快手在互動上的設計為:強化【喜歡】的反饋體驗和回報;強調評論功能,簡化開起評論的流程。
強化【喜歡】的反饋體驗和回報:快手的反饋功能與大部分短視頻應用相似,具備評論、關注、點贊、轉發等基本功能。其中快手著力強調了最核心的反饋功能【喜歡】,雙擊視頻即可完成。這也是2017年的網絡流行語“雙擊666”誕生的原因。他也是朋友圈最核心的功能【點贊】在快手APP中的致敬。
強調評論功能,簡化開起評論的流程:在交互設計層面,上劃手勢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功能。這個手勢在抖音APP中是切換視頻,造就了抖音產品沉浸式的體驗感。這個手勢在快手APP中則分配給了評論功能,又因為快手底層產品邏輯造成視頻發布者和視頻受眾的平等關系,使得快手產品的評論一直十分活躍且積極。
3.2 主要功能
3.2.1 動態、消息、私信
快手APP社交屬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建立流暢互動體驗的基礎。在產品形態上接近微博、Instagram。
3.2.2 說說
目標朋友圈又前進一步的功能,與朋友圈功能基本一致,入口在【關注】上方(僅提示更新,無更新時消失)
3.3 總結
快手所面對的用戶特點是大部分國民級應用都會面對的。所以更低的功能學習成本,更簡單直接的功能使用路徑,將會帶給目標用戶更好地使用體驗。
4. 框架層
4.1 發現、同城、關注
快手的內容展現方式通過雙列隨機不規則排列展示,在單一頁面中呈現最大量的作品,向受眾呈現一個最豐富全面的社區狀態。頁面頂部3個tab導航可以切換。頁面中除了用最大篇幅呈現內容封面之外,還有發布者頭像,另外一個數據則根據頁面的不同呈現形式和功能傾向各有不同。
【關注】內容相對沉淀,已發布時間做前后排序,內容形式會有直播、視頻(照片電影)、圖集、長圖的區別。【發現】突出內容點贊熱度,但排序規則不絕對,應該是依據單位時間的熱度增長考慮推送的程度,使人人都有機會出現在這個最重要的頁面上。【同城】突出用戶距離,強調刺激互動的主動性,快手的付費項目“粉絲頭條”也會呈現在這里。?
4.2 發布
發布入口呈現在首頁右上角,用攝像機圖標表示。單擊進入拍攝頁面,底部四個tab導航欄分別是相冊、拍攝、直播、K歌。多元內容的加入意味著快手不僅僅將自己定位在短視頻社區上,包括最近上線的【說說】功能,完全致敬完全朋友圈。重點說明一下相冊路徑中發布多張照片的功能,可以被以長圖、照片電影(視頻) 、圖集的形式發布。?
4.3 查看作品
在交互層面,查看作品頁面右滑可以直接進入發布者主頁,上滑可以到達評論區留言互動。在最新的版本中,分享入口打開是一個類似于微博產品的分享窗口。分別面向快手用戶、外部平臺、更多擴展功能入口。?
4.4 直播
快手因為產品屬性的原因,自身直播功能的特點是分散但高活躍。因為主播沒有大V效應,不會無視直播間中的留言。主播和觀眾平等互動,雙方參與度高。快手直播中的禮物價值普遍較低,有效刺激了用戶刷禮物互動的行為,但客觀上阻礙了平臺的營收變現可能性。?
4.5 控制面板
快手選擇了一種純工具類產品風格的個人控制面板,采用左側抽屜形式很像滴滴APP。可以理解這樣做的目的是在滿足功能的前提下,最低限度影響用戶對內容的體驗。?
5. 表現層
精英語境下的low在遭遇大眾審美之后可能并不一定代表貶義。經過上述分析我們也能發現,快手針對的是更廣大的用戶群體,這個群體可能大到全部手機用戶。基于平等普世的產品原則,更加功能化、具有包容性、強調場景屬性多于感情色彩的UI設計才是快手追求的方向。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覺得快手越來越像微信的原因。與其參考某一APP的設計風格,快手的設計風格更像操作系統。
6. INPD分析
6.1 機會(SET因素分析)
S社會:有以下這樣幾個維度,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公共場景&私人場景、長期關系&短期關系,快手產品的切入點恰好都在這些維度的中部。
E經濟:2020年我國將會面臨沖擊高收入國家,還是停留在中等收入國家的問題。但可以預見的時間內,基本網民的生活狀態和消費水平將保持不變。
T技術:除非新技術出現,例如VR、AR徹底顛覆現有手機產品的使用場景,否則快手的產品形態也不會被徹底打破。
6.2 落地
由于文章篇幅和我個人視野的限制,INPD方法本身是一個值得繼續推進的研究形式。但目前快手的產品形態將會以更精細化的體驗優化和運營為主。
7 總結(如果我是產品經理or交互設計師)
7.1 優勢&機遇
回歸到快手這款產品最核心的基礎功能上,去中心化的推薦機制才是精神內核。無論做什么樣的產品更新和迭代,保持這個基礎就不會丟失產品的核心用戶。
后微信時代一個可以將微信渠道化的產品,將會是快手的目標,只作為抖音等短視頻社區的競爭對手是不足夠的,也是滿足不了快手的底層產品邏輯的。
7.2 劣勢&挑戰
快手是一款優點和缺點同樣明顯的產品,一直不被互聯網主流輿論接受,在知乎上反對快手已經變成一種政治正確。然而,我相信這不會影響到快手的目標用戶本身,也不會影響到快手的產品發展。但值得被關注的是如何通過快手的價值觀和技術,防止這兩類人群的割裂,防止北京折疊的發生。
在最近的艾瑞數據反饋中,快手的月活被抖音反超。我們從快手的底層概念來看,可以說是和抖音并不在同一條賽道上。但同時我們也會擔憂,大量年輕用戶群體因為抖音的時尚化、娛樂節目贊助、話題借勢確實有被吸引,最終放棄使用快手的隱患。我沒有相關流失數據,但發現關注的人中有轉移到抖音的情況。
7.3 建議&思考
在微信關系被工作關系、陌生人關系攪亂,在微信聊天群被小程序游戲狂轟濫炸,在很多人選擇了朋友圈半年可見、三天可見的當下,也許一款更像朋友圈的獨立產品將會是野心不那么小的快手真正的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