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故事時間,正準備開始,手機顯示有一條新信息,不經意地拿起查看,并回復。小家伙催促“媽媽講啊!”,頭也不抬地回應“等一下”,再催促,再回應“馬上就好”,仍然沒有放下手機。安靜了幾秒鐘,突然聽小家伙說“媽媽,你看!”我終于將視線從手機上移開一看,吼吼!小家伙把一整包棉簽都灑在了地上,而他呢?正笑瞇瞇地看著我,帶著點調皮,帶著點挑釁,等著我發火。
按以往,我倒也不一定發火,一般就兩種處理方式:
1、叨叨加自己動手——“哎,你個臭小子/小壞蛋又搗亂,快撿起來!”然后一邊叨叨,一邊自己動手就撿了(小家伙可不會那么配合馬上給你撿)
2、自己直接下結論,一起動手——“媽媽看手機不給你講故事不對,不過你把棉簽灑了,你也不對,我們一起撿起來”,然后一起動手。
今天,我有意放慢節奏,慢慢引導。
“呀,你把棉簽灑了!”
“對呀!”
“為什么呀?”
“………”沒有回應。不知道是故意不回答,還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正考慮怎么繼續,小家伙來了一句“棉簽爸爸要用的”。
“對呀,媽媽也要用的,那你把棉簽都灑在地板上,它們就會臟掉,那以后爸爸媽媽就沒得用了。你把它們撿回來好不好?”
“媽媽你幫我一起撿”。
“你來撿,我幫你把口袋打開”。
“好吧,媽媽你拿口袋”然后他自己一個人撿回,最后還趴地板上把床底下都檢查了一遍。
等他回到床上,我說“剛才媽媽看手機,沒有及時給你講故事,對不起哦!那我們現在開始好不好?”
“好!”
然后我們開始親子閱讀,又看他在床上蹦蹦跳跳好開心的,今天晚上又玩出新花樣了——跳起來,落下的時候直接坐床上,后來還把小熊作為落下的目標。專注地看他玩也是一種樂趣和享受,而因為我的專注,他越發地開心。
事后反省:
1、當孩子催促時,我的回應不當。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抬起頭來看著他說“等媽媽一分鐘,媽媽需要回一條信息,謝謝你!”。首先,抬頭看他表示關注,我想那會他的“搗亂”行為就是為了引起我的關注。其次,在需要孩子等待時,應該給出具體的時間期限,而不是“等一下”和“馬上就好”這樣模糊的概念。具體的時間期限會給他安全感,而模糊的時間概念會讓他陷入不知所措的慌亂。最后,感謝會讓他覺得自己的等待是有價值的。
2、我以往的處理方式1,雖然比直接吼一頓要好,但是剝奪了孩子表達和糾正錯誤行為的機會,還給了孩子不當的語言示范——“臭小子/小壞蛋”,雖然這是我對他戲虐的稱呼,并無惡意,但孩子不會區分,只會模仿。還有諸如“小屁孩子、小笨蛋,傻孩子”之類的,在大人嘴里這是一種昵稱,但是經孩子模仿再用于同伴之間時,就會被我們認為沒禮貌,其實根源就在我們自己。所以,孩子就是我們的一面鏡子,時時照見我們的不當行為。
3、以往的處理方式2,比方式1好一點,給了孩子修正自己的機會,但是沒有給孩子思考的時間,也沒有給表達的機會。
4、今天的處理方式彌補了以往的不足,但是詢問的水平還有待提高。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完全開放性的詢問,像“為什么”、“怎么辦”、“你說呢”這些,往往會得不到回應,或答非所問,這受限于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最好采用引導式問話,比如“你是要…,還是要…”。像今天,我可以問“你這樣做是要媽媽看你對嗎?因為媽媽看手機不看你。”雖然這樣問話有誘導的嫌疑,但是這能幫助孩子梳理思維。
5、當孩子出現“搗亂”行為時,先不要著急發火、呵斥,請努力尋找孩子行為背后的密碼。今天晚上兒子的行為意圖很明顯,就是為了打斷我看手機引起我的關注。起因在我不在他,如果我不分青紅皂白一頓罵,那就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6、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不要被輕易地打擾,應該專注而有效。心不在焉地陪一晚上,還不如專注地陪一小時,這就是為什么提倡“高效陪伴”。
7、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每一分每一秒吧,一眨眼,孩子就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