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楠
擬行路難·鮑照
瀉水置平地,各自東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
酌酒以自寬,舉杯斷絕歌路難。
心非木石豈無感?吞聲躑躅不敢言。
這首詩是南朝的詩人鮑照所寫。南朝這個黑暗和混亂并存的朝代所奉行的“門閥制度”使得整個官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出身貧寒低微的他注定與平步青云無緣。在這樣的情況下,才華橫溢滿懷抱負卻無枝可依的他揮筆寫下了這首擬行路難。
首聯以自然現象起興,以水流因地勢高低不平而四處流散各奔西東作比喻,喻人生因門第不同命運也不同。“各自”二字蘊含著不平之氣,縱然不忿卻也無可奈何,就像無法改變大自然一樣,他的命運也早已注定,無法更改。通過“瀉”和“流”二字對流水的動態描繪,體現出了作者如水流一般不可阻擋的悲憤之情。
頷聯緊承上聯,轉向描寫自己內心的剖白,寬慰自己,人生既定,怎能成天自怨自艾。首先以“人生亦有命”這一“宿命論”開頭,引出“行嘆復坐愁”是無用的,體現出了一絲超然開懷。作者仿佛已經看開了,知道對于這個黑暗的社會自己的憤怒委屈無盡渺小。
于是頸聯便寫了歷來文人企圖忘卻煩惱憂愁時都會做的事——借酒消愁。“舉”“歌”二字生動描寫了作者邊飲酒邊放聲歌唱以疏解心中愁郁的場景。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就算再怎么安慰自己想開一些,不必為無能為力的事情煩憂,表面上裝作若無其事也終究騙不過內心。狂放的歌聲還是因內心郁積的塊壘而斷絕,如鯁在喉。這種不平已無法用清酒化開,內心憤懣卻無可疏解不知所措使他無比痛苦,這種痛苦也烙在了他的字里行間,讓千年后的我們也感同身受。
尾聯點明憤怒之情“心非木石豈無感”,慷慨激昂,寒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對制度的不滿和抗爭精神在這一刻猛然爆發,傳達出了慷慨不平的呼聲,氣勢噴涌而出。但出乎我們預料,這股氣并沒有一以貫之,接下來的一句話就如同火山噴發后的傾盆大雨,澆滅了所有的斗志昂揚。就算有再多的忍無可忍也只能一忍再忍,只能“吞聲躑躅不感言”。前后兩句強烈鮮明的對比表現出詩人精神上的極度矛盾、痛苦和忍辱負重。
整首詩氣骨勁健,氣勢連貫,筆力酣暢淋漓,語言精煉,表現了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極言世路艱難和人世間的不平等,寄寓憤懣不平之情。清代沈德潛評價說:“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這也就是千百年來一直廣為傳誦,使無數人感同身受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