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不怕苦不愁窮
黃土地,滿載時光的棕色四方桌,柴火灶,孤零的床,僅有的幾件家具分散在偌大的屋子里,顯得異常冷清。白天里,陽光總是在門口駐足,留下屋子里獨自暗淡。
靠著每個低保過日子,多少都能活,買最便宜的白菜,吃白飯,鏡頭里冒著熱氣的米飯竟也散發著少許溫暖。
90歲的高齡還要自己去河邊洗破舊的藍色布衣服,自己一點點小心地試探用扁擔挑水,一年又一年,老人家竟也這么過來了。
病了喝農藥,沒什么治不好的。
她說,這日子真好,吃野東西也能活。活,老人眼里易如反掌,死反而比較難了。活著,便是好日子。
貳.記憶留下的創傷可以多么深刻
歲月在老人臉上刻滿皺紋,不肯留下一丁點空余。當她回憶幾十年前的場景往事時,我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老淚縱橫。
這夢魘般的經歷,纏繞著老人一生,也苦了老人一生。每次想起必傷心流淚,揮之不去。
當年,老人機智地從山上走了好遠好遠逃回來家里的路上,應該想著的就僅僅是女兒的生命吧。
而當老人回到家里,忍受丈夫的嫌棄,才第一次有了不想活的念頭。折磨人的不是經歷,而是最親近的人的唾棄。即便如此,老人還是每年去丈夫墳前看他,因為她明白,這不是丈夫的錯,自己經歷了這樣的事情,換了誰都沒辦法不忽視。
女人的貞潔,在中國傳統社會里根深蒂固,交雜著敵對的日本鬼子的印象,直接化作了一把利劍,隨時可以要釀出悲劇。
可怕的不是行為本身,而是行為帶來的思想桎梏。
叁.為什么活著
沒有人可以傾訴,沒有人可以理解,所有的眼淚自己咽,所有的憂愁自己解,當生活已然沒有了退路,當自己已經一無所有,便是天不怕地也不怕了。
母親終究是柔軟善良的,即便知道肚子里是日本人的孩子,即便今后可能遭遇更多的苦難,還是生下了羅善學。
即便窮的響叮當,即便多少次丈夫爭吵,即便自己需要經常挨餓,老人還是一點點將兒子撫養拉扯大了。
母親對兒子的不離不棄,后來換成了兒子對母親的不離不棄。善學從小被嘲笑,也因為混血找不到媳婦,只能和母親在一起。
不難想象,多少次,善學想著結束這已經只剩下哭的人生,可最后,還是留下來,和母親相依為命了。對他而言,活著大概就是為了母親。母親便是活著的全部意義。
肆.我還記得年輕時唱的歌
當聽見老人那沙啞干涸的喉嚨唱出略微起伏的歌時,我震驚到完全說不出話來。在我們看來如此艱難,如此困苦,背負著巨大的思想包袱的生活里,斷然是不會出現歌聲的。可是眼前屏幕里的老人會。
她會回憶年少時和小伙伴們圍著一個中年男的學唱歌,會回憶那時的歡笑與歌聲。從困難里生出花來,老人的態度多少人難以企及。
而現在的我們總是抱怨工資不高,食物不好吃,環境不好,是不是應該有所反省了呢?
她說,這個世界紅紅火火,活著真好。
《三十二》:一個中國老人的故事,一段不容抹滅的歷史,一種活著的姿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