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中有太多不確定,追求心無旁騖、專注忘我的境界在大千世界的誘惑中似乎更加困難。我們常有很多疑問,為什么總是三心二意做事,是因為沒有明確目標,挑戰難度不適,還是意外事件太多。其實做到時常心無二致并非不可能,高效率高產出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鍛煉、提高“心流”狀態機率來實現。
首先,了解下沉浸模型和心流狀態
沉浸模型是基于挑戰難度與能力技巧的搭配建立起來的。
當挑戰性低于能力時,處于無聊狀態;當挑戰性高于能力,處于過勞狀態;挑戰性和能力都處于適應性的低位時,自身無感,而挑戰性和能力都處于高位時,就處于心流狀態。
在心流狀態下,時間自然消逝而不察覺,人的機能處于巔峰狀態,所從事的工作如行云流水、暢通無阻,也就是處于心流狀態。在全神貫注、聚精會神的過程中,已經忘記了自我,感到了明顯的愉悅感,達到了完滿的自嗨。
米哈里·齊克森米哈里是第一個將心流狀態提出并深入探討的西方科學家。但其實心流的技法或現象早已在東方出現。在歷經數千年的歲月里,東方文化里的佛教及道教廣泛認知并運用了心流技法。目前心流的概念已經被東西方科學家、精神大師、宗教界等共同認識,并得到廣泛運用。
在傳統心流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沉浸模型,以挑戰程度與能力高低相聯系,分析出的具體狀態如下:
在諸多的組合中,心流狀態最為理想、最具成就感,但幸福的感覺并非容易獲得。面對簡單、毫無挑戰的事,不會得到心流的幸福感;面對高難度挑戰,剛開始壓力倍增,需要自身具備足夠的技巧,需要持續投入、學習,才能適應挑戰,找到幸福感覺。這些狀態是變化,而尋求心流狀態可以通過學習新的技能、找尋更高的挑戰而實現。
如何實現心流狀態
心流是一種愉悅的心理狀態,是一味忘我投入的精神鴉片。一旦進入,就會產生一種癡迷,也會產生佛家說的開悟或武學家講的空靈狀態。提高進入心流的機率,獲得高效寶貴的工作體驗,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法寶。
1、提升目標感。
目標感源自你內心的渴望和認同。目標越具體、明確、清晰、可操作越好,不能僅僅定了一個含糊的目標,例如“我要做一個成功的人”就很模糊,而是要明確到:
1年內掌握系統的學習方法或一門技能;
2年內寫一本書;
3年內我要實現月收入2萬元。
明確了目標,就會知曉當下與目標之間的差距,還要規劃要付出哪些努力。
為了實現目標,有時需要放下對興趣的執念,不一定把興趣作為先決條件。興趣可以逐步培養,也可以在先努力做事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熱愛。
很多時候,實現目標的過程是枯燥無味的,就如同想獲得金牌的運動員,必須從最基礎、最本源的動作練起。大量重復無感的練習會消磨最初興趣,但只要目標明確、動機強烈、有長期價值,你會告訴自己必須堅持下去。
2、任務拆分細化。
我們常常是確定了目標,卻因為目標太大無從著手。進入心流狀態,更多體現為執行某一具體事項的即興狀態。提高進入心流狀態的效率,需要將目標細化分解為具體的任務,以清單方式賦予每項小目標以具體時間。每開始一項任務,對照列表,明確進度,完成一項就有成就感的“DOWN”一下。
對于細化后的任務分配時間,需要根據個人的專注力來決定。有人專注力最多1小時,肯定1次完不成2小時的任務,可以再次拆分。可以運用用番茄鐘方法,每隔30分鐘集中一次注意力,用縮短時間提高專注力,改進工作效率。
3、平衡挑戰難度和能力技巧。
進入心流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實現挑戰性和能力技巧的平衡。
高難度挑戰能激發無限潛能,但難度過高,就會喪失投入的信心。如果發現一件事充滿挑戰,而自己技能不足,不要光顧著沮喪和焦慮,要增加緊迫感,及時學習新技能以應對挑戰。還要充分發揮周邊可借助的資源優勢,向同事、知乎、百度等“專家”請教,梳理工作流程和關鍵環節。梳理清楚后,你再下手進入就相對輕松。
當挑戰不足時,為避免無聊和無感狀態,自己要創造提高挑戰難度的機會。可以通過延遲考核、交叉驗證、不同形式、不同情境練習等方式,適當增加挑戰難度,促使自己更快進入心流狀態。
4、及時迅速得到反饋。
刻意練習理論強調“導師”的作用,就是因為優秀的導師能夠根據訓練的效果,提供及時反饋,以便改進方法。社交網絡、共享平臺、用戶群體同樣也能檢驗你的工作、學習成果,分享輸出你的成果,讓用戶評論優缺點,更能加速反饋的效率,修行你的行動。
反饋的渠道要進一步多元化,能聽得多種聲音,對批評和忠告尤其要注意,增加與用戶的互動,由單向信息流動變為雙方參與的信息演繹,由純粹知識傳播變為錘煉技能、提高品質。
反饋還可以通過自我的反思實現。每天晚上睡覺前,將一天發生的事像過電影一樣重新演繹,總結得失,明確改進方向;培養寫反思日記習慣,提出問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獲得收獲。時間長了就會發現自己在日有所進。
5、準備活動要有儀式感。
順利心流狀態是一種潛在的能力。進入心流狀態需要有一定的儀式感,通過固定程序性的激發,引導自身狀態進入沉浸之中。深呼吸、聽白噪音、輕音樂或冥想都可以作為進入前準備工作。
每個人都需要找到自己能放松心神、凝聚專注力的模式。可以想一想生活中你做哪些是最為放松,是聽一首歌曲還是做幾個伸展運動,或是與家人從事某項活動。通過固定的修煉模式,建立起你與即將從事工作的聯系,找到自己的興奮點,做事時才能夠實現完全沉浸。
6、減少外界干擾。
外界干擾不利于進入心流狀態。在做事前,首先預判有哪些外界干擾,提前阻止和屏蔽,如告知家人給自己預留一段時間,關閉電子設備,讓自己處于相對獨立空間等。脫離現實的瑣事,有利于激發我們進入心流狀態。
還要掌握時間管理的竅門,避免因為緊急事件干擾做事的進程。盡量在進入心流之前優先處理重要而緊急的大事情,集中處理那些耗時短而緊急的小事情,避免因拖延造成過重的心理負擔。
7、找到進入心流的高機率事項。
從事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會更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只有不斷實踐嘗試做不同的事情,才會真正體驗心流狀態真實的感受。我們可以盡可能開動大腦,嘗試做不同事,一方面是體驗不一樣的人生,另一方面可以找到自身真正熱愛的事業。有時候,具體哪種事能更多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單純靠想象、分析和測試都無法知道。只有去做了,才知道。
例如,某人在寫作時容易進入心流狀態,可以下筆如神、酣暢淋漓;某人在畫畫時容易進入心流狀態,思緒在畫筆下自由流淌,任何不為所動;更有人流連網絡、搜索信息,一路追蹤挖掘數據來源。
你需要有意識記錄自己有心流狀態的工作內容,增加對自己的了解,從而確定自己愿意并擅長做的事。就如同肌肉訓練或日常習慣,隨著時間推移,進入心流狀態的增多,訓練大腦進入和停留在心流狀態的次數越多,進入心流狀態就越容易。
8、適度跨域舒適區。
一味處于舒適區,只會提高自己對事情的掌控感,但不能實現持續的進步。如果想進步,就必須跨域舒適區,進入學習區。
你要善于構建個人的挑戰階梯。在經歷一個階段的心流狀態后,你會感到自己已經十分熟練控制做事的節奏,出現了一點成就感和自豪感,說明在心流狀態中消失的自我出現了。你已經超越了原來的自我,需要進一步拓展認知邊界和行動通道。
這時,你需要增加做事的難度,再次進入忘我的境界,促使自身在心流狀態下得到成長。這就是從舒適區進入到學習區,經歷各種不適后,擴大了舒適區邊界后,再一次循環進入學習區。
心流狀態是高效做事的極致境界,可以有初期的不適,但也可以播種加速成長的種子;可以忽略時間飛逝,但也可以延長生命的刻度。
只是,你要做好準備!JUST? DO?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