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使用繪畫的手法,創造出生命運動,通過逐幀拍攝,形成能連續播放的運動影像。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的精神需求日益擴大,動畫藝術作為人類藝術的一部分,為滿足人們的內在需求,經過漫長的起源史,最終出現并確立。中國動畫在世界大背景下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新中國成立后,在“雙百方針”的指導下,動畫創作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我們的祖先很早便具備了動畫意識,并將這些意識反映在了史前繪畫和彩陶繪畫上。后來,先人又利用光和影的原理發明了皮影戲(燈影戲)、木偶戲、手影戲、西洋鏡等娛樂活動,并形成了我國獨特的藝術形式,為后來剪紙片等動畫樣式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19世紀,歐洲出現的攝影、放映技術,伴隨著殖民者的足跡迅速流傳到中國,動畫作為電影敘事的一種手段,擔任電影美術組成的一部分,被稱為“美術片”。上海作為溝通國內外的重要樞紐,成為了中國電影和“美術片”的始發地。當時的出版巨頭商務印書館投資成立了一個“活動影戲部”,后來,商務印書館還聚集了被稱為中國動畫之父的“萬氏兄弟”。1922年,萬氏兄弟攝制了中國第一部廣告動畫片《舒振東華打字機》。后來,萬氏兄弟又參與制作了《大鬧畫室》、《一封家書寄回來》、《紙人搗亂記》和《火燒紅蓮寺》等由真人表演和動畫合成的影片。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中國動畫加入了宣傳抗戰的行列。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后,我國動畫又配合抗戰勝利宣傳。為表現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反對,《皇帝夢》和《甕中鱉》等作品出現。建國后,我國動畫事業迅速發展。
1949年以前,我國動畫片受美國電影和卡通片的影響很大,新中國的動畫創作則更多地接受蘇聯的影響。在蘇聯“以教育為方針”的影響下,我國動畫創作也充斥著濃厚的教育性特征。“1949年8月,文化部部長沈雁冰指示,美術片電影的制作方針是:‘為少年兒童服務。’”中國動畫片在1979年的《哪吒鬧海》之后,開始逐漸失去成人觀眾,直到近年《魁拔》《大圣歸來》和《小門神》等動畫的出現,這種情況才等到了一定的好轉。
由孫立軍主編的《中國動畫史研究》就我國動畫史上的木偶片、剪紙片、折紙片和水墨動畫片分別做了介紹,列舉了《神筆》、《豬八戒吃西瓜》、《聰明的鴨子》和《小蝌蚪找媽媽》等作品;薛楊編著的《動畫發展史》也介紹了我國的木偶片、剪紙片、折紙片和水墨動畫片,并提到了《半夜雞叫》等作品;張宏和許歌編著的《動畫概論》寫到,我國美術片“在造型上,突出民間美術的特點,有關民間美術的所有元素都被借鑒過來,這其中包括中國傳統繪畫(水墨)、剪紙、壁畫等;在內容上,主要改編自中國古代傳說、寓言、小說等”,雖提到了我國當代動畫對民族民間文學和書面文學的借鑒,但并沒有進行系統的論述;白文偉的《水墨動畫中的影視藝術語言芻議》,張興全的《傳統皮影與動畫藝術的結合研究》,丁艷的《敦煌壁畫的動畫創作初探》,王雪垠、解基程的《淺談中國傳統剪紙動畫、折紙動畫的特點》,張靜、陳建憲的《略論中國動畫的民間文學傳統》和羅嘉曦的《試論當代動畫片與我國傳統民間文學小說的結合》,或就我國動畫片對不同民間藝術形式的借鑒進行了分析,或對我國動畫與民族民間文學的融合進行了解讀。
?以上就是關于動畫的歷史淺析:文學與藝術的融合-跨星紀動畫的內容,由跨星紀整理發布。廣州跨星紀是一家以原創3維動畫短片及電影為主,2維漫畫為輔,是一個充滿創意及樂趣的動畫公司。目前開發制作了《看個球》等動畫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