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涼山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
日月變更,寒暑往來。時令兜兜轉轉,已經到了一個春天。這是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三個春天。
三月七日這天早上,蘇軾早早的起了床,因為前幾日和朋友約定,今日要一同前往沙湖。
沙湖,一個小地方,位于黃州東南三十里處。它有個別名叫螺螄店,這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一種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食——螺螄粉。但其實,螺螄店里什么都有,唯獨沒有螺螄粉。
蘇軾喜愛游山玩水。更準確的說,應該是喜歡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結伴游山玩水。因為他們可以在途中吟詩作詞,彼此調侃。以蘇軾的幽默,這是欣賞風景的余味。
但是,今天他們要去的沙湖,無論是自然風景,還是人文景觀都不足以讓他們乘興而來,載興而歸。
不過這一切都顯得不那么重要。因為蘇軾和朋友們此次前來,原不是為欣賞美景而來。他們要來沙湖這里相一塊肥沃的田地。蘇軾要在黃州這個貶謫之鄉(xiāng)購田置地了。
古人購田置地,猶如我們今天買房,在道理上是相通的。比如,被蘇軾盛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唐代詩人王維,做了官,有了積蓄,就在輞川山谷建造了一套園林別墅,被稱為輞川別墅,從此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蘇軾要在黃州購買田產,不僅僅是為了要安置一家妻兒老小,也是安放自己貶謫流放的心靈。
蘇軾一早起床后,不多久,朋友們也都如約而至。
從神情上來看,每個人都精神飽滿,一股股春天的氣息在每個人身上蕩漾。這一行人的心情格外的輕松。他們一邊走,一邊欣賞途中的風景,作為詩人,每到動情之處,也不免隨時隨地駐足停留,開始吟哦起來。這個時候,一旁跟隨的仆人則會善意的提醒詩人們及時趕路,切莫停留太久,春天的天氣多變,生怕途中遇事,耽誤了行程。而詩興大發(fā),正當興頭的詩人們哪在乎這個,為了詩情不被吵擾,打發(fā)催促的仆人們先行一步,他們自己則要在大自然中再陶醉一番。
這是春天的清晨,天朗氣清,雜花生樹,群鶯亂飛。路兩邊的姹紫嫣紅,池塘里的出水芙蓉,樹梢上的百鳥鳴春,這一切大自然無私奉予,更增添了春天的勃勃生機。
此時的春天,仿佛是一個單純又活潑的小姑娘,惹的世人萬般寵愛。但小姑娘有時候又不免淘氣,所以鬧起小情緒來,也讓人也猝不及防。
正當蘇軾和朋友們在路上歡聲笑語時,忽然天氣突變,剛才還是春色宜人,轉眼之間烏云蔽日,山雨欲來。先是一陣狂風大作,進而是昏天黑地,春雷伴隨閃電、暴風、驟雨,急匆匆的趕來。雨具也被先行的仆人隨身帶走了,這讓蘇軾一行人措手不及。
同行的朋友們趕緊找地方避雨,可是這荒郊野外,哪有一戶人家?傾盆大雨之中,朋友們都覺得狼狽不堪。而此時的蘇軾則顯得非常鎮(zhèn)定,他不像同行的朋友們那樣忙亂慌神的去尋找庇護之所,反而是一動不動的站在那里。此時,蘇軾輕輕閉上雙目,抬起頭,任憑風吹雨打,絲毫沒有介意。不僅不介意,他像是在默默安靜的享受著這場大雨。就好像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雨能洗滌污垢,讓靈魂變得更加純凈;能洗滌塵埃,讓心靈更加通透。
就在這個時候,一旁的朋友們都急切的朝蘇軾喊:“先生,快找個地方躲躲雨吧!雨勢太大了,等雨停了我們再趕路吧。”蘇軾對此無動于衷,他在雨中又駐足了一會。忽然,他似乎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于是他拿起身邊的竹杖,腳踏著草鞋,解開腰間的酒壺,伴隨著雨打樹葉的聲音,緩步長歌吟詠而去。
不一會兒,雨過天晴。此時,山頭斜陽相照,春天又展露了她迷人的色彩。但經過這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的洗滌,周邊的世界仿佛一下子安靜了許多。一場大雨洗去了喧嘩與浮躁,留下的是泥土樸實的氣息、花草清淡的香味,還有荷葉上那如珍珠般晶瑩剔透的水珠。
再回首此次沙湖道中遇雨的經歷,蘇軾寫道: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
也許,這正是蘇軾經歷官宦與人生波瀾起伏之后的寵辱不驚與閑庭信步。無論是進、是退、是得、是失,蘇軾佛老的修養(yǎng),已經具備了一種人生價值的超脫。這種超脫,再看那山,山還是那座山;再看那水,水還是那灣水。
(原創(chuàng)文章 轉載需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