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小馬哥在洪波微信朋友圈評論,微信公眾號的付費閱讀功能在加快測試。昨天微信大V龔文祥就爆料了公眾號付費閱讀界面,包括標題和摘要,以及剩余文字數,付費閱讀全文。這和之前媒體猜測的基本一致。
無論是吃瓜群眾,還是很多媒體,吼著 “內容變現”、“內容付費”的春天也來了,對原創內容生產者,你們的風口又來了。
但是,風口是真的來了?你是那只豬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內容付費的歷史。當然縷之前,要明白內容是什么?文字,圖片,視頻,或單獨,或組合。這樣看來,遙想當年你買的雜志、卡帶,租的影碟,買票看的演唱會,電影,都是為內容付費。
盜版的猖獗降低了稀缺性,互聯網提高了信息獲取的效率,卡帶、影碟、雜志慢慢淡出。但是這些只是形式,內容的本質是文字、圖片、和視頻,換了個互聯網的載體出現。
由于之前的工作經歷,視頻的付費歷史我可以簡單的說一下。
剛開始視頻網站推出,以短視頻為主,就是行業內說的UGC(即用戶制造內容)。但是大海撈針后發現,出現好的作品的概率太低。而在視頻網站上除開新聞類、三俗類的視頻,點擊量高的是什么?答案是在2009年出現的,電影電視劇播放量穩定,而當時在播電視臺播放的電視劇,有大熱演員的播放量更會爆掉,所以視頻網站購買電視臺播放影視作品的版權采購潮流來了。作為當時的參與者,盛況空前。從TVB的1000元單集,到當時業界啞口的19萬一集的胡歌主演的神話。
這樣,不劃算啊,所以視頻網站開始做付費嘗試,比如,郭德綱的直播,演唱會的直播,只能說,受限于當時的技術、支付,很失敗。所以大部分成本還是轉嫁到廣告商身上。
想想,買個網絡視聽傳播權,一部電視劇版權采購就要花幾百萬,反正都燒錢,直接投資,同步播出、獨家、排他權益獲取,等等。當然這樣還是不能發揮到最大效應,有傳播渠道、有播放平臺,如有專業的制作團隊,那不是?
最先制作的是新聞,比如娛樂新聞,一個記者帶編輯一天跑三四條,自己剪輯生產,加上天然的UGC內容篩選出來的民間性價比超高的制作團隊,有了后來投資的萬合天宜,《萬萬沒想到》就是這樣誕生的,后面的大電影簡直就是奇跡。當探索出這條路后,大IP《鬼吹燈》由騰訊投資、侯宏亮團隊產出就很自然了,廣告、付費會員,爆掉。
如果仔細的推敲內容付費里視頻這一塊,你會發現,一開始的UGC,只是催生平臺的基礎,金字塔里鋪底的。海量的視頻和用戶成了篩選器,好的視頻和團隊浮出來,但是他們的盈利基本局限在廣告費用上。到后來,他們不是被專業化團隊(比如以前拍影視劇的)并掉,就是被投資,成長為專業團隊。
同樣,文字側,當更多以前報業、雜志等優秀的制作者進入后,網絡編輯,或者記者已經賦予了更高的要求,而產出的內容也不在是新聞復制而已,比如由上海報業集團出品的澎湃新聞。比如被百度收購的李叫獸團隊,邏輯是一樣的。
現在好像無數的草根內容創業者都有了內容變現的機會。真的是嗎?李笑來在得到上開了專欄半年賺一千多萬,你也夢想半年賺一百萬?
我給不出答案,只講述事實。
去年創玩辦了幾十場大大小小的線下活動,一百多人的免費活動不及一個十人的活動,免費的活動不及付費活動。付費的活動,來的人有目的,并且有質量,通過活動幫你篩選了真正的用戶。而后,付費的課程,也有了第一批粉絲和付費用戶。
但是要做這些有質量的活動、課程,必須要有持續的內容,比如好的分享者,不是一個,是一批;要有好的活動設計,分享者講師講什么?PPT做成什么樣?不停的review流程,細節。要做一個百分百滿意的活動我們花了幾個月的錘煉!羅馬還不是一天到達的。
再來看看羅振宇的“得到”。從羅輯思維一開始的免費,到后來的賣書賣月餅建立社群,不斷的篩選出愿意付費的粉絲和用戶。最后推出“得到”,這個高效的知識付費服務app。
你會發現,用戶為整套付費的,讓羅振宇長期盈利的,都是優質的內容,比如那些他代理的書,他平臺內那些優質的IP產出的知識。
知乎Live上面一場可以掙十幾萬的也都是優質的IP產生的優質的內容,不然只是一錘子買賣。
所以來看看什么樣的內容可能得到用戶的買單?
我認為是優質的內容+持續的生產機制+具有優質內容運營能力的團隊。
優質的內容是基礎,但是持續的生產機制也很重要。為什么?
我們來看看得到的背后,一個深度參與內容制作的過程,你看到的每一個平臺上的分享者,IP,背后都有一個團隊在運作,一個IP對應一個專門專業的編輯,而這些專門專業的編輯,都是《新周刊》、《新京報》等資深專業媒體出身的。
得到的產品設計,每開發一個IP,都會有非常深入的團隊溝通,作者溝通。然后修改產品,出DEMO,灰測優化,再來一輪用戶測試和溝通優化,反反復復。你們要說了,這就是互聯網的產品打磨過程。
不好意思,這其實在任何好好做事的行業都這么干。最近看《大明王朝1566》的拍攝紀錄片,好的電影制作過程一樣,定角后,演員都會聚在演練室一起研讀劇本,彩排練習后才開拍。
而上述所講,介入的編輯也好,設計內容課程的人也好,都是運營內容的專業團隊,甚至,羅振宇,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本科,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碩士,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生,CCTV《對話》制片人。團隊的專業性毋庸置疑,他們將IP所具有的內容,打造成用戶接受度很好,并且持續穩定的內容。具體說來就是內容質量的穩定、頻次的穩定。
所以,這整套內容研發流程,不是就一個簡單的IP就完,也不是一次性行為。以為開個公眾帳號,寫幾篇文章就賺錢估計都是沒睡醒的。
大膽猜想下,未來在微信生態或者大的互聯網里能夠收費的是哪些?
1、以前做傳統媒體轉型來的,比如三聯、南周、等等,主要生產和以前雜志報紙時代的內容,換一個平臺形式,更加精致和互聯化。
2、 微信原生的團隊,比如很多大IP,主要生產知識性內容為止。
他們的共性也很清晰:有強烈的品牌屬性和影響力,有足夠多的可變現的流量。也就是具有海量的用戶,足夠的信任讀,最重要的是,已經不再急需傳播,說白了,不需要那么著急的增粉,抓流量去體現價值屬性。
最后,你的屬性決定你的未來。
如果你是一個營銷號,價值在流量,關注粉絲喜歡什么,服務于廣告主,就不要YY了。
如果你是一個媒體,價值在內容,關注自己想說什么,“老子才是專業的”,服務于讀者,那么才有談付費閱讀的意義。
試想,你還在苦苦哀求,變著法的要求你的粉絲去幫你傳播裂變,去增加你的閱讀量,去回復讓你好有互動的存在感,想什么付費,這不是相當于自宮嗎?嚴重影響你的生長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