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著1歲多的兒子,動不動就發脾氣,很是來氣,他大伯無意間說了句,三歲看大啊,好似大腦被重擊了一下,對啊,他馬上就快兩歲了,還有一年多就滿三歲,是不是就性格定性了啊,心里很是著急,總想馬上糾正他的一切錯誤,讓他變成自己理想中,或者大家眼中的好孩子。
可現實哪有那么容易啊,首先他還不會說話,溝通就成了問題,于是,我們就給自己找各種理由,說,等他會說話了再說吧。
這句等他。。。什么什么時候再說吧,真的很可怕,就像剛生出來,又等他滿月再說吧,等滿月后又等來會爬再說吧,等會爬又會等會走,等會走了又等會說,。。。就這樣等等等下去,其實好多習慣就都已養成了。
在心理學上說,小孩子再半歲以上就開始比較有自主意識了,又慢慢開始辨別別人說話的意思,很多事情可雙當時就阻止或者作出正確的引導。
比如現在他還不會說話,像他今天這樣愛丟碗,當時如果不能勸解,只能把他及時帶離“案發地點”
這時他可能會很激動,手動腳動的會反抗,先不管他。
把他放一邊,等他安靜后,先從另一件事把它情緒調離后,慢慢緩和后跟他說為什么剛才他要那樣做的道理,眼睛一定要溫和的看著他, 不要帶著責罵,他多少會聽進去的。
今天我這樣去試了,感覺寶寶是聽進去了,不像之前那樣再反抗不停,很乖的聽我說話
后面如果你發現他聽了你的話,一定要及時的表揚他,說,你看,這樣不是很好嗎?你真的是媽媽的乖孩子喲,適時的再抱他一下,親他一下,讓他感覺到愛,感覺到真誠,他就真的會越來越聽你的了
這是我今天的感悟,教孩子一定不要急,適時的要站在孩子的立場想問題,畢竟他跟我們大人的思維不一樣,他會想得很簡單,試著先去理解他,最好的教育還是父母平時生活的示范作用。
下面引用一篇“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文章,讓你更多的重視小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要以為孩子越小越不重視,或者等自己忙好了等孩子上小學了再去管孩子,那就遲了啊。
正如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所說,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就能夠很好地解決問題。3歲和7歲,正是嬰幼兒成長過程中的主要矛盾,抓住這兩個關鍵點,就能夠使孩子的教育取得很好的效果。父母應該在3歲和7歲這兩個節骨眼上多下工夫,多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精力,以保證孩子有一個光輝的未來。
中國自古就有這樣一句話:“3歲看大,7歲看老”,它簡單明了地概括了幼兒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從3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個性傾向,就能看到這個孩子青少年時期的心理與個性形象的雛形;而從7歲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業。
3歲和7歲在古代雖然只是一個概數,但是卻已被現代科技證明是非常有道理的。
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曾經做了這樣的一份報告,報告稱,通過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示他們成年后的性格。這一報告為“3歲看大”的說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曾經引起世界性的轟動。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
2003年,當那些孩子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并且通過這些人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詳細地調查,結果如下:
當年被認為“充滿自信”的幼兒占28%。小時候他們十分活潑和熱心,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
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于隱瞞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10%的幼兒被列入“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的幼兒長大后的性格基本和小時候一模一樣。
由此可見,3歲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階段,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出生到3歲這個階段稱為嬰幼兒期,這個階段是兒童生理和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另外,他們還發現了下面的成長規律:
1. 性格: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基本上在3歲之前就已經定型,3歲之后變化不大;
2. 智商:兒童的腦細胞組織在3歲之前就已經完成60%,這時期的兒童腦部具有很強的吸收能力;
3. 學習:3歲之前是兒童的感覺、記憶和思維的形成過程中最為敏感的時期,3歲之前的學習活動將事半功倍。
4. 身高:3歲之前是孩子身高發展最為關鍵的階段,3歲之前對身高造成的損害將永遠無法彌補。
兒童心理專家和教育家們把從3~7歲這個階段稱為學前期。所謂“7歲看老”是指在7歲時幼兒的個性傾向開始形成,7歲之后,基本上就難以重新塑造了。
當然,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又改變的情況也并非完全不可能,但畢竟很少,而且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去改變,因此,這就要求父母抓好早教,讓孩子在起跑線上就具備征戰一生的能力和資本。
卡斯比教授曾經強調說:在0~3歲,父母的期望、行為和一些生活標準會被孩子內化為自己的期望和規則系統。也就是說,此時父母的行為準則就是模板,它直接決定了孩子一生所依據的行為準則。父母不但要在這個時期關注孩子的行為,同時還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我們每一位家長的共同心愿。現在,大多數家長都比較重視早教,但是更多的人只著重于對孩子知識、能力的培養,并沒有看到孩子心理模式的發展,也不關注孩子性格的形成過程,致使早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拔苗助長。
現代心理學認為,人的一生是一個完整的心理發展過程。這個過程從出生開始,到去世結束。在這個發展過程中,0~7歲的心理發展情況尤其重要,它就如一座大廈的基礎部分,直接決定了大廈的風格和高矮程度。父母如果能夠抓住這一關鍵時期,給孩子進行很好的教育,就能夠給孩子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人為“80后媽媽”,專門推送一些育兒的經驗,如您正有需要,請關注我,微信號“非純棉布生活”現改為“周氏育兒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