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非常榮幸能有機會和大家進行讀書交流,我校的讀書交流活動已舉辦多次,對于促進教師成長乃至學校的其他工作的開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正是聽了吳校長的家風才有了以傳承家風為主題的第三期連心橋;有了張瑩老師給介紹劉墉才想到第六期的連心橋以“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為主題;第四期的連心橋更是直接以讀書為主題;通過張教美老師的《生命冊》,使我認識到每一個人都會有自己生命的軌跡;景洪云老師的《恬淡知足》,讓我認識了“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楊絳先生。
當得知自己被推薦和大家交流,努力回憶曾經讀過的書,尋找共鳴點。30年前我上一年級,在整個小學階段只記得讀過一本不能稱之為“書”的連環畫《渡江偵察記》,懵懵懂懂中覺得他們很勇敢,直到今天讀了《長征》之后才知道他們之所以勇敢,是因為他們有自己的人生信念;初中看的最多的是武俠小說,能記住的除了金庸還有《水滸傳》,當今天看完《金圣嘆評點<水滸>》,才知道經典之所以是經典;高中時印象最深的是余華老師的《活著》,本想和大家分享這本書,再次捧起,僅僅讀到主人公福貴的第一位親人離去時就已淚流滿面,想想后面主人公的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孤兒)、外孫因種種原因先后離去,已經沒有勇氣讀下去了。福貴最后只得與牛為伴,孑然一身的老頭依然笑對生活,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這本書由張藝謀導演,葛優、鞏俐主演拍成了電影,但由于涉及到建國前后的幾場大得運動,被禁播了)
2000年左右還看看《讀者》、《意林》、《小小說》,還去買《齊魯晚報》,后來有了網絡就去逛“天涯”、上“貓撲”,不知不覺中也成了段子手。這時候看的文字雖然越來越短,但好歹還是字啊,還需要大腦的思考,還能勉強稱之為“閱讀”。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我們開始看動態圖,到今天已是“抖音”、“西瓜”等短視頻的天下。閱讀越來越感性,可以說越來越感性,從來不性感。這樣真的可以嗎?寒假中呂健老師的報告最后提到了一本書《教師閱讀地圖》,正巧我也有這本書,但真沒上心讀過,再次翻開,覺得教師應該“知性閱讀”,才能做“幸福老師”。
“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只有讀書,才能教書。讀書是找回內心寧靜的源泉,讀書是持續生長的根基。只有內心寧靜才能感受幸福,只有持續成長,才能享受職業快樂。可以說讀書是教師休息的驛站,也是教師成長的加油站,更應是教師幸福的終點站。
應該讀書,已成為我們的共識,告別感性閱讀,走向知性閱讀,這是我們專業成長的需要,也是我們獲取職業幸福的起點。那么什么是“知性閱讀”,書中說到:指帶有鉆研性質的理解性閱讀,閱讀者憑借邏輯和已有的經驗去理解書中的觀點,與書籍反復對話,并以書中的思想對自身經驗進行反思和改進。知性閱讀需要鉆研、理解、反思、改進,這就要求在閱讀的同時不斷的思考,并且是聯系實際的思考,要告別思維的懶惰,讀書變成了一項苦差事。苦不苦,想想紅軍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雷鋒董存瑞。
人們與生俱來的喜歡感性閱讀,但今天我們要知性閱讀,他作為一種能力,需要訓練,書中主要給我們提出了四條建議:
1、[endif]要大量的摘抄,反復的應用,不斷提升專注力。摘抄可以有專門的本子,也可以在書中的空白處,也可以輸入電腦保存,聰明的你也可以把一部分重點寫在會議記錄里,開一些務虛會的時候就能非常自如閱讀。為什么要摘抄,摘抄的時候我們必定要放慢閱讀速度,有利于我們認真思考,也便于以后翻閱,掌握這本書的精華。
2、[endif]用心揣摩書的整體結構和主要概念,并清理他們之間的關系。在反復閱讀中讀懂書的結構,熟悉書的脈絡,了解作者想表達什么,是如何論證的。最好的方法是寫提綱。
3、[endif]努力以批注的方式與書籍對話。寫下自己的理解,表達自己不同的觀點,記錄自己曾經與觀點相關的經歷。
4、[endif]必須與好書進行生命交流,當讀不下去的時候,反復的問自己:我為什么要閱讀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