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春風十里不如你》的Chapter ?Three,這一章節話題內容講的是過年。過年對于我們想必并不陌生,然而現在卻有多少往日的年味呢?細思級恐。
遙記小時候每年過年能有新衣服穿,拿壓歲錢、放鞭炮、吃餃子、貼春聯、看春晚、堆雪人、打雪仗……現在的孩子們卻對放炮已然沒了興致,一個個都變成了低頭族——玩手機、刷微博、搶紅包。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人情,過年也沒有了那時的年味濃厚。
“傳統上講過年是一家人團聚,團聚在一起,是最不應該老看手機的時候,尤其中國人現在四處飄蕩,本來這時候應該好好看看爹媽,結果還在看手機,回家過年的整個意義全變了。”梁文道如是說,可以看出文人對于人情淡漠的擔憂,同時也諷刺了社會現狀。
是的,我們現在都很少跟家人在一起認真吃飯、開心聊天。沒了小時候對過年的期盼與熱情,沒了守歲的欲望與對新衣裳的癡迷向往。“小時候如果給十分,現在是六分吧,勉強及格。”馮唐這樣定義現在過年的感覺。是的,這些年的年,已大不如從前。年味不再,一家人相聚在一起的熱情遠不如手機里幾毛錢的紅包來的更讓人興奮。
于是想到今年過年回家的場景,正如《常回家看看》那首歌里唱到的那樣:“老人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我們家鄉有待客的習俗,家中的親戚朋友會在每年固定的日子里上門拜年,然后坐在一起暢聊去年的收成與對來年的展望。父母會在年前就備好年貨及待客用的食品,也會給親戚的孩子們發壓歲紅包,然后看著他們一年年茁壯成長。
“現在過年很多時候是出于義務,看到家里老人一年一年老去,你會想到跟他們一起過年還能過多少回,然后懷舊起來。”梁文道提出這樣的感慨。
是的,父親年紀大了,我們弟兄三個還有大侄子對于今年的年俗義不容辭——去墳陵里燒紙錢請祖先回家過年。然后在家里靈位神像前擺放祭品,并磕頭作揖以示虔誠。大年初一鞭炮齊鳴,吃完餃子后挨家挨戶拜年問好,說些祝福彼此新年好之類的吉祥話。看到年幼的侄子偶爾會收到紅包,于是感嘆我如今卻已不再年少。
一年一度的佳節,當然也見到了一起長大的發小。多年不見之后發覺變化很大,一個個都不再稚嫩如初而是成家立業,不禁讓人感慨歲月滄桑。彼此之間聊天是少不了的,卻很難繼續相處。因為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生活,而我們各自的圈子也不同,談論的話題無非是家長里短之后尷尬的沉默。
所以覺得過年就成了過關,人的一生有很多關卡,上學讀書,步入社會參加工作,成家立業,繁育后代,生老病死……如同輪回一般參禪悟道,這需要我們不斷修煉,不斷打造,然后期待更加美好的下一站。
“我固執地認為,一個人在二十歲之前待過的地方,就是一個人的真正的故鄉。以后無論他活多久,去過多少地方,故鄉都在骨頭和血液里,揮之不去。”馮唐這樣詮釋故鄉的所在。現在的年輕人被迫背井離鄉,只剩孤寡老人和留守兒童在家,他們心中最想念最為牽掛的就是自己的故鄉,這是內心的召喚,也是最終的歸屬。
“學識就產生了作用,學是二手經驗,識是你親嘗親見,這些構成你的武器庫。”
“第一,你要敢于開頭,別老整天憋著,該開頭就開頭。第二,你要建立屁股跟椅子的友誼,得坐得住。第三,必須結尾,也就是必須得寫完。”馮唐自己總結的三點寫作訣竅,凡事概括為三點,清晰明了。大概是運用到他當年學到的麥肯錫經驗之談。
《春風十里不如你》的第二章講的是藝術標準,類似于金線理論的某種擴展,安靜閱完之后無從下手所以沒寫讀后感。這篇《過年》也是看到上面的馮氏訣竅理論后蠢蠢欲動,于是憋出了此篇。文短意長,不成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