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列維特潛藏在幕后,設法了解個體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不僅希望了解他們買了什么,還要了解其洗手頻率,是否會成為恐怖分子。先講一個小故事,這些經濟學家并沒有把研究對象局限于人。陳是一名華裔經濟學家,他的目標是,教會猴子使用貨幣,來觀察猴子的行為模式,他和他的團隊養了7只猴子,4只雌性,3只雄性.第一步讓猴子意識到硬幣是有價值的,陳和他的同事給猴子某只硬幣后,就會亮出食物,只要猴子將硬幣扔給他們,猴子就會得到食物,這樣持續好幾次以后,猴子就會明白,硬幣可以用來買食物。實驗證明,不同猴子對不同的食物各有偏好,他會根據自己的偏好把硬幣用來購買不同的食物。陳的團隊還在試驗中引入了價格沖擊與收入沖擊,一個猴子最喜歡的食物是果凍,在通常情況下,一枚硬幣可以買3個果凍,如果一枚硬幣突然只能買到2個,他會如何反應?猴子的反應非常理想,某種食物上漲時,猴子們就會少買,價格下跌時,就會多買,看來經濟學的法則不僅僅適用于人類,也適用于猴子。陳和他的團隊設計了一個賭博游戲,在第一個游戲中,研究人員亮出一顆葡萄,根據硬幣下落的正反情況,猴子要么僅僅得到那顆葡萄,要么還可以得到另一顆葡萄作為獎勵,但是如果猴子沒有猜中,研究人員就會拿走其中一顆,猴子只能得到剩下一顆。在這個游戲中,平均而論,猴子得到葡萄的數量都相同,設計的著眼點在于,猴子在第一個游戲中,可能會獲得好處,在第二個游戲中可能會遭到損失。實驗的結果證明猴子和人一樣都有損失厭惡心理。團隊還發現了一個現象,一只猴子拿到錢以后沒有問管理員要食物,反而向母猴子走去,把錢給母猴子,隨后2只猴子竟然發生了性關系,母猴子在結束性交后拿到錢向管理員購買食物,這有可能是猴子歷史上首次賣淫活動。或許我們不該高估人類,畢竟猴子世界在引入貨幣后,許多行為模式竟然和人一模一樣。
外部效應的邏輯。什么是外部效應?當某人實施某種行為時,其他人被迫為他的行為付出代價,外部效應,即為經濟學所說的納稅卻沒有得到相應的權利。如果你的家正好處于一家化肥廠的順風方向,那么你所聞到的惡臭就是外部效應,如果你的鄰居在舉辦聚會,那么他們縱情歌唱說話的噪音就是外部效應,當然我們在討論全球氣候變暖的時候,抽離那些科學理論和道德說教,你在后院點燃一堆篝火燒烤時,就不僅僅在燒烤了,你也在排放溫室氣體,你每次坐進汽車,消費肉類產品,大熱天開空調,都是在聚集外部效應,夏天你覺得天氣很熱,打開空調,你的行為將導致發電廠排出滾滾黑煙,因為要發電就要燒煤,水達到沸點后才會產生動力推動渦輪機,從而帶動發電,你也不會想到開采煤礦和運輸煤炭相關的環境成本及工傷問題,每年礦難都奪走了許多工人的生命,大量家庭支離破碎。從表面上看,我們打開空調就那么輕輕一按,冷氣就來了,毫不費力,就像從童話世界中降臨一般,現代技術如此先進,如此復雜,因此隱藏了與我們活動相關的成本。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既然我們無法強求人們承擔其行為導致的全部成本時,他們也就沒有什么動機去改變他們的行為了,在過去,人們放棄馬車轉而使用汽車,不是因為他們道德高尚認識到馬車對環境的破壞,而是使用汽車更加符合他們的利益。今天許多組織要求人們改變他們的行為,并不去考慮外部效應和人們的成本,而是打著道德和大公無私的旗號,這樣的行為方式必定失敗。
911以后,恐怖主義分子非常猖狂,曾經在倫敦進行了好幾場恐怖襲擊,英國警方一直試圖搗毀在英國的恐怖組織網絡,想了許多辦法但是沒有任何效果,最后英國警方在經濟學家的幫助下,找到了如何查出恐怖分子的方法,那就是恐怖分子從來不買保險,假如一個恐怖分子結婚以后有幾個孩子,那么在英國,大部分穩定家庭都會去購買保險,但是英國的保險公司規定如果客戶是恐怖分子,那么就不會給予該客戶賠償。于是恐怖分子就沒有去買保險,英國警方抓住了大量的嫌疑人??駸岬目植乐髁x分子,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和為自己的理想奉獻的精神,自以為道德高尚,但是人終究是人,也會去算計,當保險公司不賠償恐怖主義分子的時候,他們就不愿意去花這個錢去投保,最終大量的恐怖分子暴露。
魔鬼經濟學2中提及大量有趣的案例,比如酒后步行的死亡率比酒后駕車要高,印度婦女一定程度的解放是由于電視機的普及,早先新生兒死亡率高是因為接產大夫不洗手,在隱藏醫用鉗子秘密的100年中,大量嬰兒在接生時死亡,最有效果的避免疾病的東西是最廉價的疫苗,而非其他醫療手段,安硝酸養活了整個世界,勞動保障法反而坑了勞工,瀕危物種法加速了瀕危物種的滅絕等等都用異于傳統的思維方式給讀者來一場頭腦風暴,帶你進入另一個世界。
書中所提及的利他主義實驗,博弈實驗與獨裁者實驗也非常有意思,經濟學家李斯特通過一系列實驗推翻了先前人類是一種利他主義者的結論,之所以會產生錯誤的結論,除了密切觀察行為和選擇性偏差外,人類的行為還受到一系列復雜因素的影響,包括行為動機,社會規范,經驗常識,等等。著名的電擊實驗和囚徒實驗非但證明了人類并非的天生的利他主義者,在一定情況還會變成類似于納粹的兇殘之徒。
經濟學思維對我最大的幫助就是擺脫那些虛妄的道德和說教,從最根本的人的行為邏輯出發去思考問題,改造自己的世界觀,防忽悠。
在解決現實問題中,有些情況下,我們只需要考慮一個問題,誰來負擔成本?
比如逼婚現象,成為了現代年輕人的噩夢,父母親三姑六姨打著關心你的旗號逼迫你早點相親成家,人們夾在親情和自我之間,責任與自由之間難以抉擇,哪一邊看起來都很有道理,我只問一句,誰來負擔成本?為了維系一段婚姻,我們個人要付出時間精力金錢,和另一半共同面對各種風險,而對于逼婚的人來說,他們最多只是動動嘴皮子,日子最終是你自己過,既然是我負擔成本,為什么不讓我過得更好,我何必自己負擔成本讓別人舒心?
在讀初中的時候,有一次班主任開班會討論活動的獎品買什么,我在下面說,直接把班費分給同學不就不好了,既省時間,又能讓同學自己選擇想要什么,但是班主任卻大發雷霆,說我是一個唯利是圖的家伙,只認錢。班主任在班級里一直宣揚要講道德,講原則,恥于談錢,我不知道她在學校工作后是不是跟校長說我不要工資。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都類似于我初中時候的班主任恥于談錢只講道德和所謂的原則,最后道德實在是兜不住了,再露出猙獰的面目來談錢。醫生和老師都是被包裝成道德至上的職業,一個是白衣天使,另一個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但是當病患無法病愈,孩子考不進好學校時,有些人就會撕開道德的外衣,赤裸裸得談利益的時候,下手就沒有輕重了。
聽信道德和原則的人活得束手束腳,最終也沒有多少權益,卻因此背負上無盡的義務,這個世界流轉的法則就是收益(不僅僅包括貨幣收益也包括其他收益,比如情感收益)的分配與獲得。一開始就談利益反而有道德存在的土壤,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利益奮斗,在這個前提下,還愿意拿出錢和感情來幫助他人,這就是善心。相反每個人心中只有道德和所謂的原則,沒有人會為他人的付出心存感激,認為那是理所應當的,最終善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且,一個一開始就言利的世界,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會變得簡單許多。言利才會有規則存在的可能,而“大的不逾矩,小德出入可也”,道德是彈性的,根本沒有標準會浪費許多時間。所以老殘游記才會提出清官之惡,明末的道德政治才會導致大面積的腐敗黨爭和偽君子,崇尚理想的法國大革命讓法國血流成河,主張共產主義偉大理想的共產主義國家卻制造了成千上萬的饑荒,肅反和屠殺。所謂通往地獄的道路都是由一塊塊美好愿望的磚石鋪砌而成的。
尤瓦爾赫拉利說過,人類所有的行為準則,國家制度,道德規范都是人類自身的想象和虛幻的現實,如果要過一種相對簡單正確的生活,擁有獨立的人格,如果你為了這個虛幻的東西,付出了成本,承擔了痛苦,那么就趕緊拋棄所謂的道德,只要詢問自己一個問題,究竟誰負擔成本,一切迷霧瞬間煙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