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語言很多是倒裝的,不按照正常的語序排列。比如回家,說家去。路上遇見早上下地干活的農民,表達是“路上下地的農民早起回來了”。
語調也不大一樣,回到郯城,我開始還是講普通話,如果讓我說方言,我也不知道如何表達,住上幾天,潛移默化的被影響用方言說話了,而自己不知道。
順河莊這邊,語氣詞說的最多的是“么”,路上見了就會問“干么去啊”,吃的什么飯,說“吃的么啊”?和臨沂大部分地區一樣,對于已婚的中老年婦女,男人們閑聊會稱呼“老娘們”,一種習慣性的表達,而沒有歧視或者其他的意思,就像稱呼陜西稱呼孩子為“娃”,四川叫鞋子為“孩子”樣。
早上起來,出門到垃圾,看到門口的草啊,真是多,就拔。一拔就多,提都提不動。有的草長了半米高,有的草已經發黑,根還在,最下面還在發新枝,有的草有點小刺,還扎手,有的草匍匐一地……還好最近接連下雨,今天也是斷斷續續的下雨。趁間斷干一會。不久就被我爸制止了,說草是拔不完的。老爸說“秋來草自亡”,不用管。
草與人,反映了人與大自然的斗爭。有人的地方,草就幾乎被收拾完了。除草劑,水泥地,無論如何,還是在邊邊角角有縫隙有泥土的地方,就有草的生長。人與草一樣,有容有枯,帶帶相傳。人多了一點自主性,可以選擇不育,或者選擇多育,而草聽從自然雨露,風調雨順就多點,天干物燥秋野一場火,草就結束了。
然后發現一棵草長的太大,竟然長成了一棵樹……也挺美的。摘了果實,發現可以做顏料。于是研究起來了。
有意思的紫紅色,純天然的顏料。青果汁還是綠色的。
1.提取去雜質。果實小有種子。一是多采集,用布過濾。本來汁就少,這樣損耗大。二是用針管抽,這樣費事。
2.保存。一是把果子凍冰箱,現用先取。二是保存汁。等汁的水分揮發了保留。想用酒精,不過酒精就破壞了分子結構,變色。查了一下,有加礬的,加鹽固色的。還要看看《齊民要術》。
于是接觸到一個工藝DIY ,草木染。
以下內容來自于網絡:
從西漢馬王堆出土的衣服和絲織品上,人們看到美麗的彩繪、印花和鮮艷的色彩:大紅、寶藍、淡藍、翠藍、湖藍、葉綠、絳紫、藕荷、杏色、純白、淺橙……兩千年前的中國人,已經掌握了如此高超的染色技藝,讓人不得不嘆服。而這些絢麗的顏色,其實都來自植物和礦物。
紅花、茜草、梔子、紫草、藍靛、橡實、柿葉、冬青葉、蓮子殼、鼠尾葉、皂斗、五倍子、栗殼,都可以用來提取染料。礦物中的皂礬、砂、絹云母、墨黑、金銀粉,也是制作顏料的好材料。
一 何為“草木染”
19世紀下半葉,人們發明了合成染料。在此之前,所有染料全部取自天然。
天然染料分植物、動物、礦物三類。
其中,利用植物的根莖花葉果實果皮干材等為染料,為天然面料著色的技藝,在古老的中國被稱為“草木染”。
我國大部分著名傳統染織品采用的都是“草木染”。
“草木染”工藝一般只靠口口相傳,到了今天的中國,幾近失傳。
二“草木染”色彩
古代以五色——青赤黃白黑 為基本色。再由本色混合調出更多繽紛的顏色,稱為“間色”。
青色(蓼藍、菘藍、木藍、馬藍等)
東漢,馬藍是我國北方一種重要的經濟作物,在今河南開封一帶有專業馬藍產區。文學家趙岐路過此地,有感而發,作《藍賦》寫到“余就醫偃師,道經陳留。此境人皆以種藍染紺為業。藍田彌望,黍稷不植”。
相應的,南方同胞多用“吳藍”(木藍槐藍)。
赤色(茜草、紅花、蘇木、棠梨等)
茜草根含有茜素,以明礬為媒染劑可以得到鮮艷的紅。
漢代,茜草大規模種植。茜草染成的色彩又稱“絳”。
由西域傳進來的紅花染成的色彩又稱“真紅”。有李中有詩《紅花》是這么形容的:“紅花顏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
黃色(梔子、黃櫨、槐蕾、姜黃等)
主要是梔子。梔子的果實含有藏花酸,染出的色澤微微泛紅。《漢官儀》中提到:“染園出卮茜,供染御服”。由此可見,御服這種高級服裝也是用梔子染出來的。
白色(天然礦物絹云母著色,但更多用漂白法)
生絲用強堿脫膠,就洗白白啦~
麻呢,要用草木灰反復浸煮。
黑灰(五倍子、麻櫟、胡桃、烏桕等)
含單寧酸,和鐵作用生成黑色沉淀。這種沉淀極其穩定,風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
棉布草木染色樣卡。關于植物染料,一般分為媒染性染料(蘇木 茜草等)、直接性染料(紅花)、還原型染料(靛藍)。
方法有:
1? 涂染法(用于直接性染料):
抹抹抹,刷刷刷,嘿嘿最喜歡這種簡單粗暴的方式了……
“草木染”最原始也是歷史最悠久的方法。
長沙馬王堆一號和三號墓的遺物中,就出現有涂抹上色形成的絲織物。
2煮一煮
對效果要求不高的,可以直接染料織物倒進鍋里煮一煮……時間長短不同,色彩效果也會有所不同。
3加助劑
在我家鄉,會有老人用鳳仙花染指甲。采鳳仙花花瓣搗碎成泥,加入少量明礬攪拌均勻,然后把花瓣泥堆在指甲上,用樹葉和麻繩把手指包裹起來。一夜之后,指甲就會染上紅色。
其中的明礬,我猜想就是起助劑的作用。
常用助劑有 石灰、檸檬、鹽、蘇打……不同助劑,產生的色彩效果也不同。
為使織物色澤更鮮艷飽滿,需要先進行漂白增白處理,傳統方法一般采用硫磺、白土等。
4制取濃縮染料再染織物
賈思勰寫了本很有名的書,叫《齊民要術》,記載了藍淀染料的制作方法。
理工小織女翻譯那堆文言文,意思大致是這樣的:
a 七月中旬,挖個坑,抹點土,大坑深度五(寸)。草苫遮四壁,藍草要倒豎。
b 木石壓好,水沒藍草。加熱一宿冷卻一宿,過濾草根,汁液入甕。
c 十個石甕,石灰一斗五升,一頓飯工夫,澄清后倒去水分。
d 再挖小坑,倒入沉淀。硬度像粥時,倒回甕中,藍淀制成。
(“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許束,作麥稈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冷時再宿,漉去荄,內汁于甕中,率十石甕,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淀著坑中。候如強粥,還出甕中,藍淀成矣。”)
很多人擔心草木染的容易掉色(色牢度不高),其實這與植物種類、染色方法相關。
等我試驗完了,再補試驗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