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曾評價說:“我對《魔球》相當自信,它也備受好評。我一直希望能帶給讀者更多東西,比如人性獨白,比如社會炎涼。”
父親早逝,武志和勇樹由母親辛苦撫養。一家人相互支持,生活艱難又充滿溫暖。兄弟倆鄭重約定:武志專心棒球,勇樹全力學習,兩人憑天賦奮斗,一定要讓母親幸福。進入高三,武志率領球隊破天荒闖入全國大賽。在比賽關鍵時刻,他投出一記匪夷所思的“魔球”,比賽輸了。不久,離奇事件接連發生:先是武志的隊友被刺死,不久武志也被發現在樹林中死亡,右臂被齊肩鋸斷。
東野早期作品,能夠明顯看出一些細節上的稚嫩之處,比如兩條看似不相干的線索牽扯在一起難免有些刻意,不過這在東野其后很多作品中很常見也很純熟了,再比如殺人或殺狗的動機略顯牽強,盡管有所鋪墊可總覺突兀,還有就是弟弟被迫割掉右臂,想想并不現實,非常人之舉,如果說最后的伏筆是哥哥因狗而受傷…總之從這部當時不很成功但作者十分鐘愛的作品中能看到其后暢銷書的影子,而且也十分明顯表露出東野從本格向社會派改變的傾向。
和黎明之街、同級生類似,自殺現場被變動,導致警察誤以為是他殺。這幾個故事不同之處只是“變動”的動機而已。有的是為了替自以為是的嫌疑人消除嫌疑,有的是為了掩飾自殺者留下的可能牽涉自己的證據,有的是出于某種感情純粹誤導警察。這本即是,所以這個“感情”成為了最大的迷霧。
相較放學后的詭計和動機、畢業的人物和情懷,本書還是更接近各方面都更樸實(平庸)的同級生。要說亮點的話,大約就是懸念抓人、總能適時地扔出爆點了。這項長處也在正式出道(放學后)后很好地延續了下來。
東野圭吾最催人淚下的五部作品之一。——《申江服務導報》
想到東野圭吾寫出《魔球》時只有25歲,不禁感嘆他果然不是一般人。——洋泉社
不讀到最后根本不知道謎底,這是東野圭吾作品最大的魅力。——《朝日新聞》
我對這部作品(《魔球》)相當自信……我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帶給讀者更多的東西,比如人性的獨白,比如社會的炎涼。——東野圭吾
本作不僅是優秀的推理小說、娛樂小說,更是一部出色的文學作品。——日本讀者
《魔球》可好看了! 結局震撼。——百度讀者
魔球受到廣泛好評,并入選年度十大推理小說,讓我甚為欣喜。——東野圭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