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把《把時間當做朋友》磕完,闔書感嘆,相見恨晚。
在寫下書評之前,先啰嗦兩句:
1. 推薦2017年還沒有創建書單的朋友們,把這本書加入你的書單中
2. 推薦購買實體書,常備一本于身側,時時查閱
3. 書中信息量極大,顛覆舊認知的思路極多。如果你沒看懂,可能是你太年輕;如果你看懂了,歡迎一起討論
4. 當然,這是李笑來自己的心得筆記,你可能未必完全認同,能得到有用于己的即可
一. 重建對時間的認知
時間是是無法管理的,能夠管理的只有自己
時間,對于每個人來說,是背景一般的存在(別和我說你上了光速飛船...);不論你如何嘗試想要抓住它,改變它,都無濟于事。因為時間稀缺,絕大多數人都希望通過某種捷徑來獲取超過別人的效果,這便是所謂的“時間管理”的思路。更可悲的是,很多人會陷入“因為時間稀缺,所以放棄了立即可以執行的行動,浪費了更多時間去空想,于是時間變的更為稀缺”的死循環。
打破這個死循環的唯一方法,便是“立即行動”。
由于社會的復雜度在快速的增加,整個世界處于一個極混沌的狀態中,任何人都無法預測若干年后會怎樣。因此,此時的捷徑可能放大時間尺度來看反而成了繞遠;而像笨蛋一樣埋頭苦干,反倒成為了連接現在與未來的唯一最短距離。
放棄捷徑思維,放棄嘗試“管理”時間的思路,設定一個略高于自己能力的目標,然后立即行動,堅定的執行,讓時間成為朋友,陪伴并澆灌自己的努力,才是每個人能夠采取的最優解。
二. 了解心智的力量
人與人的差距之大,仿佛不是同一個物種
這之間的差異,便在于心智的力量。而所謂心智,便是每個人對于這個世界本質的認知。
如佛家所言,這個世界的真相和本質,可能并非我們能夠通過人類所擁有的器官能夠真正捕捉的,這便是所謂的“非空非非空”,即:這世界的本質既不能用“空”來描述,也不能用“非空”來描述,而是存在于我們能夠描述之外的。用奧地利哲學家維特根斯坦的描述,也可以說“語言是我們認知世界的邊界”。
佛學家也好,哲學家也好,這些說法告訴我們:可能我們無法真正的捕捉世界的本質和真相。But,不同的人對于世界本質認知的深刻程度,依然有著天壤之別;能夠深刻認知世界本質的人,和那些被自己淺表感官所蒙蔽的人,真的不再是一個物種,以至于對于同一事物的因果關系的判斷,都正反相悖。
比如,絕大多數人認為,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李笑來的評價是,自己擅長的事才是所謂“喜歡”的事,而要擅長這件事,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心力去練習去嘗試,即便在最初的時刻,你可能看上去并沒有那么喜歡它。而時常抱怨不喜歡自己手邊事的而常說“將來要去做自己喜歡的某某事”的人,只是因為TA們還沒有遇到挫折,而一旦遇到,就有可能為自己找借口,說“可能我也沒有那么喜歡”。于是,這世界上永遠都不存在一份TA們真正喜歡事。
這就是因果的倒置,實際上,只存在先付出并擅長從而喜歡,這一條邏輯;核心,還是“立即行動”。
3. 培養耐心
成功的核心要素是“耐心”。 而“缺乏耐心”便是成功最大的阻礙。
李笑來對于缺乏耐心有如下精彩的總結:
懶惰,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時間精力去做任何事。短視,是缺乏耐心而不能運用心智的去展望未來。草率,是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時間精力去認真調查研究。膚淺,是缺乏耐心而不能運用心智深入思考。夜郎自大,是因為缺乏耐心而拒絕觀察外面的世界。而所有的成見與偏見,都是因為缺乏耐心而不愿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認真分辨每個個體的特征,而寧愿用粗暴簡單的分類方法替代思考。
4. 行動的力量
不論道理聽上去多么的合理,離開行動,便跟你便半毛錢關系都沒有。
不論書里有多上精彩的思辨,你不用自己的思考重新架構并用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便不算是有用的知識。
不論你有多少理想,不立即開始行動,便永遠只是躺在你腦海里的夢想罷了。
再次重新梳理,你需要做的事情是:
運用心智的力量,重塑對于世界的認知,設定合理的目標,帶著足夠多的耐心,立即開始行動
其實如篇首那多啰嗦的幾句,書中奇思妙想,如火花迸濺,實為太多,最好常備于測,時時翻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