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自《時間簡史》后,很多書籍便有意無意都會冠上“簡史”二字,于是總對這些書無感,畢竟一本書如果真有“內涵”,用不著蹭別的年初書籍名字來為自己增加曝光度。前段時間受朋友安利《人類簡史》,再加上年初羅永浩的演講提到《未來簡史》。從過去到未來,看起來尤瓦爾.赫拉利是要博古引今,將人類整個發展歷程都說個清楚明白。可惜作者在書中滲透的主觀意識太強,且《未來》一書大部分內容都是根據現代科技發展的苗頭對未來進行的展望,嚴格來說只能算是對人類未來發展的一個討論性參考,并無實質意義。但每個人在書中所解讀的東西都不一樣,這次收獲最大的,應該是信仰和科技對世界造成的變化。
信仰,塑造世界
一個小八卦能維系3-5人的小團體,一個虛擬故事能維持上百人的團體運作,甚至建立國家。故事的內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是否能讓人們信服,一旦信服,便可占據人們的心智,讓人們為其生為其死——這便是信仰的力量。
并不是只有上升到宗教層面,才能稱之為“信仰”。金錢,是一種信仰,人們創造出“金錢”這個介質,并賦予它“信任”——相信它能換取人們想要的東西,無論金錢是實物存在還是虛擬存在,它所代表的都是一種信仰——物質主義信仰;國家,也是一種信仰,國家的建立本來就以虛擬故事為根基,如美國的《獨立宣言》,自然權利和主權在民,從來就不是實在存在的物體。一如權利和權力,均是被虛擬創造出來以團結群眾的工具。
而“宗教”這種信仰之所以強大,是它幾乎能保羅萬象,能夠賦予任何一個事物以合法合理性,如法律,法律并不是人類想象和設計的條條框框,而是來自絕對的神圣權威;如國家,古代中世紀歐洲國王要確立統治地位,還需要教皇為其加冕以證明,現代美國總統宣誓,傳統儀式也需要手按《圣經》進行宣誓;如各類人文主義學科的建立,相信人類生而平等、生而自由等等,是基于傳統基督教的理念:相信每個人都有一個自由而不朽的靈魂。
中國人的信仰,應該是“共產主義”,但顯然,“共產主義”的虛擬故事并不能讓中國人信服,當信仰不足以維護人心,則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硬性處理:動用軍隊武力+司法制度強制進行維系;另一種是軟性處理,以“共產主義”為名行“資本主義”之實,在與政治無關的領域讓金錢資本“占據”人們心智,當醉心于物質謀求安身立命,就不會再去考慮“共產主義”是否值得信服。兩種方法,兩種信仰,一種是武力,一種是金錢。
科技,改變世界
科技是人類的未來。科技讓醫學能治愈更多類型的疾病,延長人類的壽命;科技讓工業由人工化轉變為自動化,解放人類勞動力;科技創造網絡時代,讓人類能超越地域限制進行交流,并使得知識和信息跨時空互聯,擴大人類交流面和信息接收面;科技整合大數據,得益于算法,人類比以前更了解自身,但同樣也蒙蔽了自身......
科技,從被創造被利用開始,就是服務于人類,讓人類更好地生活而存在。但如果現代的人類并不完美,甚至難以控制,為什么不創造出另一種“人”呢?如,利用大數據算法整合出最完美的人類模型,然后通過改變生物基因構成,創造出“神人”,成為世界主流的人種。若需要某類人種專注某個領域成為服務型人種,則可以改變基因陣列,植入科技芯片,創造出如《X戰警》的變種人......當科技可創造出完美理想的人種,那么“智人”的存在也就失去其必要性,人種間的種族屠殺滅亡便開始了,在智力與武力的較量下,就猶如(數)幾萬年前“尼安德特人”與“智人”的沖突,要么同化,要么滅亡。
如今,現代人若在“思想”和“行為”上危及管理者統治,可以通過腦額葉切除手術廢除人的思考和行為功能,而將來科技能夠創造人類或者改變人類基因時,統治者需要什么類型的人民就可以創造什么類型的人民,在設定好的基因之下,無人反抗無人思考,只需追求基因算法規定的“應該”去追求的“快樂”“欲望”即可,如此一來,可真是《美麗新世界》。
科技的目的是獲得力量,信仰則是為力量找到合適的應用方式。科技便是信仰的工具了。當國家、宗教利用科技作為統治工具,那么科技便會反噬,把大部分人類變成科技的奴隸。
--------------------------------------------------
其實并不存在什么“黑天鵝”事件,任何事件的發生必然有線索,有苗頭,只是人們習慣于蒙蔽自己的雙眼,習慣于習慣,對事件發生的端倪視若無睹或不以為然,一旦爆發,便冠以“黑天鵝”或“蝴蝶效應”等等之名,用理論幫自己將責任推脫得一干二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