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琵琶記》? 高則誠(1305~1359)年? ? 元末明初劇作家
? ? 我們都知道,只要有了科試中舉,無論門第出身,即都可為官。這就為寒士出身的人,提供了一條發跡的捷徑。“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便是這種情況下的真實的寫照。當然這一些初入仕途的人,需要找到自己的靠山,權門豪貴們也需要拉攏新進以擴充自己的勢力,聯姻便成了他們利益結合的最佳手段。以至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攀附高枝成了駙馬,拋棄糟糠之妻成了陳世美的故事,舉不勝舉,多如牛毛。這也與當時的社會和百姓所提倡的報恩的觀念,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沖突,也導致了一幕幕家庭和道德的悲劇。該劇就是根據民間上的傳說,所改編而成的一部悲劇。民間傳說中蔡伯喈,有如今天舞臺上的陳世美,是一個因富貴而拋棄妻子的負心人,最后被雷所劈死。也許是劇作者的善良,同情劇中的人物,在他的筆下蔡伯喈卻成了一個值得人們去同情的一個人物。
? ? 我們也都知道,在宋末元初,科舉考試一度中斷了七十多年。終元之世,科舉考試也時興時輟,這使得許有學之士之人失去了進身之階的機會,社會地位的急劇下降,以至也出現了“九儒十丐”的說法,反映在舞臺和作品中,譴責士人的負心婚變的悲劇作品,漸漸地失去了現實的針對性,地位下降的士人,反而成了同情的對象。所以,在元代的戲曲作品中的士人,很少被作為鞭達的對象。到了元代的后期,人們對地位得不到改善的士人愈加憐惜,正面歌頌他們的作品,也漸漸地成了舞臺上和作品中的主流。我想,劇作者的《琵琶記》,以悲劇形式的同情和寬恕的態度,正面刻畫了蔡伯喈的形象,正是體現了當時的社會情態和民眾的需求。
? ? 我為什么會不厭其煩地去贅述這一些說明,不是同情那一些薄情行為的,知書達理的,地位優渥的,有著道德傳承的,肩負社會責任的,地位行為懸殊的人呢?而是借這琵琶記,這似乎是一個美妙的大團圓,但這個大團圓的悲劇,是深沉的,是凄婉的,也是感人的用意也在于此。
? ? 河南陳留郡有一戶姓蔡的人家,老夫婦年事已高,膝下有一個獨子名叫蔡伯喈。年輕書生的他新進娶了同郡的趙五娘為妻,一家四口居于深巷,過著清閑自在的日子。蔡伯喈一心想為父母孝道,無心功名,惹得父親的不高興。他與妻子新婚不久的二個月,朝中頒布黃榜,廣納賢良,蔡的父親逼迫他的兒子上京赴考求官。
? ? 蔡伯喈告別年邁的父母,新婚的妻子,只身來到了京城,誰料他一舉中了狀元,皇帝不但為他封了官,還下旨要他與牛丞相的女兒成婚。蔡伯喈再三向皇上和牛丞相推辭,說明自己已娶妻室,而且家中還有八旬的雙親需待侍奉,因而提出辭官,辭婚,結果被皇上的“孝道雖大,終于事君”所駁回。牛丞相更是積極奉旨要招他為女婿。在此無奈的情況下,蔡伯喈懷著暗傷之心來到了牛府。但心中還是日夜思念的父母和妻子。
? ? 蔡伯喈在京享受著榮華富貴,但家鄉卻連年遭受旱荒,百姓的生活十分艱辛,蔡家全靠新婚的兒媳趙五娘一人來承擔,她任勞任怨,典賣衣衫,換得一點谷米來供養著公婆。而自己卻忍辱含辛,吃糠充饑,在鄰居張廣才的接濟下,全力贍養公婆。公婆終因生活困苦,年事已高而相續去世。趙五娘羅裙包土,賣發為公婆料理了后事,背著公婆的畫像,手抱琵琶,一路彈奏,行乞進京,來尋找她的夫婿。
? ? 蔡伯喈進入牛府后,心中也一直思念著趙五娘和年邁的父母。賢惠大度的牛小姐,也體諒他的心情,準備把五娘和蔡公蔡婆接來合住。這時趙五娘也正好尋到牛府,向牛小姐講述家中的不幸,牛小姐深明大義,讓蔡伯喈和趙五娘團聚了。趙五娘與牛小姐以姐妹相稱,三人一同返回家鄉陳留郡,共同為蔡公婆守孝三年。三年之后,孝期已滿,牛丞相攜圣旨來到陳留郡,宣讀皇上旌表蔡伯喈,趙五娘和牛小姐之舉。眾人謝恩,回到院宇,共設華筵,四方歡聚,以此來結束全劇。
? ? 我以為,趙五娘是劇中最值得去同情的賢孝婦女的形象。她儀容俊雅,德性幽閑,美麗端莊,且有一定的文化修養的女人。她吃苦耐勞,孝敬溫順,克已待人,逆來順受,自我犧牲,從一而終的妻子。
? ? 我也以為,蔡伯喈是劇中也是一個值得去憐憫的瑕不掩瑜的人。他被迫招贅牛府,生活在溫柔之鄉。但他還時時想念著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糟糠之妻。他是一個有著善心的兒子,是一個有著良心的丈夫。但他同時又是一個在父母眼里是一個有才學的人,在妻子眼里是一個儒弱的人。
? ? 當然,劇中還有一個刻畫得非常成功的張廣才,他是中華民族優秀品德“義”的化身。災荒年間,他將他得到的救濟糧分一半給了趙五娘,幫助她的一家度過荒年,蔡公婆死后,他又贈送棺材,救人于危難之中。他有恩于人還不圖報答,那顆同情苦難之心,救人危難之心,助人為樂之心,無私之心,千百年來在民間不斷地得到了傳頌,也成了家喻戶曉的善良的人物。
? ? 琵琶行的戲劇結束了,但是在我的心中還是五味雜陳中走不出來,畢竟這是圓滿的結束,而不是圓滿的結果。真希望每一個人都本能地打碎自己身上的枷鎖,不再出現類似的趙五娘身上所出現的那樣的悲劇式的現象。我喜歡高則誠所寫的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