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管理者就要盡職盡責,盡職盡責是需要一定的判斷力做基礎的,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
好事不是都要做的,要看清自己的角色,不能做超過角色的事。當干部有所為比較容易,有所不為就比較難了。
古代的一位智者—張良。張良屢次為劉邦出謀劃策,最終幫助劉邦奪得天下。天下定了,緊接著一個天大的問題就擺在張良和其他大臣的面前—接班人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劉邦左顧右盼搖擺不定,先是立了呂后生的劉盈為太子,后來因為十分寵愛戚夫人,就想立夫人的孩子趙王如意為太子。于是一場驚天動地的太子之爭悄悄開始了。
劉邦有了廢舊立新的意向,但是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勸阻,沒有最后下定決心。呂后心急如焚,身邊的人提醒呂后,張良善于出主意,皇上也十分信任他,不如請張良給想想辦法。于是呂后派建成候呂澤來找張良。《史記》寫到這一段的時候,用了一個說法,叫作“建成候呂澤劫留候”,一個“劫”字,寫出了呂澤的手段是十分霸道的,張良不情愿,但是沒辦法,人家是皇親國戚,不愿意也得愿意,這是智者的無奈。
呂澤讓張良出個主意,張良推辭說:以前皇帝使用我的策略,聽從我的建議,是因為那個時候他身處危難之中,現在天下安定了,皇上因為自己的感情而要換太子,這樣我一個當下屬的能有什么辦法呢?呂澤不管張良怎么說,就是不放 走,強迫張良給出主意。最后張良給出了一個主意,就是這個計策,幫助太子順利地保住了自己的位置。
張良告訴呂后和呂澤:“天下有四個皇上招不來的人”這四個人年歲都不小了,因為皇上經常怠慢和輕視別人,所以他們都躲避到深山里,發誓不做大漢臣子。雖然請不到這四個人,但是皇帝卻非常佩服他們。現在需要太子親筆寫信,多預備金銀財寶,用謙卑的言辭和豪華的車馬,把這四位老先生都請到太子身邊來。來了以后,要待如上賓,讓他們跟隨太子上朝,讓皇上看到這四個人。皇上見了這四人一定很奇怪,就會問他們都是誰,從哪里來,這一問就會知道是四個隱居深山的大賢人。這會對太子有幫助的。
后來,把這四位賢人請來了,原來都是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太子參加皇帝宴會的時候,專門帶了這四位,劉邦看著很奇怪,就忍不住問:“這四個人是誰啊”?四個人分別上來自報家門,劉邦非常吃驚:“我請各位都請了好幾年,你們都躲起來不見我,現在為什么和我兒子在一起啊?”四個人說:皇帝陛下瞧不起讀書人,張嘴就罵,我們不肯受這屈辱,所以就躲起來了。太子就不同了,他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的人都愿意跟隨太子,我們也就來了。
四個人離開時,劉邦望著他們的背影對戚夫人說:“我本來是想換太子的,但是你看現在這四位都是來輔佐太子的,太子的翅膀已經長硬啦,換不成了。’
這里張良使用了一個非常高明的間接手段,幫助太子保住了自己的位置。張良深知,作為一個臣子,干預接班人的廢立,本身就是非常過分~非常危險的事情,弄不好把劉邦惹急了,就有可能掉腦袋。所以張良的基本原則就是堅決不出面,堅決不出手。當然,如果躲到一邊袖手旁觀,就會得罪呂后,搞不好也會掉腦袋。于是,張良想了一個號辦法,就是借助“商山四皓”的威信和影響力來幫助太子說服劉邦。這是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從表面上看,是四個老先生說服了劉邦,其實完全是張良的謀略。
一個有智慧的人,站在臺前呼風喚雨比較容易,躲在幕后默默無聞做貢獻比較難。站在臺前,出名確實容易一些,但也很有可能因為一時不慎給自己招來意外的災禍。做人要收斂自如。一個有智慧~有想法的人,放比較容易,但是一旦放得過火,就會有很多麻煩,所以該收還是要收住。放得開,是才華;收得住,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