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遇到孩子發(fā)脾氣的情況,當孩子要發(fā)脾氣時,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呢
在最近播出的《不可思議的媽媽》中,四位明星媽媽正帶著寶貝們吃大餐。
面對豐盛大餐,胡可的兒子小魚兒心心念念的卻是自己的新玩具,他要求媽媽現(xiàn)在、立刻、馬上把新玩具組裝成“機器人”。
遭到媽媽的反對后,小魚兒立馬送上了“魚式怒目”,一場暴風雨眼看就要來臨了。
看著發(fā)脾氣的兒子,胡可溫和而堅定地說:“我知道你很想讓玩具'變身',你很想讓它變成拿著武器的機器人,但是要等到吃完飯以后,這是規(guī)則,你要遵守規(guī)則。”
當小魚兒因無法帶走心愛的玩具而崩潰大哭時,胡可說:“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現(xiàn)在拿不回家你心里有點難過,但是這是規(guī)則……”
當小魚兒從水堡里出來因害怕而哭泣時,胡可說:“我知道你有點害怕,但是你表現(xiàn)很好、很勇敢,你堅持下來了對不對。”
在整檔節(jié)目里,但凡小魚兒鬧情緒,胡可必定第一時間送上的“我知道”句式。簡單的一句話,代表著你體會到了孩子的感受,理解他內(nèi)心正在發(fā)生什么。
“我知道”三個字,意味著接納和共情。一個好媽媽不是在孩子情緒爆發(fā)時責備他,或用更大的音量壓制他,而是應該第一時間無條件接納孩子的情緒。
01
別對情緒崩潰中的孩子講道理
在幼兒園門口遛彎,恰巧遇到小朋友們放學。有個小姑娘看到有小伙伴在吃雪糕后對媽媽說:“媽媽我也要吃雪糕。”
媽媽:“你最近有點咳嗽,不能吃雪糕。”
女孩:“能吃!能吃!就要吃……”
這個媽媽沒有妥協(xié),小女孩就坐在地上大哭起來。
媽媽氣急敗壞地說:“這么點小事有什么好哭的!你就坐這兒哭吧,我走了!”
話音未落,媽媽氣沖沖離開,只留下原地哭泣的孩子。路過的一位大媽好心“勸”孩子:“快追你媽吧,你媽不要你了。”
聽到媽媽不要自己的話,女孩迅速爬起并大哭著向媽媽離開的方向跑去……
不被理解和接納的孩子真可憐!
“這么點小事有什么好哭的”,這是我們常常用來責備孩子的理由。
但對孩子來說什么是大事,什么又是小事呢?在炎炎夏日,孩子萬般渴望卻得不到自己想吃的雪糕,對她來說,這就是一件大事。
如果那位媽媽能夠這樣和她的孩子說:“寶貝,媽媽知道你很想吃雪糕,這么熱的天吃根雪糕,冰冰涼涼的一定很舒服,可是你現(xiàn)在有點咳嗽,我們改天再買好嗎?”
在第一時間得到媽媽愛和接納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媽媽的“拒絕”。
如果接納沒有發(fā)生,媽媽講的所有道理都會被孩子的情緒屏蔽。因此,對正哭得昏天黑地的孩子講道理,實在不是一件明智的事兒。
腦科學研究發(fā)現(xiàn):情緒系統(tǒng)先于理智系統(tǒng)發(fā)育并成熟。也就是說人類的“情緒腦”要比“理智腦”優(yōu)先發(fā)育。當孩子情緒爆發(fā)時,他弱小的“理智腦”完全管不住強大的“情緒腦”。
兒童的情緒和大人的不一樣。孩子的情緒表達往往直接,且是通過行為來表達的。
當孩子有情緒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接納,時刻提醒自己,孩子的情緒和大人的不一樣。
作為成年人,我們常常將自己的觀念和價值判斷強加在孩子身上,殊不知孩子感受到的世界和我們的并不一樣。
02
不會接納情緒的父母,常常將孩子逼向崩潰
今天早上,同事一上班就紅著眼睛跟我們倒苦水:青春期真是太可怕了,一向乖巧聽話的女兒居然對自己說,再也不想當她的女兒了!
原來,同事在收拾女兒房間時,無意翻到一本素描集,整整一本畫的都是女兒班上同學的肖像。怪不得女兒最近上課不專心、寫作業(yè)打哈欠。
同事很生氣,女兒放學回來剛進門,她便單刀直入展開犀利的思想教育:“你馬上就初三了,學習那么緊張,作業(yè)都做不完,還天天整這些沒用的事!”
女兒也不是好惹的,立即從一臉懵圈切換到戰(zhàn)斗模式:“誰讓你翻我東西的?經(jīng)過我允許了嗎?這些怎么沒用了,你就知道成績!到底我重要還是成績重要!”
母女倆越懟越起勁,最終,這場爭吵在女兒“不認媽媽”的狠話中悲傷收場。
同事想不明白,原來那么乖巧的孩子去哪兒了?怎么突然感覺換了個人?
美國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說:當我們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傾向于忽視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遠和傷害時,這種溝通方式會讓人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少年說》中有位名叫袁璟頤的孩子,鼓起勇氣向自己的母親吶喊:不要再拿我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了!
孩子拼盡全力只是想告訴媽媽:你看看我的優(yōu)點吧,看看我的努力吧,我很痛苦啊!
然而面對孩子發(fā)心的吶喊,媽媽完美地避開了重點,她給孩子的回應是:我知道你很棒,但是第一、第二、第三……
“我知道”很短很敷衍,“但是”很長很具體!
孩子長期被壓抑的情緒,在即將崩潰的一刻依舊沒有被接納和認同。
在今年六月,安徽滁州一名十四歲的花季少女就因考試失利,與父母發(fā)生爭執(zhí)而選擇了跳湖輕生。
暫且不談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父母能夠在第一時間接納孩子的情緒,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結果可能會很不一樣。
當孩子被負面情緒包裹時,父母所有咄咄逼人的說教,都會成為壓在孩子瀕臨崩潰神經(jīng)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情緒看不見,但不表示不存在。
父母與孩子的“作戰(zhàn)”,其實多數(shù)時候都是與孩子情緒的較量。這些情緒,很幼稚卻充滿力量,父母若將之視為洪水猛獸,它便會沖垮你的防線;父母若能開渠疏導,它便會成為灌溉親子關系的養(yǎng)料。
03
永遠保持和孩子站在一起的姿態(tài)
作為父母,我們有一項挑戰(zhàn)就是: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簽,幫助孩子認識并表達自己的情緒。
孩子發(fā)飆時,他也不明白自己正在經(jīng)歷一種怎樣的情緒,而家長要有和孩子共情的能力:
“我知道你沒有考好,你也很生氣……”
“我知道你的朋友離開了,你有點難過……”
“老師今天的評價并不準確,你很委屈吧……”
孩子首先要學會認識到情緒,然后才能正確地表達情緒。當孩子的情緒無法排解時,父母要充當孩子的“情緒管理師”,陪孩子一起打打球,看場電影,聽聽孩子喜歡的音樂,和孩子一起找找適合他的宣泄方式。
所有不傷人傷已的宣泄方式都是可行的,在引導和陪伴的過程中,親子關系也會越來越融洽。
當然,在安撫和接納孩子情緒的同時,也別忘了一個詞:溫柔的堅持。
這里的溫柔,指的是面對孩子的情緒要溫柔以待,無條件接納,但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必須堅持原則,不能妥協(xié)。
為人父母,我們都曾對身邊的小天使許下過“永遠愛你”的誓言。
永遠有多遠?它不僅僅是一個時間的跨度,更重要的考驗是,當你的小天使轉(zhuǎn)身就化為小惡魔時,你還能不能控制好情緒,接納那個“不可愛”的他?
會發(fā)脾氣,才是孩子真實的表現(xiàn)。
當他發(fā)脾氣時,讓我們蹲下來,以接納的姿態(tài),耐心地看看孩子的世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并告訴他:孩子,在爸媽這里你是可以犯錯的,你的委屈是可以流露的,你的感受我們正在嘗試體會,你的內(nèi)心我們能懂,我們始終是站在一起的。
04
盡量帶孩子去一個安靜的、人少的地方
當孩子發(fā)脾氣時,有的孩子會亂踢東西、亂打東西,所以父母應該保證周圍有安全的環(huán)境。
比如暖水瓶放到高處,碗筷都收拾好,沒有刀具擺到旁邊。這樣就能保證孩子和其他人的安全了。
當孩子在戶外發(fā)脾氣,家長最好帶孩子去一個安靜的、人少的地方,這樣教育孩子比較方便,以防有的孩子在人多時候漲勢氣,敢和媽媽頂嘴。
人少的地方,家長教育孩子也能放得開,在訓斥孩子時,可以避免了在公共場合讓孩子難堪的情況了。
05
不要給予過分嚴苛的懲罰
在情緒激動的時候給予嚴苛的懲罰不是一個明智的主張。原因如下,舉例說你的孩子正在生氣,他正發(fā)脾氣對著你大喊大叫。
你一直跟他說,“如果你再不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我就沒收你的游戲機一個星期。
好吧,現(xiàn)在是兩個星期了、現(xiàn)在是一個月了、你還想要繼續(xù)嗎?”但讓你失望的是,你的孩子壞脾氣持續(xù)升級,你越是想要通過懲罰讓他停下來控制自己的情緒,他就表現(xiàn)的越糟糕。
對于這種懲罰,有一個術語叫做“后果堆疊”。其實這種情況下真正在發(fā)生的事情是父母的情緒正在失控。
能夠理解當孩子煩躁的時候父母真的很難容忍,但你需要試著問自己的是“我到底想要我的孩子學會什么?”答案或許是“我想讓他學會,每次當他不得不去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的時候,不要總是通過發(fā)脾氣的方式來應對。
我想讓他學會當他煩躁不安的時候,其實是有一些合適的方法可以讓自己從這種情緒中抽身的”。
父母最糟糕的應對方式莫過于讓自己也加入其中,最終把自己也搞得煩躁不安。
對孩子看似永無止境的嚴酷懲罰并不有效,只會讓他在那個時候更加生氣罷了。
06
溺愛不可取 不要輕易給孩子讓步
當孩子發(fā)脾氣時,如果給孩子讓步,比如孩子非要一個超大的變形金剛,然而家里已經(jīng)有了。
如果父母做出讓步,滿足了孩子,那就麻煩了,孩子會變本加厲的提出要求,發(fā)脾氣會越來越肆無忌憚了。
會讓父母越來越難以管教孩子。
因此該堅持就要堅持,不該買的東西不能買,不能縱容孩子發(fā)脾氣。
很多喜歡發(fā)脾氣的孩子,都是父母溺愛的結果,特別是爺爺奶奶,凡事都依著孩子,讓孩子養(yǎng)尊處優(yōu),一旦不順他們的心意,孩子就會哭鬧發(fā)脾氣了。
所以要注意隔代教育的弊端,應該自己抽出時間帶帶孩子,多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比如掃地、擦桌子等等。
這樣父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教育,讓孩子知道事情的對與錯。
(本文選自微信公眾號“兔兔嘟嘟”)
關注微信公眾號:兔兔嘟嘟(ID:tutududu_),我們每天推出實用、有趣的兒童故事和專業(yè)、前沿的育兒資訊。每晚八點與你不見不散~